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苏弈涵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要继续努力改变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加强对企业生产碳排放量的监控,尽力争取减低碳排量,人居环境在今后一个时期能有较好的转变。朝着美丽清洁的中国迈进。在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狠抓生态的修复,我们要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一、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上提供了宝贵的生态智慧。在中国古代就已经用“时”表示对生态学季节规律的科学认识。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论述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种对生态季节规律的认识,要求人们的生活生产要尊时节运转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种尊重自然规律的生产生活理念为我们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启迪。并且在古代就已经开始设置管理环境的机构,设置有专人监管林湖的利用。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马克思在这段论述中明确提出,自然界是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并且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在人与自然持续交互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在尊重的前提下,与自然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是持续不断的在发生,而且发生这种联系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能够永续的生存下去。马克思能够明确的看到自然界特有的独立性,并且强调是人在依靠自然。所以我们在处理这个关系时一定要认清这个前提,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

我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十八大的报告中在原有的“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加入了生态文明建,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十九大报中进一步发展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丰富和发展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到了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爱护生态环境。十九届五中在强调保护环境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尤其是要制定一系列的生态态环境保护措施,严格生态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要用系统的思维统筹协调开发,最大程度利用好自然资源。

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

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为什么从辉煌走向衰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看,当时植被资源比较丰富的尼罗河地区由于遭受长年的毁林开发,使得植被资源的覆盖率逐年下降。这样在遇到雨水时就会加剧水土流失,而流失的泥土汇入到尼罗河中致使河流中的泥沙逐年增加。这种植被破坏,森林不断被砍伐的恶性结果就是粮仓变沙漠,文明变废墟。

古代中国的发展史上也存在类似的例子。古楼兰文明的辉煌和当时林木繁盛、水草丰美的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由于过度发展农牧业,加之林木砍伐、人口超载造成河湖萎缩干涸、草原退化沙化,使得这个辉煌的文明不断衰微最后被无际流沙淹没。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曾经也曾是水草丰茂、物产富足的地区。由于后来历朝各代的持续性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得这一广袤区域逐渐走向湖泊减少、河流干涸、沙化加剧,最终导致这些区域经济走向衰落。以上的事例都能说明一个问题: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文明的兴替。

(二)生态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提出:人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就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个时候对安全的需求就成为第一位的需求。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转而会对安全提出要求,这个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等等。所以我们的生态建设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付出相应的代价,就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态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为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能够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我们从刚开始的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再到自觉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可否认这种高质量的发展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同时它还是一种社会财富。以清水县为例,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2018年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目的地城市”,今年清水县又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现在清水县的山和水还是以前的山和水,但是现在清水县的山和水能够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的居民收入。清水县正是走了一条坚持保护生态,发展适合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相互依存的有机链条。我们要把山水林田湖草看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用一种系统的思维看待自然资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依靠一定的生产力,而生产力要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持持续交互。这就好比农作物的种植离不开肥沃土地,而土地的灌溉离不开水,要涵养水源则离不开山上植被的保护,植被的保护离不开水土,水土的保持需要树木和草。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注意生态的系统系和完整性,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因为一旦破坏力其中的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就会受到影响。

(三)坚持用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

十九大以来我们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制定文明建设责任清单、试点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严格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开展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强化考核问责、健全环境保护督查机制。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监管不到位,法治措施不严密等问题提出了对策。要求在今后的时期里要进一步健全环保方面法律法规,制定出台的法律法规必须严格执行。加强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做准备,建立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

(四)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公众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要把美丽中国建设转换为全体民众的自觉行动。为此我们需要从小抓起,让生态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从一点一滴抓起,注重民众环保理念的日常养成。从社区家庭抓起,多方动员,全社会参与。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今后全民的爱国卫生运动要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抓。在民众环保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企业主动承担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更需要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够尽早实现生产、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良好局面。

(五)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可以完成的,尤其是工业化以后,人类利用化石能源造成的污染是全球性的。为了应对全球性的气候问题,打造清洁美丽的世界,需要全球达成共识。我们把坚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指导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与此同时,中国始终积极同国际社会一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携手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建立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通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可以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新型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