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纳西文化虽为庞德《诗章》的一个亮点,却未见有人加以文化解读。庞德根据英译纳西经典与两位纳西文化圈内人的诠释,在《诗章》续篇《诗稿与残篇》中创作了纳西诗篇。这些诗篇将纳西经典中的殉情女子与离世的意象主义诗友杜丽特尔叠加,表达诗人对自己与杜丽特尔一起发动的意象主义运动

  • 标签: 中的突破 庞德诗稿 残篇中的
  • 简介:在中国舞台演出西方现代戏剧是一个从领会、吸收到创新的过程。以往对北京人艺1983年版《推销员之死》的评论偏重于剧作家米勒与译者兼主演英若诚之间的合作。要揭示京剧等中国艺术是如何融入《推销员之死》的,我们必须梳理米勒与北京人艺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配角演员的合作。是这一被忽视的合作促成了1983年版《推销员之死》创新戏剧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并影响了百老汇1985年和2012年版的《推销员之死》。

  • 标签: 米勒 《推销员之死》 北京人艺 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
  • 简介:莫奈晚年不断探索、不断创作的系列油画《睡莲》突破了他多年遵循的“印象派”框架,为西欧超现实主义和北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开了先河。值得注意的是,引导莫奈成为现代主义先驱的不是新世纪的欧美抽象画,而是13至18世纪的中日文人画。他生前收藏了二百三十一幅日本浮世绘,他从中学会了如何显现“绘画的物质层面”,对“物质层面”的探究让他成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先行者。从日本大师那里,他还学到了中日文人画家惯用的对角构图和“残山剩水”的布局。莫奈间接接受了中国文人画的影响,追求虚幻的构思、表现静谧的主题,这又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开辟了新径。

  • 标签: 莫奈 《睡莲》 日本浮世绘 中国文人画
  • 简介:<正>大凡学英国文学的,读过原著再读译文总觉得不太过瘾。我对英国文学虽无研究却十分爱好,兴趣最浓的还在诗歌。对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的诗尤其推崇,一有闲情就要吟几首,陶醉于崇高的诗境,感到其乐无穷。然而对于翻译过来的诗,却常常抱有“译诗译意不传神”的成见,而不屑一顾.最近自己要译点东西,想先求教于先辈,于是找了莎士比亚商籁诗的两个译本——梁宗岱的和屠岸的——与原著对照逐一读来。读了几首便觉有些滋味。两位译者虽然译得风格不同,却都忠于原诗的思想,并基本保持了原文的艺术形式。

  • 标签: 商籁诗 译文 译本 原著 莎士比亚 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