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作者: 郭彧 余灿清 吕筠 俞敏 钱璞毅 韩晓 孙点剑一 李立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 100037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2300,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 100191,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 310051,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 518083 国家基因库生物样本资源库,深圳 518210,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
  • 简介:摘要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于2004年6月至2008年8月在5个省(浙江、湖南、甘肃、四川、河南)的农村地区和5个省(自治区)(黑龙江、山东、江苏、广西、海南)的城市地区开展基线调查,共入选512 891名30~79岁调查对象,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物样本收集工作。项目于2008年6-10月开展了19 786人的第一次重复调查,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开展了25 239人的第二次重复调查。2016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支持下,CKB基于多年工作基础开展了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示范研究。CKB项目在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开展了第三次调查,完成25 087人的调查工作,包括问卷调查(在基线调查内容上增加了老龄化相关问题)、体格检查以及血液、尿液、唾液、粪便等生物样本采集。截至2022年6月,项目对全部队列人群平均开展随访已达15年,累计观察770万人年,收集死亡事件7.4万人,医保结局事件37.1万人(累计279.5万人次),主动随访事件1.1万人(累计1.2万人次),发病监测事件10.0万人(累计14.7万人次)。CKB队列生物样本库共储存血液样本129.2万管,尿液样本15.0万管,DNA样本78.0万管,唾液样本2.5万管,粪便样本2.0万管。CKB项目组已组织撰写长期随访、样本库建设与管理、数据库及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等技术规范,集结整理成册并出版《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技术规范》,并撰写了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现场调查、长期随访、生物样本库建设、数据处理、数据安全等团体标准。项目组利用CKB队列数据开展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其中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研究提供了中国人本土化的研究证据。

  • 标签: 自然人群 队列 示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睡眠状况与肾结石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睡眠时间为极端值的研究对象,共纳入501 701人。研究收集的睡眠数据包括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午休习惯、打鼾情况和睡眠时间;并根据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和睡眠时间构建睡眠评分(0~3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睡眠因素、睡眠评分与肾结石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10.7±2.2)年,随访期间首次记录的肾结石病例共12 381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没有对应失眠症状者相比,有入睡困难或过早醒来症状者的肾结石风险比(HR)分别为1.12(95%CI:1.06~1.18)和1.06(95%CI:1.00~1.12)。使用安眠药、白天嗜睡、午休习惯、打鼾与肾结石风险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的关联。与每日睡眠时间≥7 h者相比,<7 h者发生肾结石的HR=1.13(95%CI:1.08~1.18)。与睡眠评分为3分(睡眠质量最高)者相比,睡眠评分为2、1、0分者对应的HR值分别为1.08(95%CI:1.03~1.13)、1.16(95%CI:1.10~1.23)、1.19(95%CI:1.03~1.37)。结论中国成年人中有失眠症状或睡眠时间短者的肾结石风险增加。

  • 标签: 失眠 睡眠时间 打鼾 肾结石 队列研究 中国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如何利用遗传风险评分,制订个体化的肺癌筛查方案。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10个地区100 615例具有全基因组基因分型信息的样本,根据前期课题组发表的19个遗传变异构建肺癌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19。以55岁且吸烟剂量30包/年人群的5年绝对发病风险为参考届值,在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中分别计算不同遗传风险人群5年肺癌绝对发病风险随年龄和吸烟剂量的变化趋势,并绘制5年绝对发病风险分布图,从而判断不同遗传风险人群达到参考界值时的理论年龄或吸烟剂量。根据上述结果给出不同遗传风险人群参加肺癌筛查起始年龄的具体建议。结果CKB队列中55岁吸烟者,当吸烟量为30包/年时,5年内发生肺癌的绝对风险为0.67%。在吸烟者中,随着遗传风险增加,其5年绝对发病风险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于高遗传风险人群应降低筛查起始年龄,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进行筛查;若保持筛查起始年龄55岁不变,则应在高遗传风险人群中降低吸烟剂量标准;不管累积吸烟剂量为多少,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都应纳入肺癌筛查。在非吸烟者中,高遗传风险人群同样具备筛查价值,建议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从62岁起进行肺癌筛查,而对于遗传风险最低的5%人群,当年龄达到74岁时才可达到参考届值。结论对于不同遗传风险的个体,可采用个体化的肺癌筛查方案,对于高遗传风险的吸烟者可减小肺癌筛查起始年龄或吸烟剂量,而我国高遗传风险的非吸烟者同样具备筛查价值。

  • 标签: 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 绝对发病风险 肺癌筛查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成年人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的帕金森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后,最终纳入510 134人。随访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帕金森病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9.9±1.9)年,随访期间诊断帕金森病共808例。在全人群中,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3次/周者、隔天1次者、>1次/d者随访期间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HR值(95%CI)分别为3.62(2.88~4.54)、2.13(1.74~2.60)和0.81(0.63~1.05),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诊断之间的关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趋势(P<0.001)。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的HR值(95%CI)在随访≤5年内为3.13(2.32~4.23),在随访>5年后为2.48(2.05~3.01)。分性别分析时的结果与全人群中相似。排便频率<1次/d与帕金森病诊断的关联在老年人中更强。结论基线排便频率越低的研究对象在未来平均10年的随访期内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风险越高。低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可结合其他与帕金森病相关的早期症状,用于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早期发现。

  • 标签: 排便 帕金森病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力活动对2型糖尿病遗传效应的修饰作用。方法利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在11省/市募集的12 107对≥30岁同性别双生子,拟合单变量交互作用模型计算体力活动对2型糖尿病遗传效应的修饰作用。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后,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0.56(0.31~0.84)。体力活动达标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遗传效应。体力活动达标双生子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0.46(0.06~0.88),低于相同模型中体力活动未达标双生子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0.68(0.36~0.94)]。结论2型糖尿病属于中度遗传疾病,体力活动可修饰2型糖尿病的遗传效应。

  • 标签: 糖尿病,2型 双生子研究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和分析中国10个地区近10万成年人随访10年间过早死亡(死亡年龄<70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CKB研究基线调查(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指标等)及随访监测(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健康结局事件),分地区、性别、基线生活方式等变量描述研究人群10年随访期间内的过早死亡,并分析其死因情况,并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过早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纳入99 993名研究对象(56~69岁),经过10年随访,每1 000人年的过早死亡率为7.15,死因别死因以癌症(36.9%)和心脑血管疾病(35.2%)为主,过早死亡率(/1 000人年)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9.11 vs. 4.78),北方高于南方(8.46 vs. 6.41),男性高于女性(9.57 vs. 5.31),随基线年龄增加而降低(均P<0.05)。过早死亡风险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加,既往饮酒者和重度饮酒者(饮酒量≥60 g/d)过早死亡风险较高[HR值分别为1.25(95%CI:1.16~1.36)、1.20(95%CI:1.08~1.34)];过早死亡风险随体力活动水平增加而降低;相对于体重正常和非中心性肥胖者,低体重者与中心性肥胖者过早死亡风险更高[HR值分别为1.67(95%CI:1.55~1.81)、1.13(95%CI:1.05~1.21)]。结论我国56~69岁成年人10年随访过早死亡以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存在明显的社会经人口济学特征差异,且其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及体格指标等多因素影响。

  • 标签: 过早死亡 前瞻性队列研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LOCPs)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及随访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辣食摄入频率、辣度及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与LOCP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0 145名研究对象,其中每天摄入辣食者占30.1%。在平均随访10.8(2.0)年期间,共确诊767例LOCPs,发病率为0.15%。在调整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LOCPs的发病风险随着辣食摄入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趋势P=0.003),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相比,每天摄入辣食者风险比(HR)值(95%CI)为0.69(0.54~0.88)。偏好中等辣度的人群LOCPs风险最低,相比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降低了33%[0.67(95%CI:0.52~0.87)]。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越晚,辣食摄入行为对LOCPs发病风险的保护作用越强(趋势P=0.004),18岁及以后开始摄入辣食者LOCPs发病的HR值(95%CI)为0.70(0.54~0.92)。结论辣食摄入可能与LOCPs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且独立于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摄入中等辣度的辣食伴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LOCPs的预防。

  • 标签: 辣食 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 前瞻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与应用科学相融合的学科,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是其学科使命。本研究从传染病、慢性病、系统流行病学、实施性研究和健康医疗大数据5个方面介绍流行病学的新进展。传染病领域的新工程与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令人振奋,同时病原体变异的环境影响因素需得到更多重视。慢性病领域需更加重视老年人群共病问题;感染性诱发因素、人体菌群在慢性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系统流行病学是现代流行病学的新兴分支与重要补充,对实现精准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性研究是连接医学基础科研与公共卫生实践的桥梁,将为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有效落实提供证据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以数字化公共卫生为基础,为流行病学提供广阔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数据资源,也将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

  • 标签: 流行病学 传染病 慢性病 实施科学 大数据
  • 简介:摘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积极推动主动健康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对个体与群体层面的抗衰老预防控制策略提出更高要求。衰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暴露的共同影响。近20年来,随着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和相关算法的发展,以及高质量大规模人群基因组研究的开展,极大促进了对衰老遗传学的研究。本文旨在对衰老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展开概述。

  • 标签: 衰老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报牙龈出血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方法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浙江省桐乡市项目点基线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剔除调查时自报曾被医生诊断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以及不刷牙的调查对象后,纳入分析30~79岁48 62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报牙龈出血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比值比(OR)。结果调查对象年龄(51.2±9.2)岁,女性占59.2%。42.9%(20 879人)患有高血压。自报牙龈经常出血的人群比例为6.56%(95%CI:6.38%~6.75%),其中男性为4.36%(95%CI:4.12%~4.60%),女性为8.08%(95%CI:7.82%~8.3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调整了人口社会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时间、BMI、腰围和打鼾等多种危险因素后,和从不/很少牙龈出血的男性相比,有时牙龈出血和经常牙龈出血的男性高血压患病的OR值(95%CI)分别为1.04(0.96~1.12)和1.18(1.0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P=0.038)。在女性中,相应的高血压患病的OR值(95%CI)分别为0.96(0.91~1.02)和0.95(0.86~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性P=0.344)。结论男性自报牙龈经常出血与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

  • 标签: 牙龈出血 高血压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对轨道车辆称重平台水平轨道检测所用设备进行分析比较,分析论述了利用水准仪和激光扫平仪检测的优缺点,根据生产现状确定合理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达到称重平台水平轨道检测的准确、高效,保证产品质量。

  • 标签: 水平轨道 水准仪 激光扫平仪 检测
  • 简介:摘要:天平示值误差指天平的示值与约定真值之差。根据检定规程《电子天平》(JJG1036-2008)(以下简称“检定规程”)规定,天平示值误差通过对天平秤量范围内的几个特定测试点示值误差的检测结果来确定,这些测试点包含最小秤量点、最大秤量点和最大允许误差的拐点。基于此,本篇文章对计量检测中天平砝码检定误差原因与控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计量检测 天平砝码 检定误差原因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一套能高效准确地从GWAS Catalog公开数据库中筛选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R脚本。方法参考既往研究制定GWAS的筛选原则。将人工在GWAS Catalog的筛选过程抽象为标准的算法,2名程序员共同撰写R脚本(gwasfilter.R)后,由他人多次对脚本进行测试。结果采用gwasfilter.R筛选GWAS包含6个步骤。该脚本内置5个主要函数,可以同时根据“是否有验证人群”“样本量大小”和“研究人群种族”等条件对GWAS进行筛选。筛选单个性状时,程序用时不超过1秒。结论gwasfilter.R操作简便,筛选过程高效而标准化,可灵活应用于GWAS筛选。脚本源代码网址:https://github.com/lab319/gwas_filter。

  • 标签: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 Catalog R脚本
  • 简介:摘要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逐步控制,当下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和风险评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聚集性疫情调查、传染源追踪调查、对部分人员开展主动检测等途径发现。目前关于无症状感染者造成疾病传播的风险研究有限,并且缺乏大规模社区人群无症状感染者分布的数据支持。以核酸检测为主要手段的病原学检测适用于已发现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筛查,应及早开始;而抗体检测更适用于传染来源不明的一般人群中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目前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无症状感染者 人群筛查 疾病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出生体重与成年期体格指标(BMI、腰围)表型的相关性,分解相关性可能的来源。方法本研究使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基线调查的年龄在25~79岁间的同性别双生子对(共6 623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出生体重、目前身高、体重及腰围。采用双生子对内对照设计的方法探索出生体重与成年期体格指标的相关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解相关性的来源。结果在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同卵双生子对内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每增加1.0 kg,成年后BMI增加0.33 kg/m2,腰围增加0.95 cm。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出生体重与BMI、腰围均存在双生子个体特有环境因素的相关。结论该研究支持成年期体格指标与出生体重的相关受双生子间特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出生体重 体质指数 腰围 双生子
  • 简介:摘要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长寿老人作为“健康老人模板”,对其开展健康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建设健康老龄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长寿老人流行病学研究前瞻性研究仍然较少,尚需涵盖人口社会学、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疾病谱、心理精神状态、医学影像指标、生物标志物、基因等诸多层面的长寿老人队列数据的长期随访收集以及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完善。本期重点号展示了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基于7年随访数据,围绕百岁老人全因死亡的风险因素展开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长寿老人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和健康老龄化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长寿老人 流行病学 健康老龄化
  • 作者: 聂佳 陈璐 余灿清 郭彧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 100730,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 100022,英国牛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人口健康研究组/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纳菲尔德人群健康系 OX3 7LF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饮茶与全因死亡和死因别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分析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饮茶信息为基线自报。死亡信息主要通过链接死亡监测系统获取。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纳入分析的438 443例研究对象随访11.1年共发生死亡34 661例。与从不饮茶者相比,当前非每日饮茶者和每日饮茶者全因死亡HR值(95%CI)依次为0.89(0.86~0.91)和0.92(0.88~0.95)。分性别分析显示,饮茶对全因死亡风险的保护作用主要见于男性(交互P<0.05)。与从不饮茶者相比,当前每日饮茶者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死因的HR值(95%CI)依次为0.83(0.76~0.92)、0.82(0.69~0.97)、0.86(0.78~0.94)、1.03(0.97~1.09)、1.00(0.87~1.16)、0.84(0.78~0.90)。在不吸烟且不过量饮酒者中,每日饮茶与恶性肿瘤死亡风险间不存在有统计学显著性的关联,但在吸烟或过量饮酒者中,每日饮茶者死于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交互P<0.001)。结论饮茶者的全因死亡和部分死因别死亡的风险降低;但饮茶与恶性肿瘤的死亡风险不存在关联,反而在同时伴有吸烟或过量饮酒习惯者中表现出增加的死亡风险。

  • 标签: 饮茶 死亡风险 前瞻性研究 中国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接种策略相关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为开展基于中国真实世界证据疫苗接种策略经济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中英文数据库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新冠疫苗接种策略经济学评价研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叙述性整合。结果共纳入16篇英文文献(含3篇综述),发现无论品种,接种新冠疫苗都具有成本效果或节省成本,但不同人群和剂次接种策略的成本效果由于受疫苗有效率、价格、自然免疫持续时间、接种策略持续时长、供应情况、接种速度的影响而不同。结论国内缺少长期疫情流行趋势下基于中国真实世界证据的新冠疫苗接种策略经济学评价证据,对于疫苗加强针接种的合理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苗接种 经济学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饮酒的影响。方法对2015-2018年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募集的9 231对成年同性别双生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饮酒相关变量进行拟合,估计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 231对双生子进行分析,其中同卵双生子6 085对。同卵双生子年龄(36.91±13.07)岁,男性占56.80%;异卵双生子年龄(35.22±12.48)岁,男性占55.91%。双生子高风险饮酒者共350人,占1.90%,中风险饮酒者共367人,占1.99%。中风险饮酒受加性遗传、双生子共享环境及各自环境的影响,遗传度为24.3%(95%CI:0~56.8%),共享环境可解释50.7%(95%CI:20.4%~79.0%),特殊环境可解释24.9%(95%CI:18.3%~36.5%)。而高风险饮酒则主要受双生子共享环境及各自特殊环境的影响,共享环境可解释75.6%(95%CI:69.6%~80.8%),特殊环境可解释24.4%(95%CI:19.2%~30.4%)。中高风险饮酒的遗传度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中遗传度为30.8%(95%CI:9.8%~53.5%),在女性中则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结论中高风险饮酒行为主要受环境影响,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环境对于饮酒行为的影响作用更趋显著。

  • 标签: 双生子研究 遗传 环境 饮酒
  • 简介:摘要代谢组学是采用高通量组学技术对所有代谢物进行鉴定和定量的生命科学研究,近年来在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病因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系统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从代谢改变的视角提供了病因探索的新思路。代谢组学的研究问题包括分析代谢物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关联、发现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构建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等。本文从物质类别出发详细介绍代谢组学在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提出展望。

  • 标签: 代谢组学 心血管代谢疾病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