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视网膜神经细胞(RGC)是视觉通路中最重要的一类神经细胞,其轴突组成的视神经是视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唯一通路,对RGC的形态学特性、基因表达特性、空间分布特性以及功能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汇总相关研究进展,对RGC的分类、目前已明确的RGC类型以及不同损伤下不同类型RGC的损伤特点进行综述,为全面了解RGC的生理学、病理学特征和视神经损伤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标签: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树突 视通路 视神经损伤 青光眼
  • 简介:摘要作者通过多年对眼科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护理实践,总结出从心理、急救、安全用药、复诊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护理要点,同时进一步阐述护理对该疾病视力恢复的重要性。

  • 标签: 眼科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临床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神经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可行性并观察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情况。方法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构建基因修饰神经细胞,制备SCI动物模型3 d后将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作为AAV-5HRE-NGF-NSCs组(NGF组);另设GFP修饰的神经细胞组(AAV-5HRE-GFP-NSCs组,GFP组);假手术组(空白组);SCI组(对照组)。在移植后第1、3、7、10、14、21、28、35、42、60 d共10个时间点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和脚步印迹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盒式磁带录像(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图像及定量测定大鼠离地高度,错误脚步及后肢轮替动作检验大鼠的后肢支持力及灵活度。通过观察脊髓直观图粗测大鼠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评价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修复及形态学变化情况。通过CM-DiI追踪移植神经细胞并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神经细胞移植60 d后,NGF组大鼠的BBB,斜板测试和脚步印迹试验的功能评分均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VCR图像分析,NGF组大鼠的后肢支持力与活动灵活度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脊髓直观图分析,各组大鼠脊柱肉眼观对比图示NGF组脊柱未呈现明显萎缩和颜色加深,损伤程度低于SCI组和GFP组;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相比于SCI组与GFP组,NGF组在移植部位NeuN呈明显阳性,同时在形态学水平可见明显再生的神经结构,且SCI空洞面积减小,神经元和尼氏小体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M-DiI追踪神经细胞,用NeuN标记神经元,用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发现神经细胞可以有效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GFP组神经细胞更多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NGF组神经细胞更多向神经元分化。结论通通过腺相关病毒介导氧调控性NGF基因修饰神经细胞移植治疗SCI,一方面神经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填补损伤空洞;另一方面神经细胞充当NGF基因治疗的载体,对邻近受损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这有望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给NGF蛋白药物的研发做出新尝试。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动物,基因修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悬浮去白细胞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治疗的MD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成分输注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悬浮去白细胞细胞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输血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O-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血清HO-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后7 d比较血清IL-6和TNF-α显著降低[(152.10 ± 21.89) ng/L比(201.14 ± 28.90) ng/L、(1.34 ± 0.45)ng/L比(2.89 ± 1.01)ng/L],而HO-1显著升高[(78.91 ± 15.74)μg/L比 (58.99 ± 13.3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49.11 ± 19.13)%比(47.13 ± 12.84)%、(25.23 ± 10.80)%比(21.09 ± 12.28)%、(24.74 ± 10.84)%比(21.88 ± 11.18)%、1.02 ± 0.25比0.96 ±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去白细胞细胞输注能够提高MDS患者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红素加氧酶-1 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悬浮去白细胞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治疗的MD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成分输注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悬浮去白细胞细胞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输血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O-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血清HO-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后7 d比较血清IL-6和TNF-α显著降低[(152.10 ± 21.89) ng/L比(201.14 ± 28.90) ng/L、(1.34 ± 0.45)ng/L比(2.89 ± 1.01)ng/L],而HO-1显著升高[(78.91 ± 15.74)μg/L比 (58.99 ± 13.3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49.11 ± 19.13)%比(47.13 ± 12.84)%、(25.23 ± 10.80)%比(21.09 ± 12.28)%、(24.74 ± 10.84)%比(21.88 ± 11.18)%、1.02 ± 0.25比0.96 ±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去白细胞细胞输注能够提高MDS患者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红素加氧酶-1 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化验项目之一,它是通过对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分析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分布,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近年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血常规检验的效率及精确度,但其无法识别细胞形态,在细胞形态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异常标本再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镜检可弥补这一缺陷。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专业知识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视听科技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初代PPT平面式教材也逐步发展完善和普及,但PPT平面教学在临床本科课中的缺陷也逐步展露,神经系统是在解剖学课中比较不易掌握和记忆的内容,特别是对其内部结构还没有立体直观的标本加以观测地认,进一步加大了掌握的困难。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并整合了医学知识,创新医学教材系统,使医学多媒体教材更具有3D立体化,提高了医学教育效率,增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使教学更具有生动性和创新性。

  • 标签: 神经解剖 3D动画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合成MRI技术是一种基于多饱和恢复多回波搭配快速自旋回波读出序列,以获取弛豫时间及质子密度定量的定量MR技术。髓鞘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结构,合成MRI技术在儿童发育及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病变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要注意合成MRI技术的局限性。本文旨在对合成MRI技术原理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疾病中髓鞘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髓鞘 合成MRI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预防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客体,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于对照组,分别从日常用药、病房管理以及知识宣讲等方面着手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对于观察组,则基于常规护理之上进行优质护理。结果:对照组中,出现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压疮、皮肤感染的患者分别有5例、3例、3例、6例;实验组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皮肤感染,1例出现了尿路感染。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感染发生率更低,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计算,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总满意度分别为72%、88%,在护理总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比对照组更高,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预防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减少了患者身体各项感染情况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优质护理 神经内科 重症监护室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成像是基于化学交换及磁化转移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成像方法,可以选择性饱和特定代谢物中的可交换质子并向自由水进行磁化转移,从而通过检测自由水的信号强度间接反映特定代谢物的信号强度。基于此,CEST可以无需对比剂或放射性示踪剂的参与即可实现在体低浓度代谢物的无创检测,因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大量应用。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阐述CEST成像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亨廷顿病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原发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肠道淋巴瘤的病例,从中筛选原发肠道ENKTL并收集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10例肠道淋巴瘤患者中,原发肠道ENKTL患者34例(16.2%),其中男26例,女8例,中位年龄45(20~69)岁,年龄≤60岁者占85.3%。主要症状:腹痛(76.5%)、腹泻(20.6%)、便血(29.4%)、腹部包块(2.9%),85.3%伴B症状,73.5%血清LDH升高。病变部位:大肠(52.9%)、小肠(29.4%)、大肠及小肠均受累(17.7%)。内镜分型:隆起型(8.8%)、溃疡型(32.4%)、弥漫型(2.9%)和混合型(55.9%)。Lugano分期Ⅰ/Ⅱ期24例(70.6%),Ⅳ期10例(29.4%)。组织病理免疫组化EBER阳性者占94.1%。中位生存时间为60 d。ECOG评分、血清LDH、IPI评分及是否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OS率(P值分别为0.037、0.009、0.002和0.000)。结论原发肠道ENKTL多见于青中年男性,以腹痛最多见,常合并B症状,血清LDH多异常升高,病变多位于大肠,病灶主要呈混合型或溃疡型。IPI评分低危、无并发症者OS率较高。

  • 标签: 原发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生存分析 国际预后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对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6月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前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为管理前组,另选2018年7月—2019年1月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后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为管理后组,均由本科室20名护士参与护理。管理前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管理后组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进行观察。结果管理前组医院感染率为12.50%,明显较管理后组1.5%高,差异显著(P<0.05);管理后组护士的消毒隔离、手卫生、护理沟通、护理文件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与管理前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能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也能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 标签: 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 神经外科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对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6月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前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为管理前组,另选2018年7月—2019年1月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后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为管理后组,均由本科室20名护士参与护理。管理前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管理后组实施多点反馈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进行观察。结果管理前组医院感染率为12.50%,明显较管理后组1.5%高,差异显著(P<0.05);管理后组护士的消毒隔离、手卫生、护理沟通、护理文件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与管理前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能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也能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 标签: 多点反馈护理管理模式 神经外科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CM)是一种无创精准、简单、快速的可视化活体角膜分析技术,可直接对角膜神经纤维进行实时采集及定量分析。研究显示,CCM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变性疾病等多种类型病变的诊断与预后评估。本文现围绕上述内容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综述,以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预后/严重程度评估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 角膜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9-2022.9月收治的110例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及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干预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机械通气 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方入路(DAA)改良切口和经典切口的解剖特点,为术中避免股外侧皮神经(LFCN)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由蚌埠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成年国人尸体髋关节及股骨标本6具6侧,其中男2具2侧、女4具4侧,年龄48~72(61.7±8.2)岁。通过解剖标志定位的方式做DAA手术切口,切口起点均为髂前上棘最高点向下向外3 cm;DAA经典切口延长方向指向腓骨小头;改良切口将切口延长方向向经典切口外后方偏移,偏移角度为髂前上棘最高点分别与腓骨小头、股骨大粗隆顶点连线夹角的1/2。解剖显露LFCN以及所有分支:(1)观察LFCN走行及其与DAA经典切口、DAA改良切口的关系;(2)对LFCN进行分型;(3)测量DAA经典切口和改良切口与LFCN最短距离,判断LFCN与DAA经典切口和改良切口的解剖关系。结果(1)LFCN由髂前上棘内侧0.8 cm经腹股沟韧带下方走向股骨前方,LFCN走行向前、向外近乎平行于髂前上棘最高点与腓骨小头连线。DAA经典切口远端与LFCN有交叉,有直接损伤LFCN可能,延长DAA经典切口会增加损伤LFCN概率;而DAA改良切口与LFCN无交叉。(2)6侧标本LFCN分型:缝匠肌型3侧,后向型2侧,扇形型1侧。(3)LFCN与DAA改良切口最短距离为1.2~2.4(2.0±0.40)cm,与经典切口最短距离为0~1.4(0.98±0.55)cm。缝匠肌型和后向型LFCN主干及分支与DAA改良切口的最短距离均>2.0 cm;与DAA经典切口无交叉,且LFCN所有分支与DAA改良切口最短距离均>0.7 cm。扇形型LFCN与DAA经典切口有交叉,而与DAA改良切口无交叉,最短距离为1.2 cm。结论在解剖关系上,DAA改良切口比DAA经典切口距离LFCN更远,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更不易发生LFCN损伤。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直接前方入路 改良切口 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帕金森病(PD)及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血浆孵育形成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体对细胞膜的破坏能力,进一步明确α-Syn在PD及MSA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确诊的5例PD患者、5例MSA患者外周血液样本,以及同时期5例健康体检人员外周血液样本;采用0.01 mol/L PBS溶解α-Syn后分别与PBS、健康人员、PD患者及MSA患者血浆在37 ℃条件下恒温振荡孵育4 d(依次命名为PBS组、HC组、PD组和MSA组)。以酸性磷脂1-棕榈酰基-2-油酰基-sn-甘油-3-磷酸-L-丝氨酸(POPS)为原料,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包裹钙黄绿素的小单室脂质体(SUVs),采用马尔文纳米粒度电位仪及透射电镜分析SUVs粒径大小及形态。采用各组不同浓度(0.5、1.0、2.0、4.0、8.0、16.0 μmol/L)的α-Syn聚集体分别处理SUVs及人神经细胞细胞(SH-SY5Y),通过测定透析后钙黄绿素相对释放量及细胞内钙黄绿素荧光值评估不同条件下形成的α-Syn聚集体对脂质体及细胞膜的破坏能力。结果(1)各组α-Syn聚集体对SUVs的破坏作用:各组α-Syn聚集体诱导释放的钙黄绿素随着蛋白浓度的升高而增多。当α-Syn蛋白浓度为8 μmol/L时,PD组和MSA组诱导释放的钙黄绿素均明显多于PBS和HC组,MSA组诱导释放的钙黄绿素进一步多于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α-Syn聚集体对SH-SY5Y细胞膜的破坏作用:各组细胞内钙黄绿素荧光值随蛋白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α-Syn蛋白浓度为8 μmol/L时,PD组和MSA组细胞内钙黄绿素荧光值均显著低于PBS组和HC组,MSA组细胞内钙黄绿素荧光值进一步低于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α-Syn聚集体对SH-SY5Y细胞存活的影响:当α-Syn蛋白浓度为8 μmol/L时,各组SH-SY5Y细胞活力均明显下降,与PBS和HC组相比,PD组和MSA组细胞活力均显著下降,其中MSA组细胞活力又较PD组进一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血浆和MSA患者血浆孵育形成的α-Syn聚集体对细胞膜的破坏能力大于正常人群血浆,尤以MSA患者血浆孵育形成的α-Syn聚集体为著。

  • 标签: 帕金森病 多系统萎缩 α-突触核蛋白 聚集体 细胞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