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谈历史的目的与手段的问题,是个知易行难的事。当年在土默川插队的时候,冬闲没事,知青聚在一起"灰撇",说起农民之苦,干部之横,政策之苛。大家说来说去,似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只有掌权一条路。而要有权,就得当官,至少得当到旗委书记;而要当官,就得入党;要入党,就得说空话、套话、假话;光说还不行,还得干。可你执行政策,就免不了损害农民利益。这个是坎。华子发表高见:"主席说:

  • 标签: 思维 文革 农民利益 政策 入党
  • 简介:观看过电影《活着》,我的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托马斯说:“这个电影告诉我,马克思是正确的.人是环境的产物,文化造就人生。同时,存在是自由的,人可以选择生活。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偏激、片面,难以实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福贵可以选择赌与不赌,五十年代却不能选择吃不吃大食堂,更不能选择炼不炼钢,六十年代,所有的中国人都不能拒绝文化大革命。从理论上,他们可以选择,事实上,他们的选择只有一个——结束生命。张艺谋无意中袒露了自己的人生观和美学观——人生就是一种忍耐,忍耐是关的.忍耐至麻木是最美的。不客气地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缺陷,张艺谋把缺陷当成了关德,他所赞美的忍耐,说到底就是奴性。奴性,用心理学的术语讲就是受虐——既不反抗,也不逃亡,而是逆来顺受,苟且偷生,好死不如赖活着。

  • 标签: 奴性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文化大革命 《活着》 人生观 五十年代
  • 简介:本文所说的半个世纪前电影界的改革思潮,来自于1956年10月到1957年6月的鸣放。在这八个月的鸣放中,社会各个领域提出的问题,保守与改革的思想交锋是最有思想含量和历史价值的内容。本文的重点是叙述中国电影界在这八个月中的思想动向。

  • 标签: 中国电影史 改革思潮 思想论 历史价值 思想动向 电影界
  • 简介:作为近代国画的一代大师,海上画派的开山鼻祖,吴昌硕是中国诗、书、画完美结合的最杰出而又全能的典型代表画家之一。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本名俊,后名俊卿,字昌硕,亦仓硕、仓石,苍石,号缶庐、老缶、老仓、苦铁、破荷,晚号大聋,以字“昌硕”,号“缶庐”行于世,名满天下。精通诗、书、画,可谓三绝,亦精金石篆刻。其绘画作品以豪迈奇特之章法、超凡脱俗大河奔流之气势;朴拙老辣之篆籀笔法、深沉干湿墨分五色之用墨、诗词歌赋之文学内涵、淋漓瑰丽之用水用墨、挥洒自如应物象形之自然形态,而独步天下,成为海派绘画的一代宗师。此吴昌硕《花卉四条屏》(参见附图),是其七十五岁时的作品,开门见山、流传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