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栌胫跳甲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8
/ 2

对黄栌胫跳甲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张 帅

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林业分站) 陕西商州 726001

摘要: 黄栌茎跳甲对商州区的江山森林公园、大荆镇西峪村的黄栌树叶进行为害。作者深入黄栌分布区对黄栌胫跳甲的危害情况、生活习性进行调查,同时进行综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商州江山景区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乡镇,且黄栌分布的区域均有黄栌胫跳甲为害,而且还危害漆树叶。严重时会造成黄栌叶片缺刻、损伤甚至只剩叶柄,影响黄栌的正常生长和秋季观赏效果。黄栌胫跳甲的发生与生存环境因素有关,同时化学药剂和人工措施相结合对其有明显防治效果,采用5%虱螨脲乳油1000-1500倍液,3%噻虫啉微胶囊剂2000-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1.3%苦参碱水剂500-1000倍液等药剂防治,对幼虫的防效可达90%以上。

关键词:黄栌;胫跳甲;形态特征;危害;综合防治

黄栌胫跳甲(Ophrida xanthospilota Baly)又名黄点直缘跳甲,属于鞘翅目叶甲科。该虫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东、陕西、河南、湖北等地。根据其生物学特性,观察在商州区以幼虫为害黄栌树叶对黄栌景观造成的影响,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取得较好效果。

黄栌以秋季叶色逐渐变红,鲜艳夺目,是我国重要的秋季彩叶树种,被广泛应用于风景园林,是秦岭南麓的主要观赏树种之一。其中,以江山森林公园、大荆镇西峪村、大荆镇东峪村等公路沿线大面积的黄栌观赏林观察研究。但近年来由于商州地区的黄栌正在遭受黄栌胫跳甲的巨大威胁。其幼虫、成虫均为害黄栌,幼虫取食花蕾、幼芽、叶片,形成残缺、窟窿,严重时将成片树木的嫩叶吃光,夏秋季成虫取食叶片补充营养,造成黄栌叶片缺刻、孔洞,严重时仅剩叶脉和叶柄,直接影响黄栌的生长和观赏效果。为此,笔者调查了商州江山景区等地黄栌胫跳甲的发生情况,研究了其发生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同时根据药剂试验提出了综合管理措施,为黄栌胫跳甲的防控提供参考。

1.黄栌树的形态与分布

黄栌(Cotinus coggygriaScop.),是漆树科黄栌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植物;树冠为圆形,木质部黄色,树汁有异味;叶柄细,没有托叶,叶成倒卵形或卵圆形;花药卵形,紫褐色;核果小且干燥,肾形扁平,绿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黄栌因其木质鲜黄色而得名。是我国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叶片秋季变红,鲜艳夺目;黄栌也是良好的造林树种和群众编筐的材料。在商州区主要分布于秦岭、流岭、蟒岭的山坡和悬崖处,18个乡镇都有生长,全区面积有5万亩。黄栌喜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瘠薄和碱性土壤,不耐水湿,宜植于排水良好的沙质山坡上。

2.黄栌茎跳甲的形态特征

2.1成虫

成虫体长7-9mm,长椭圆形,棕黄、棕褐色、有光泽,背面凸起。触角丝状,浅棕色,11节。前胸背板呈梯形。鞘翅略带黄色,翅面发亮,2个翅上均有10列刻点,刻点呈圆形,排列整齐,刻点间密布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白色斑点,每翅面约有50个左右,斑点分布不均匀。后足腿节发达,善于跳跃,腿节上长有细毛。雌成虫和雄成虫的区别在于:雌成虫体型较肥大,腹部末节腹面凸起;雄成虫体型较瘦长,腹部末节腹面有一圆形凹窝[1]

2.2卵

卵长椭圆形,金黄色,半透明状,表面略带光泽。长约1mm。卵多呈块状,被黑色坚硬的壳状物。

2.3幼虫

初孵幼虫黄色,后变黑褐色。老熟幼虫长8-13mm,头黑褐色,胸腹部黄绿色,体被无色透明的黏液。前胸背板上有黑红色斑纹,呈长方形,斑纹中间有1条白色的浅细纹。中胸和后胸的侧面各有1个月牙形状的褐色斑纹。全身均匀分布黑点,每个黑点上着生1根刚毛,腹部两侧各有1行明显的黑点。幼虫取食时,体上覆盖墨绿色或黑褐色的黏条状粪便。

2.4蛹

蛹长圆柱形,淡黄色,长5-10 mm。茧椭圆形,由细土粘成。

3.黄栌茎跳甲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

在秦岭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黄栌树杈或伤疤处越冬,卵块重叠并有黑褐色的分泌物覆盖;翌年4月上旬黄栌发芽时幼虫开始孵化,4月下旬为孵化盛期,5月初90%以上的卵孵化,它的危害期主要集中在幼虫期,其中尤以4、5龄幼虫食量最大。黄栌展叶期,初孵幼虫危害芽苞,4月下旬幼虫进入暴食期,5月中旬大量幼虫老熟,5月下旬幼虫陆续落地入土化蛹,蛹集中在树下3㎝-5cm深的土壤内作土茧化蛹。蛹期为20d-30d,6月初成虫开始羽化,取食黄栌叶补充营养,6月中下旬到7月成虫大量出现,成虫寿命为2-3个月。7月上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黄栌2-3年生小枝的分杈处,卵成块,每块含卵10-30粒,外被有黑褐色糊状物。直至9、10月份仍可见成虫和新产的卵,一直到10月下旬[2]

4.黄栌胫跳甲的发生与危害

经调查和观测发现黄栌胫跳甲主要以幼虫为害黄栌的春季新嫩梢和嫩叶,造成嫩叶缺刻或仅剩叶柄,取食花蕾将整个花序萎蔫变黑下垂形成焦枯。夏秋季成虫取食叶片,造成黄栌叶片缺刻、孔洞,有的仅剩叶脉和叶柄,严重能将叶片吃光,影响黄栌的生长和观赏效果。该虫分布于商州区海拔700-1200m的林区,在高海拔林区受害较轻。大荆镇江山景区一般幼虫为害嫩梢,造成部分新叶缺刻率达50%以上,严重的高达80%

[3]

商州地区4月初日均气温超过10 ℃时,黄栌开始发芽,黄栌胫跳甲陆续孵化;4月上旬至5月底,日均气温在10-20 ℃,为黄栌胫跳甲幼虫发生危害期;6月上、中旬至8月,日均气温在20-28 ℃时为黄栌胫跳甲成虫发生期;9月日均气温低于20 ℃,成虫交配产卵后逐渐减少,可见,黄栌胫跳甲的适温范围为20-28℃,在该温度范围内成虫活动、取食最盛,生存率高。温度低于20 ℃或高于30 ℃时,成虫活动明显减少,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发生较轻[3]

林分组成和林分密度与虫害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黄栌阔叶混交林和常绿混交林的虫害发生情况要明显低于黄栌纯林。

海拔是影响虫害发生情况的一个主要因素,虫害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发展,低海拔较高海拔严重。阳坡山脚处黄栌受害严重,阴坡虫口密度低,危害轻微。

5.黄栌茎跳甲的综合防治措施

5.1人工技术防治:4月人工刮除位于树杈处的越冬卵块进行防治;5月中旬清理寄主周围土中的土茧,可以达到控制虫源的效果,可减少成虫数量。人工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而黄栌阔叶混交林和黄栌松柏常绿混交林的虫害发生情况要明显低于黄栌纯林。通过施肥、浇水能显著提高黄栌长势从而有效降低虫害威胁,同时在黄栌胫跳甲幼虫入土化蛹盛期,结合中耕除草,耕翻树冠下表土,及时清理林地枯枝落叶,以破坏化蛹场所,减少羽化成虫的数量,可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5.2物理防治: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悬挂在树冠外围比挂在树冠内效果好,一般可以诱捕5%的成虫;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可摇动树体震落地面杀死。黄栌胫跳甲幼虫只有三对胸足,且足又短又细,因此附着和爬行能力极差,容易被震落,而黄栌一般树高在3m以下,便于敲震。在幼虫期通过敲震树体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将黄栌胫跳甲幼虫震落树下,从而达到杀灭虫害的目的。

5.3化学防治:低龄幼虫期,可喷施5%虱螨脲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老龄幼虫或者成虫期,可以用3%噻虫啉微胶囊剂2000-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1.3%苦参碱水剂500-1000倍液等药剂防治。通过防治效果观察,对幼虫防效达到90%以上,能够有效降低其幼虫危害,但也发现由于黄栌胫跳甲成虫有很强的跳跃性,直接影响药剂对黄栌胫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4]

5.4生物防治:喷施400亿/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达到以菌治虫。

5.5保护利用天敌蠋蝽、跳甲异赤眼蜂等来寄生黄栌胫跳甲的卵、幼虫和蛹,起到控制作用。

6.总结

黄栌胫跳甲是黄栌上的主要虫害之一,其发生和危害直接影响着黄栌的观赏效果,按照“预防为主,化防为辅,综合防控”的管理原则,结合黄栌胫跳甲在秦岭地区的生活习性和黄栌的分布特点,通过人工振落、黄板诱捕、饲放寄生蜂、药剂喷雾和利用白僵菌等综合治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参考文献

[1]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543-545.

[2] 白锦涛,张小娣.黄点直缘跳甲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1990(2):5-6.

[3] 杜万光.香山公园黄栌黄点直缘跳甲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林业调查规划,2011(2):95-100.

[4] 王小军.应用1.2%苦参碱·烟碱乳油防治黄栌胫跳甲幼虫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14(4):38-39.

作者简介:张帅(1993-),男,汉族,陕西商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