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作者: 李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 机构: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081
  • 简介:糖尿肾病是较常见的、隐匿性高的糖尿并发症,20%-50%的2型糖尿患者合并糖尿肾病。2019年3月11日是第14个世界肾脏日。透析患者中,糖尿肾病患者数量仅次于肾炎,且这一比例持续升高,因此,糖尿肾病的积极治疗及预防至关重要。同时,糖尿肾病患者怎么吃也是很多患者关心的问题,不仅要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又要控制好血糖水平,保护肾脏功能。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 标签: 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本综述介绍了肾移植术后糖尿(PTDM)的遗传药理学特点,对肾移植术后糖尿患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的分泌相关易感基因的关键变异做了详细的描述。共挑选出与PTDM发生密切相关的16个基因的2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逐一阐述,以期为PTDM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肾移植术后糖尿病 基因多态性 遗传药理学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在中日友好医院普外代谢减重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合并腹型肥胖患者使用利拉鲁肽治疗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25岁女性,因“发现血糖升高1周”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同时合并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肝功能异常。予利拉鲁肽每日1针皮下注射,由0.6 mg逐步增加至1.2 mg,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体重减轻,肝功能和血脂改善,月经恢复正常。利拉鲁肽可作为2型糖尿合并腹型肥胖患者的优选降糖方案。

  • 标签: 糖尿病,2型 人胰高糖素样肽-1 利拉鲁肽 腹型肥胖
  • 作者: 李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生活与健康》2021年12期
  • 机构: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81
  • 简介:运动疗法被称为治疗糖尿的五架马车之一,通过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糖,减轻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效控制病情。对于糖尿患者,应该根据不同病情,结合患者运动习惯和爱好,制定运动计划。那么,糖尿要该怎么运动呢?要注意些什么呢?

  • 标签: 糖尿病;运动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GDM)的围产结局,并分析双胎GDM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757例,根据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双胎GDM组196例,正常双胎组(双胎未合并GDM)561例。收集各组母儿的临床资料、围产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价双胎GDM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双胎GDM组的75 g OGTT FPG、1 h血糖和2 h血糖均大于正常双胎组;双胎GDM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正常双胎组,<37周的早产率大于正常双胎组;双胎GDM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感染及贫血发生率大于正常双胎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相比,年龄、孕前体重指数(Pre-BMI)、孕次、产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占比、绒毛膜性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及糖尿家族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以上因素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值为2.335)、Pre-BMI≥24.0 kg/m2(OR值为2.356)、PCOS病史(OR值为1.932)、糖尿家族史(OR值为3.127)是双胎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双胎GDM增加了<37周的早产、新生儿RDS、感染及贫血发生率;年龄≥35岁、Pre-BMI≥24.0 kg/m2、PCOS病史和糖尿家族史是双胎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双胎妊娠 围产结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2型糖尿是与胰岛素功能障碍及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慢性炎症过程。炎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外陷阱(NETs),该结构与糖尿的病程发展相关联。弹性蛋白酶抑制剂(SerpinB1)作为内源性分泌蛋白可以有效地抑制该结构对胰岛细胞功能及胰岛素作用信号通路的影响,并且还有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NETs及其抑制剂SerpinB1与2型糖尿的关系。

  • 标签: 糖尿病,2型 中性白细胞 胞外诱捕网 弹性蛋白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已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妇女早孕期促甲状腺素(TSH)达标与否与妊娠期糖尿(GDM)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规律产检、自然受孕且首次产检孕周≤13+6周的单胎孕妇6 978例,其中甲减组186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组6 792例;甲减组中,按首次检查TSH是否达标(TSH<2.5 mU/L为达标)再分为TSH达标组(124例)与TSH未达标组(62例)。收集首次产检的基本信息,同时空腹采血检测甲状腺功能[TSH、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空腹血糖(FPG);在孕24~28周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甲减组与正常组、TSH达标组和未达标组GDM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甲减组GDM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1.5%(40/186)和 13.7%(929/6 792),P=0.002]。TSH未达标组[24.2%(15/62)]与达标组[20.2%(25/124)]GDM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前体重指数、甲减病史、FPG、TPOAb阳性及甘油三酯为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071~2.979,均P<0.05),TSH是否达标未能进入方程。结论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妇女比较,甲减妇女无论早孕期TSH是否达标,其孕期GDM的发生风险仍明显增加。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促甲状腺素 早孕期 妊娠期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联邦优倍灵®30)治疗糖尿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临床试验。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纳入预混胰岛素单一治疗或联合1~2种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或2型糖尿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配至联邦优倍灵®30或门冬胰岛素30组(诺和锐®30组),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24周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hPG)的变化及低血糖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试验共纳入受试者668例,完全符合方案病例共618例(联邦优倍灵®30组305例、诺和锐®30组313例)。治疗24周后,联邦优倍灵®30组和诺和锐®30组HbA1c、FPG和2hPG均较基线值显著下降。经过24周的治疗,联邦优倍灵®30组和诺和锐®30组的HbA1c较治疗前分别下降(1.38±1.33)%和(1.37±1.53)%,治疗后的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FPG分别降低(2.28±3.76)、(1.67±3.55)mmol/L,下降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联邦优倍灵®30组和诺和锐®30组的2hPG分别下降(3.22±5.38)、(2.78±4.83)mmol/L,下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联邦优倍灵®30组和诺和锐®30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5.6%(151/331)和43.8%(146/333),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9%(3/331)和0.9%(3/333)。结论联邦优倍灵®30与诺和锐®30控制血糖的总体能力相当,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1(SerpinB1)与妊娠期糖尿(GDM)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就诊的328‌名孕妇,按GDM诊断标准分为血糖正常组(n=155)和GDM组(n=17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孕5~12周、孕13~23周、孕24~28周、孕29~37周血清SerpinB1水平。筛选孕5~12周和孕13~23周时尚未发生GDM,而在孕24周及以后诊断GDM的孕妇作为GDM-A组(n=18)和GDM-B组(n=26)。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孕期影响GDM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孕期发生GDM的SerpinB1的最佳阈值。结果在孕5~12周、孕13~23周和孕24~28周时GDM组血清SerpinB1水平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24~28周血清SerpinB1水平与OGTT 0 min胰岛素、HOMA-IR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24和-0.680,P<0.05),与LDL-C呈正相关(r=0.786,P<0.05)。校正妊娠年龄、孕前体质指数、黑棘皮征和甘油三酯等混杂因素后,孕13~23周血清SerpinB1水平仍是孕24周及以后发生GDM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95%可信区间)为1.573(1.035~2.228),P<0.05。GDM-B组血清孕13~23周SerpinB1水平对预测孕24周及以后是否发生GDM有较好的预测效能,ROC下面积为0.631。结论孕13~23周血清SerpinB1水平的升高和孕24周及以后发生GDM相关,可能是GDM发生之前的血清学标志物。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1 胰岛素抵抗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锐舒霖®30和诺和锐®30治疗2型糖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阳性药物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0月10日至2021年1月5日来自国内35家研究中心口服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患者,按照3∶1的比例根据区组随机方法分配至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治疗24周后,比较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标准餐后2 h静脉血糖(2hPG)的变化,以及低血糖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门冬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有效性指标分析采用全分析集和符合方案集,安全性指标分析采用安全性数据集。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588例,完全符合方案病例528例(锐舒霖®30组395例,诺和锐®30组133例),全分析集和安全性数据集583例(锐舒霖®30组439例,诺和锐®30组144例),符合方案集515例(锐舒霖®30组386例,诺和锐®30组129例)。经过24周治疗后,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的HbA1c分别下降1.73%±1.27%和1.77%±1.40%,FPG分别下降(2.34±2.69)和(2.68±2.84)mmol/L,2hPG分别下降(4.37±4.59)和(4.81±4.43)m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74.3%(326/439)和68.1%(98/144)]、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8.1%(299/439)和66.7%(96/144)]与门冬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9%(228/439)和50.7%(73/144)]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锐舒霖®30和诺和锐®30控制血糖的总体疗效相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 标签: 糖尿病,2型 门冬胰岛素30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初诊2型糖尿(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住院的初诊T2DM患者195例,均通过FibroScan测量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并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nsulin release test,IRT)。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常规、生化、肝纤四项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ΔI30/ΔG30)、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多项式拟合法获得OGTT糖负荷后血糖峰值(Gmax)及胰岛素分泌峰值(Imax)。根据肝脏脂肪含量(以CAP值表示)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低CAP组[CAP≤197.7 db/m,共67例,年龄(54±11)岁,其中男53例]、中CAP组[197.7 db/m<CAP≤216.6 db/m,共64例,年龄(53±9)岁,其中男42例]和高CAP组[CAP>216.6 db/m,共64例,年龄(54±11)岁,其中男40例]。比较各组的临床参数,探讨肝脏CAP值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筛选肝脏CAP值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等。结果3组患者高尿酸血症、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胰岛素(I0)、I30(75 g葡萄糖负荷后30 min胰岛素)、I60、I120、I180、Imax、HOMA-β、HOMA-IR、Ⅳ型胶原、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及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高CAP组高尿酸血症、BMI水平高于低CAP组和中CAP组(均P<0.05);高CAP组I0、I30、I60、I120、Imax、HOMA-β、HOMA-IR、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高于低CAP组,血尿素氮水平低于低CAP组(均P<0.05);低CAP组I180、Ⅳ型胶原、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于中CAP组和高CAP组(均P<0.05)。肝脏CAP值与BMI、I0、I30、I60、I120、I180、Imax、HOMA-β、HOMA-IR、Ⅳ型胶原、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OR=2.380,95%CI(1.023,5.538)]和肥胖(BMI≥28.0 kg/m2)[OR=3.901,95%CI(1.491,10.207)]是CAP值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和肥胖(BMI≥28.0 kg/m2)是初诊T2DM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增加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清尿酸 2型糖尿病 肝脏脂肪含量 体质量指数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血清锌a2糖蛋白(ZAG)与2型糖尿(T2DM)患者空腹C肽、血尿酸(SUA)水平的相关性,为预防T2DM患者高尿酸血症(HUA)及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HUA分为两组,观察组:T2DM并HUA组54例,年龄(55.2±6.68)岁,男28例,女26例;对照组:T2DM尿酸正常组56例,年龄(55.8±5.80)岁,男28例,女28例。均测定空腹血清ZAG、C肽、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ZAG与临床其他指标分别进行偏相关分析和多元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空腹血清Z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0.01±24.56)mg/L比(44.35±17.20)mg/L,P<0.05]。T2DM患者空腹血清ZAG水平分别与SUA(r=0.543)、体质量指数(r=0.240)、C肽(r=0.437)、三酰甘油(r=0.372)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4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2DM并HUA患者较T2DM尿酸正常者血清ZAG表达水平升高;ZAG可能诱导T2DM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参与胰岛素抵抗过程,增加SUA表达,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HUA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新靶点。

  • 标签: 2型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 锌a2糖蛋白 空腹C肽 血尿酸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清利颗粒对IgA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筛选益肾清利颗粒8味中药的相关成分及作用靶点,于Uniprot数据库将作用靶点转换成基因,使用Cytoscape 3.6.0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人类基因组数据库(GeneCards)筛选IgA肾病相关靶标,将药物及疾病靶点导入Venny 2.1软件取交集,得到的共有靶标上传于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借助生物信息资源数据库对生成结果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益肾清利颗粒成分-靶点-信号通路"多维网络。结果筛选得到69个活性成分,包括人参皂苷、β-谷甾醇、谷甾醇、槲皮苷等。得到益肾清利颗粒作用于IgA肾病的靶点94个,其中核心靶点30个,主要包括Jun原癌基因(JUN)、TNF、肿瘤蛋白p53(TP53)、AKT1及IL-6等。KEGG富集分析结果主要涉及3条通路,分别是PI3K-AKT通路、TNF炎症通路及MAPK通路。结论益肾清利颗粒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于IgA肾病,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清利颗粒的治疗机制,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 网络药理学 益肾清利颗粒 IgA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生命网"的健康教育对慢性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选取湖北省中医院肾内科收治的慢性肾病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6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性健康指导,观察组基于"生命网"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患者自我监测能力、核心管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责任感、人际关系、营养管理、躯体活动、压力管理、心理健康及健康行为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肾脏疾病的影响、肾脏疾病症状、肾脏疾病负担、心理领域健康及生理领域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生命网"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慢性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生命网健康教育 慢性肾病 自我管理能力 健康行为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尔茨海默(AD)患者18F-APN-1607 PET影像脑内tau蛋白沉积相关疾病模式(tauRDP)。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7例AD患者[男6例,女11例;年龄(61.7±12.3)岁;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17.6±7.9)分]和1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NC)者[男6名,女4名;年龄(61.2±4.7)岁]的18F-APN-1607脑影像。在体素层面使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尺度子轮廓模型(SSM)技术构建tauRDP,计算每个样本tauRDP表达值,通过两样本t检验比较tauRDP表达值在A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AD患者tauRDP表达值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D患者的tauRDP脑区主要包括:中央前回、背外侧额上回、额中回、岛盖部额下回、三角部额下回、补充运动区、内侧额上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楔叶、枕上回、枕中回、中央后回、顶上回、顶下缘角回、缘上回、角回、楔前叶和颞中回。AD患者tauRDP表达值为(12.6±8.0),与NC(0.0±1.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5,P<0.001),且AD组tauRDP表达值与MMSE得分相关(r=-0.566,P=0.018)。结论基于SSM/PCA方法建立的tauRDP可用于定量表达tau蛋白沉积空间分布异常,tauRDP表达值有潜力用于评估AD严重程度。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质类 苯并噻唑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18F-APN-1607 PET脑显像结合图论方法,揭示阿尔茨海默(AD)患者脑内tau蛋白网络拓扑结构异常,并探讨AD患者tau蛋白沉积在左右脑组织的偏侧性。方法该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18F-APN-1607 PET显像、临床确诊的23例AD患者[男9例,女14例;年龄(61.3±10.7)岁]和13名正常对照者(NC)[男9名,女4名;年龄(61.6±4.5)岁]。使用基于图论的脑网络分析方法构建NC组和AD组的tau蛋白脑网络,计算网络属性(集聚系数、最短路径长度、局部效率及小世界系数等),并获得AD组不对称系数(AI)评估tau蛋白沉积的偏侧性。使用1 000次置换检验对组间脑网络参数差异进行分析。结果NC组和AD组的脑连接存在较大差异,AD组在嗅皮质和颞叶等区域存在连接减弱,而在后扣带回、楔前叶及顶枕叶等脑区连接增强;AD组的tau蛋白脑网络存在明显的拓扑结构异常,相比于NC组,在稀疏度阈值20%~50%内,AD组的集聚系数(t值:2.28~2.69)、局部效率(t值:2.34~3.06)和小世界系数(t值:2.26~3.32)等均显著下降(均P<0.05),最短路径长度显著增加(t值:2.13~2.85,均P<0.05);AD组的tau蛋白沉积在后扣带回、上顶叶、中央旁小叶、颞上回和颞中回脑区存在显著的偏侧性,AI分别为10.5%(8.1%,13.9%)、14.1%(7.6%,20.3%)、-12.4%(-15.7%,-7.8%)、-10.8%(-15.3%,-2.1%)和-12.1%(-17.9%,-6.6%)。结论基于18F-APN-1607 PET影像建立的tau蛋白网络模型或可用于分析AD患者异常的拓扑结构变化,且AD患者脑内tau蛋白沉积在后扣带回、上顶叶、中央旁小叶、颞上回和颞中回脑区具有明显的偏侧性。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质类 苯并噻唑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8F-FDG PET图像结合影像组学在原发性帕金森(PD)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AP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3月至2020年8月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个队列(训练组和测试组)共154例受试者,包括正常对照(NC)组40名[男23名、女17名,年龄(60.2±10.5)岁]、PD组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64.7±6.3)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组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64.1±5.9)岁]、多系统萎缩(MSA)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65.0±9.2)岁],采集所有受试者的18F-FDG PET图像以及临床量表信息,不同组间量表评分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基于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二分类和三分类模型,分别计算临床量表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在PD/MSA/PSP/NC组间两两分类的ROC曲线。在2个队列中进行独立分类测试,并采用100次5折交叉验证。结果2个队列各组间的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评分和Hoehn-Yahr分级量表(H&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4.83~17.95,均P<0.05)。每个受试者共提取2 444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15个特征构建用于分类模型。在二分类实验中,3种模型在PD/MSA/PSP/NC组间两两分类的AUC分别为0.56~0.68、0.74~0.93、0.72~0.93,其中影像组学模型分类效果优于临床模型(z值:1.71~2.85,均P<0.05)。在PD、MSA、PSP三分类实验中,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灵敏度分别为80%、80%和77%。结论18F-FDG PET图像结合影像组学方法具备对PD和APS鉴别诊断的潜力。

  • 标签: 帕金森病 帕金森障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影像组学
  • 作者: 逯瑶 李玲 曹若瑶 何祎 王艳华 杨希孟 刘慧菁 陈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38,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30,北京医院放射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北京医院神经外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维CT血管造影(4D CTA)-CT灌注(CTP)成像评价烟雾及烟雾综合征患者侧支循环分级的价值及其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医院确诊为烟雾及烟雾综合征的32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4D CTA-CTP检查。在4D CTA图像上采用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上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改良评分系统对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分并将其分为侧支代偿Ⅰ~Ⅲ级。在CTP图像上选择基底核层面勾画兴趣区并测量各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迟时间(DLY)。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侧支循环分级各灌注参数的差异,两两比较以Bonferroni校正。采用Kappa及Spearman检验分析4D CTA和DSA对侧支循环分级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4D CTA与DSA评估患者侧支循环分级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93,P<0.001)且相关性极强(r=0.805,P<0.001)。侧支代偿Ⅰ级、侧支代偿Ⅱ级、侧支代偿Ⅲ级的CBF、MTT、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7.91、11.69、8.93,P值分别为0.019、0.003、0.012)。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侧支代偿Ⅰ级的CBF低于侧支代偿Ⅲ级(P=0.015),侧支代偿Ⅱ级MTT高于侧支代偿Ⅲ级(P=0.005),侧支代偿Ⅰ级的TTP高于侧支代偿Ⅲ级(P=0.015),余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支代偿Ⅰ级、侧支代偿Ⅱ级及侧支代偿Ⅲ级的CBV、DL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D CTA-CTP对烟雾及烟雾综合征患者的侧支循环评价能力与DSA相当,并可以全面评估脑血流动力学情况,对病情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血流动力学 侧支循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