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M地区南部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鄂尔多斯盆地M地区南部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王媛媛

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

摘要:本文首先针对鄂尔多斯盆地M地区南部的油藏现状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探索油藏工程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该地区能源开采要求,总结鄂尔多斯盆地M地区南部油藏主要部分因素。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物质渗透理论;物质平衡法;物理模拟法

鄂尔多斯盆地M地区由于地处狭斜坡,其地质构造相对比较平缓,无明显的断层发育现状,近几年,该地区已经发现多个含油富集区,进一步展现该区域自身具有良好的能源开采潜力。

1油藏工程研究方法

油藏工程是一种以有油层物理学、油层渗透力学作为基础条件,针对油田开发方案以及分析方法的综合性石油技术手段,该工程的研究目标是确保油藏开发过程中,油液、气体、水等相关物质运动规律和开采原理,能够被深入探索和全面研究,在此基础上规定相应的工程建设方案,力求科学、合理的提高油藏工程开采速度和开采总量。随着大型油藏能源开采区域的发现,为了保证开采效果,相继出现了深井压力计,高压取样器等相关专业的地下状态检测设备,以此作为基础,形成了物质渗透理论,进而出现油田开发基础概念[1]

1.1经验统计法 

所谓的经验统计法主要指,根据现有油田的油液开采数据和信息,进一步探索油田开采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律,从而预判未来油藏发展动态,常见的有产量衰减、曲线计算法以及水驱特征曲线统计法等。

1.2物质平衡法 

物质平衡法主要将物质审核的基础概念应用于石油生产环节中,同时根据油的能源初始状态,结合石油、气体以及水在地下环境中的物理性质、热力学参数,进一步预测未来油藏的变化趋势。

1.3物理模拟法 

物理模拟法是将油藏以及油田开采区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结构缩小,随后根据相似原理和相似基数制作成实体的数据模型,在制作模型时,除了模型自身的形态相关参数以及油藏相以外,还要确保油田流体力学要具备相似性,此种模拟方式自身具有一定优势和特点,因此通常应用在油田内部渗透物理原理研究上,为油藏数据模拟提供信息支持。

1.4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主要通过数值计算,求得油田开发的偏微分方程,研究和探索油田在开发过程中物理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由于不同地区的油田地质情况和能源分布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使用计算机针对非均质油层的三相三维系统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得出油田开采机理,以此提高石油能源的开采效率。

2油藏工程主控因素分析

2.1烃源岩品质差

油藏工程主控因素的分析上,根据相关实践操作进一步证明,鄂尔多斯盆地M地区南部油藏通常分布在有效烃源岩区域内,可见该地区的油藏能源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油源的控制。鄂尔多斯盆地M地区的油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东北方向,根据该地区的地质特点可知,油藏厚度约为10-40米,分布区域向南以及西南方向厚度逐渐降低,经过伽马数值的检测后,发现该地区自然伽马数值过低,平均数值仅仅达到275API,而所研究的南部地区,油藏烃源岩基本厚度达到9米,自然伽马数值达到190API,进一步说明能源分布显示水平相对较低,出水井数量过高;研究地区的北部,油藏烃源岩的基础厚度达到40米,自然伽马数值为485API,说明该地区的油藏能源相对比较丰富。针对研究地区不同方向地质结构进行探索,南方地区的烃源岩石品质相对较差,岩石颗粒间出现内孔发育,在显微镜下可见,孔隙中具有许多黄绿色和淡黄色的油迹,经过测试后发现油迹发光强度相对较弱。

2.2沉积物的原始性能较差

研究区域的油层组主要以岩屑、长石砂岩作为核心地质结构,所以岩石的成熟度相对较低,地质结构中石英石、长石的含量大致相等,其中研究区域的主力,地质结构层石英石和长石基础占量约为30%,但是针对该流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未来地质发展中,石英石的占比会大幅度增加;针对其地质结构层进行研究后,发现该结构层的岩屑基础含量相对较高,并且岩屑主要以变质岩为主,其次为火成岩。

针对砂岩样品的粗细度和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M地区的砂岩颗粒度相对较小,平均指数约为0.16MM,部分岩石颗粒度大于0.20MM,由此说明该地区的砂岩质量相对较高,其结构成熟度高,其外部结构属于碎屑颗粒,形态主要以棱角样为主,此种沉淀物质进一步决定了该区域游藏原始砂岩的内部结构特点,造成地层在沉积时期的孔隙度不高,在能源开采时,油层的物理属性和基础含油度较差,平均渗透度为0.16M,油液平均饱和度为21%[2]

2.3储层破坏严重

针对油藏结构状态进行详细研究,进而得出相关结论,使用阴极发光检测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该地质结构层的方解石胶结是常见的碳酸盐胶合物,占据地质结构填充物的54%,此种密度较高的物质直接造成油藏储存的空隙严重堵塞,物理性质降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研究地区的胶结方式主要以孔隙填充为主,其次使用薄膜孔隙式填充,而根据地质结构层次生矿晶体的大小和体积,孔隙填充技术又划分为嵌晶式填充技术和微晶式填充技术。除此之外,针对该区域地表结构以及岩心进行详细观察后发现,该配置结构呈现出角度缝隙发育,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垂直裂缝,极大损害了该地区地层的基础密封条件,即便出现大面积油长也无法保存。

结束语:

由此可见,现阶段影响该地区油条条件的主控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烃源岩的品质较低与北区地质结构相比较厚度明显,降低开采潜力较小;研究地区的地层结构主要以细致沉积岩为主,开采的原始物理性较差;该地区的能源储存能力较弱,石油能源无法正常保存。

参考文献:

[1]吴春新,张言辉,刘美佳,等.多层合采油藏层间干扰规律研究及应用:以渤海南部中轻质油藏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0):12936-12941.

[2]阳晓燕,王龙,吴晓慧,等.渤海南部薄互层油藏层系调整界限实验研究及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22,36(01):62-67.

[3]高胜利, 高纪杨, 魏雪珂.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底面古构造定量化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4, 24 (05): 1782-1788.

[4]张晓明, 吴勤博, 邹焰, 王皓立, 韩明, 郭龙飞, 狄晓磊, 屈乐. 鄂尔多斯盆地铁边城地区长2油层组剩余油模拟[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4, 24 (05): 1799-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