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逐渐成为非晚期胃癌的主要手术方式,随之而来的并发症逐渐被认识。术后胰瘘作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达5.3%~11.8%,高于开腹手术。这可能与腹腔镜操作的局限性及术中胰腺钝性损伤密切相关。术前腹部CT中P-A长度和UP-CA角度、体质量指数、术后3 d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术后胰瘘发生率呈正相关。一种带有温度感控功能的超声刀及胰液渗出可视化系统有助于预防术后胰瘘,然而机器人手术和术前使用生长抑素不能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在胰腺上淋巴结清扫时需要进行方法改进,如"左侧入路""胰腺中间入路"等,"T"形纱布或组织悬吊装置可减少对胰腺的损伤,胰腺创面喷洒"生物胶"可减少胰液渗出。术后需要保持引流管通畅,若出现胰瘘,采用双套管冲洗+生长抑素持续微泵进行处理。笔者主要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后胰瘘原因及手术相关预防策略,望能给术后胰瘘的诊治提供一些线索。

  • 标签: 腹腔镜 胃癌 术后胰瘘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检查发现存在心脏发育异常、合并腭裂等其他异常、且经遗传学检测证实携带22q11.2微缺失胎儿的基因型与表型特征。方法妊娠12周和20~24周对胎儿进行超声检查,对5例心脏发育异常或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的胎儿,在排除染色体核型异常后,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基因组的拷贝数变化。对发现携带22q11.2微缺失的胎儿及其双亲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检测。结果SNP-array检测提示5例胎儿均携带22q11.2区2.27~3.02 Mb的杂合缺失。MLPA检测证实其缺失范围均涉及LCR22-A~D,且均为新发变异。结论对产前检查提示心脏发育畸形的胎儿进行22q11.2微缺失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胎儿的缺失区域相似但存在差异,其表型的差异与其基因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22q11.2微缺失综合征 先天性心脏病 腭裂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表型 基因型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房角功能。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青光眼中心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合并白内障患者37例(37眼)。患者为青光眼急性发作后经药物治疗3~14 d,术前眼压高于21 mmHg(1 mmHg=0.133 kPa);房角关闭范围>2个象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示前房变浅,周边虹膜根部与小梁网贴附范围>2个象限;晶状体核混浊度≥Ⅲ级。所有患眼均行常规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术中均未使用抗代谢药物,巩膜瓣常规可调节缝线密闭缝合。术前术后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程度及滤过泡形成情况。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时眼压为(18.8±1.7)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t=16.562,P<0.001),15例患者形成滤过泡。术后1个月眼压为(15.5±1.8)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t=20.529,P<0.001),仅有5例患者存在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半年,眼压为(14.9±2.4)mmHg,23例患者术后眼压<16 mmHg,14例患者术后眼压介于16~20 mmHg之间,较术前眼压明显下降(t=24.458,P<0.001);UBM示所有患者术后房角重新开放范围>2个象限,术后眼压与术前房角粘连程度无相关关系(r=0.016,P=0.926);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t=-25.195,P<0.001);33例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提高,4例患者术后BCVA较前无改善,术前术后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017,P<0.001);5例患者术后上方结膜可见功能性滤过泡形成,32例患者术后未见明显滤过泡,UBM也证实结膜下无有效滤过泡形成。结论: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眼压的下降很可能是房角区小梁网功能的恢复,而不是依赖于外滤过通道的建立。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慢性期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房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