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哲学"在涉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以下的三种形态:自由的智慧、科学的知识和存在的方式.这也是"哲学"为"人""开显"出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都有哲学的历史发展根据,因而也是哲学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哲学从古代希腊开始,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特征:哲学为一种自由的智慧,为自由的学问.哲学的历史乃是自由深化和学术完善的过程.哲学进一步的发展,使哲学在深层次上成为最为贴近现实生活的学问,理解这段哲学的历史,不妨重新探讨康德在里提出的"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具有优越性这一思想,从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进入实际生活,不失为理解上个世纪欧洲哲学的一个途径.

  • 标签: 自由 理性 时间—空间 生—死
  • 简介:康德“知识论转向”的意义并不是要背离“存在”问题,相反,他要深化存在的内涵,要让存在的“规定性”取代之前“存在”的抽象和空洞。由此,“自由一无限”成为了康德哲学的核心环节之一。康德的“理性一自由一意志一德性”赓续了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传统。遵循这个思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家均在康德开辟的哲学方向上付出了努力。德国古典哲学并未放弃传统的“存在”问题,而是深化和发展了这个主题。费希特以自我意识为起点,将康德的三大批判整合为体系;谢林的“同一性”原则以及“理智直观”进一步推进和弥补了康德哲学;黑格尔则用“精神”的能动性以及积极的辩证法将“思想体”通过自身的矛盾发展成为“存在体”。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存在”问题 “认识你自己” 康德哲学 知识论转向 “同一性”
  • 简介:康德的法权哲学思路是和他的三个《批判》所述一致的,“科学知识”要发现“自然(关系)”中的“必然性”,而“法权学”则是要在“人”的“关系”中发现“必然性”,也就是关于“法权”的“先天综合”何以可能的问题。“法权”问题又和《实践理性批判》里所论述的“自由”密切相关。“自由”的“限制”“关系”就《实践理性批判》所涉及的“道德”来说,“根据”在于一个“形式”的“应该”,而就现实的“国家一法律”来说,则是“自由者”之间的“法权”关系。“法权”“本体的所有”既“悬搁”又“范导”“现象的所有”。“自由者”在“人格一格位”“平等”基础上“限制”着各自的自由,由此而形成的“共同体”乃是“自由的共在”。

  • 标签: 先天综合判断 自由 法权 限制 平等 自由的共在
  • 简介:从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欧陆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哲学与自然科学在思维方式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理性的概念和范畴的意义在哲学与科学中又是不同的。当代,相对论和量子论等新兴科学对传统哲学的物质、宇宙等观念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存在、混沌这类概念的哲学意义进一步彰显了出来。现代科学对哲学的推进,说明了哲学应当向科学学习。哲学不能把科学新成果纳入自己固有的框框,成为自己的佐证,不能以自己的教条抑制科学的探索,也不能闭目塞听,故步自封;哲学须以科学的成果来启发自己的思考。

  • 标签: 时间 空间 范畴 物质 宇宙 存在
  • 简介:辩证法曾经作为认识世界与社会斗争的指导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兴盛一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辩证法似乎要被打入冷宫。但实际上,黑格尔辩证法拥有其哲学自身的理路,对于它,庸俗泛滥的理解固不可取,简单的抛弃也非科学的态度。辩证法不是处世的小计谋,而是生命的大智慧,即是实现自由的方法和道路。在对自由的理解上,康德因其揭示了自由的先验来源而功不可没,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却使自由从康德的“天国”回到了“人间”,“对立统一”就是要使自我在他者中实现自身的自由,使自由成为存在于他者之中的现实;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不是自我对异己的消耗,而在异己中保持住自己,它既成全了自身,也成全了他者。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是要让人在天地之间找到自身的位置。

  • 标签: 对立统一 自我 他者 自由 自然 自由者之间
  • 简介:"为政"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思无邪"出自,形容郊外牧马之气势,"思无邪"居末首,谓"思无邪,思马斯往",前面几首与其相配的,依次为"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歝,思马斯作".按这个意思,"思无邪"似与前面不很匹配.前三句都是说"思"无可限制,没有尽期的意思,最后出来一个"邪""正"的问题,殊不可解;于是或以为乃孔子按自己的意思去发挥.

  • 标签: “思无邪” 《论语》 诗三百 孔子
  • 简介:<正>我治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本不敢置一言;承胡孚琛先生不弃,常来谈道家和道教的学问,获益匪浅。盖中西学术分殊,究其深层思理,也常有可以贯通的地方。此次孚琛又以陈撄宁先生遗著《参同契讲义》见示,并辅以有关书籍,着我阅读,嘱为陈先生遗著作序,踌蹰再三,作序不敢,遂以一篇学习心得求教。

  • 标签: 参同契 内丹学 道教 道家学说 陈撄宁 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