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山大学医学检验系《检验与临床》课程的实施效果。方法授课对象为2016级医学检验系本科学生24人。每4~6名学生为一组,课前自行对每次的病例进行自主学习。每次课第一课时由病例教学(case-based study,CBS)导师随机指派学生对病例相关问题进行汇报,并引导其进行进一步病例讨论;第二课时由专题授课教师根据第一课时中观察到的不足之处,结合重点、难点,进行着重讲解。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导师及讲师发放问卷,并随机抽取学生及教师进行访谈,以全面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描述。结果93.75%(15/16)的病例讨论导师表示在课堂上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讨论临床病例,并能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点评其不足之处。91.67%(11/12)的专题授课教师表示,在课堂上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检验与临床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对《检验与临床》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启发性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均有较高的认同度。全体教师及学生均认同,对比单纯的病例讨论或传统授课,CBS结合专题授课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更有帮助。结论结合了CBS及传统授课模式的《检验与临床》课程,兼顾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深了临床知识的记忆、建立了临床思维,同时也丰富了医学检验的教学手段。

  • 标签: 病例教学 传统授课 学习模式 医学检验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灭活处理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两例冠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咽拭子标本。56 ℃ 30 min和75%乙醇分别处理1∶2,1∶4,1∶8,1∶16,1∶32比例稀释的咽拭子洗脱液,比较未灭活处理与灭活处理后样本的qPCR结果,并进行相关性及Bland-Altman分析。结果未灭活处理与56 ℃ 30 min和75%的乙醇灭活处理后样本循环阈值(Ct)的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P<0.001。未灭活与56 ℃ 30 min和75%的乙醇灭活Ct值差异均在1以下。结果相关性明显并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使用56 ℃ 30 min和75%乙醇处理咽拭子标本,对后续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qPCR检测均无明显的影响。呼吁全国同行共同关注和参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后检测验证,推动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检测,保护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安全。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灭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