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者体质量≤15 kg肾婴幼儿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探讨婴幼儿者匹配儿童受者(PTP)儿肾分配策略下的移植的疗效和并发。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肾婴幼儿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受体临床资料、术后并发、术后肾功能恢复及人、肾存活情况。结果共入组50例婴幼儿者,93例儿童受者。其中单肾移植(SKT)89例,双肾整块移植(EBKT)4例。围术期主要并发为肾功能延迟恢复(5/93例,5.4%)和移植肾血管栓塞(3/93例,3.2%),其他有原发性肾病复发(3/93例,3.2%)、呼吸道感染(3/93例,3.2%)和急性排斥反应(2/93例,2.2%)。随访期内受者死因主要为呼吸道感染(4/93例,4.3%)。除死亡造成肾脏丢失外,排斥反应(2/93例,2.2%)、原发性肾病复发(2/93例,2.2%)是造成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术后血肌酐均进行性下降,由术前(824.77±150.24) μmol/L降至术后1个月(90.73±47.24) μmol/L。SKT组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1个月(3~74个月),受者术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7.5%/94.2%、96.0%/88.8%、93.1%/86.1%;EBKT组随访时间中位数为50个月(13~65个月),受者术后第1、3、5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0%。随访期内2组受者人/肾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效果良好。结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开展的肾婴幼儿单/双肾移植效果良好,且PTP儿肾分配策略下肾移植术后并发发生率并不增加,手术安全可靠。

  • 标签: 婴幼儿供肾 终末期肾病 肾移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男童膀胱过度活动(OAB)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OAB对男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某县6所中小学校中2 800名6~15岁男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对OAB进行流行病学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下尿路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儿童睡眠调查表(PS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估OAB与居住地、体质量指数(BMI)、夜间遗尿(NE)、过度使用尿不湿情况、尿路感染史、大便异常及合并包茎、包皮过长、隐匿性阴茎的关系。使用χ2检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t检验对该疾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收回有效问卷2 333份,男童OAB总体患病率为6.0%(141/2 333例)。NE、尿路感染史、大便异常、过度使用尿不湿及合并包茎、包皮过长、隐匿性阴茎是男童OAB的危险因素(OR>1,P<0.05),BMI不是危险因素(OR<1,P>0.05)。OAB组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困难总分和PSQ总分[(7.64±2.03)分、(8.14±1.62)分、(5.64±2.27)分、(7.16±1.63)分、(30.26±6.48)分、(5.36±3.00)分]明显高于非OAB组[(6.51±2.53)分、(7.31±1.88)分、(4.98±2.03)分、(6.59±1.60)分、(27.69±6.44)分、(3.94±2.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17、-5.005、-3.310、-4.056、-4.553、-5.006,均P<0.05)。结论男童OAB常见,且影响患儿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同时NE、尿路感染史、大便异常、过度使用尿不湿及合并包茎、包皮过长、隐匿性阴茎是男童OAB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症 男童 危险因素 心理影响 心理健康
  • 作者: 梁钰 胡绘杰 张振威 窦启锋 宋翠萍 路承彪 任峰 宋景贵 文建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和泌尿外科 453100,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外科教研室 453003,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学院泌尿外科 453003,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453003,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学院河南省盆底功能障碍与精神心理健康国际联合实验室 45300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和泌尿外科 453100(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尿动力国际联合实验室 450052)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女大学新生膀胱过度活动(OAB)的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OAB对其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选取面向全国招生高校中14 300名17~21岁女大学新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对OAB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既往尿路感染史、下尿路症状(LUTS)、肠道症状、膀胱过度活动评分表(OABS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匹兹堡睡眠量表。分析OAB患病率与居住地、体质指数(BMI)、肠道症状、既往尿路感染史、月经是否规律、夜间遗尿(NE)的关系。结果共发放14 300份问卷,回收13 129份问卷,排除428份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共12 701名受试者符合统计分析要求,年龄(19.0±1.0)岁。结果显示女大学新生OAB的总体患病率为6.1%(770/12 701),干性OAB患病率为3.8%(478/12 701),湿性OAB患病率为2.3%(292/12 701)。OAB的患病率与BMI(χ2=7.592,P<0.05)、NE(χ2=15.111,P<0.01)、便秘(χ2=20.519,P<0.01)、既往泌尿系感染史(χ2=92.032,P<0.01)、月经不规律(χ2=19.493,P<0.01)有关,与居住地(χ2=0.000,P>0.05)无关。OAB组的抑郁得分[(29.61±4.08)分与(28.00±3.56)分,P<0.01]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5.20±2.41与4.22±2.42,P<0.01)高于非OAB组,OAB组的自尊得分低于非OAB组[(47.92±9.46)分与(52.01±8.93)分,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女大学新生OAB常见,并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肥胖、NE、便秘、既往泌尿系感染、月经不规律是OAB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患病率 危险因素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联合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UM)的方法评估原发单症状性夜间遗尿(PMNE)患儿的膀胱功能及睡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MNE患儿43例,按是否每周尿床夜晚数>4,分为严重PMNE组(>4次/周,23例)和非严重PMNE组(≤4次/周,20例)。记录排尿日记,行常规尿动力(CUD)、AUM和PSG检查。选取经检查无下尿路症状且PSG结果正常的儿童23名为对照组。结果严重PMNE组年龄(12.1±3.2)岁,其中男9例、女14例,每周遗尿频率为(6.7±1.7)次;非严重PMNE组年龄(12.0±3.4)岁,其中男9例、女11例,每周遗尿频率为(2.3±1.0)次。PMNE组夜间多尿发生率为34.9%(15/43),夜间最大膀胱容量降低发生率为11.6%(5/43)。严重PMNE组在AUM中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DO频率[78.3%比45.0%,(5.5±1.8)次/h比(3.4±1.0)次/h]均显著高于非严重PMNE组(均P<0.05)。PSG结果示,严重PMNE组N1+N2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皮质觉醒指数以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6±9.8)%比(49.3±9.5)%,(9.4±4.4)次/h比(3.1±1.5)次/h,(2.7±0.9)次/h比(0.9±0.7)次/h](均P<0.05);同时,严重PMNE组皮质觉醒指数和AHI显著高于非严重PMNE组[(9.4±4.4)次/h 比(5.7±3.2)次/h,(2.7±0.9)次/h 比(1.9±0.7)次/h],而睡眠效率显著低于非严重PMNE组[(86.4±4.3)% 比(91.0±3.9)%](均P<0.05)。PMNE组的夜间DO发生频率、AHI与皮质觉醒指数呈正相关性(r=0.705,0.765,均P<0.001)。结论PMNE患儿存在夜间膀胱功能障碍与睡眠结构紊乱,并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PSG和AUM可为PMNE评估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儿童 夜间遗尿症 多导睡眠监测 动态尿动力学 夜间逼尿肌过度活动 皮质觉醒指数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UM)和常规尿动力学检查(CUD)评估难治性单症状性夜遗尿(RMNE)患儿的尿动力学参数的对比。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9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并经门诊医生详细了解患儿病史诊断为RMNE的40例患儿(男22例、女18例)的病历资料,患儿年龄9~16岁,夜间尿床频率≥2次/周。分别行CUD和1个睡眠周期AUM,分别记录尿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0例中有5例患儿或其父母依从性较差,中途退出研究。35例RMNE组患儿年龄(12.6±2.1)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9∶16,遗尿症状严重程度(遗尿频率)为(4.2±1.7)次/周。与CUD组比较,AUM组膀胱顺应性(BC) [(28.4±7.7)ml/cmH2O比(23.6±6.1)ml/cmH2O(1 cmH2O=0.098 kPa)]、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Pmax.det)[(44.6±9.1)cmH2O比(36.8±8.3)cmH2O]较高(均P<0.05)。两组间最大尿流率(Qmax)[(19.6±7.2)ml/s比(20.9±5.4)ml/s]、残余尿量(PVR)[(9.5±5.7)ml比(10.9±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UD组比较,AUM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 [77.1%(27/35)比45.7%(16/35)] 较高(P<0.05)。其中15例(42.9%)CUD中发现DO的患儿,在AUM中同样检出DO;12例(34.3%)患儿在CUD中未发现DO,而只在AUM中检出DO。对于CUD和AUM均检出DO的15例患儿,与CUD组比较,AUM组DO发生频率[(3.1±1.0)次/h比(2.4±0.8)次/h]、DO最大值[(22.9±4.5)cmH2O比(19.2±4.0)cmH2O]较高(均P<0.05)。结论AUM可以诊断RMNE患儿是否伴有膀胱功能障碍,在评估BC、Pmax.det、DO等方面较CUD更为精确;对于CUD结果不理想的RMNE患儿,推荐进一步行AUM以明确病因。

  • 标签: 尿动力学 夜遗尿症 膀胱功能障碍 逼尿肌过度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cerebral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探讨学龄期及青春期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primary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PMNE)患儿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改变。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的PMNE患儿42例,按年龄分为学龄期(6~11岁)A组(n=22)和青春期(12~17岁)B组(n=20)。同期纳入健康学龄期儿童为C组(n=20)和健康青春期儿童为D组(n=20)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被试者的Rs-fMRI图像,首先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疾病主效应、年龄主效应、疾病与年龄交互效应下的ReHo差异;然后进行事后检验比较,A组与C组、B组与D组脑功能特征上的差异。用疾病×年龄为固定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组内及组间年龄差异,对性别行χ2检验。对4组被试者的ReHo脑图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采用双样本t检验进行事后检验分析学龄期、青春期PMNE患儿异常脑的差异。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疾病主效应脑为左颞极的颞上回(MNI:x, y, z=-48,18,-9;F=-5.328)和左侧缘上回(MNI:x, y, z=-60,-36,39;F=-3.865)。年龄主效应脑为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MNI:x, y, z=6,-21,39;F=-4.911)及左辅助运动(MNI:x, y, z=-3,-6,75;F=-3.863)。事后检验结果显示,A组与C组比较,ReHo升高的脑为距状裂周围皮层(MNI:x, y, z=0,-69,21;F=4.675),降低的脑为左小脑蚓部10(MNI:x, y, z=-3,-42,-36;F=-4.860)。B组与D组比较,ReHo值降低的脑为左颞极的颞上回(MNI:x, y, z=-54,0,0;F=-4.767)、左侧缘上回(MNI:x, y, z=-63,-36,33;F=-5.440)和右侧缘上回(MNI:x, y, z=60,-30,-30;F=-6.451)。结论学龄期PMNE患儿存在小脑、枕叶功能异常,青春期PMNE患儿存在颞叶、缘上回功能异常。这些异常脑可能参与了不同年龄PMNE患儿遗尿的发生。

  • 标签: 夜遗尿症 磁共振成像 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