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2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1寻兴秀    2王大伟

1黄河科技学院

2河南测绘职业学院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浪潮席卷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课程思政教育也步入了历史性的变革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为现代大学生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思政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界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创新

1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的概念源于中国教育领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它强调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思政的概念体现了教育的新时代要求,即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其次,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最后,课程思政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措施

2.1创新课程设置: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思政教育新体系

在高校教育中,传统思政课程往往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分离。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应打破这种束缚,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还能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可以引入对社会责任和企业道德的探讨;在历史课程中,可以强调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2.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更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高校课程思政教育需要积极尝试并采纳多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将具体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社会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这些价值观。情景模拟是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教授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模拟环保活动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环保工作的艰辛与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小组讨论则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的教学方法。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通过交流和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例如,在探讨国家大政方针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入理解政策背景、意义和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

2.3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民生活的变迁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承载着塑造学生全面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通过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深刻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和人民生活的变迁,更在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可以积极与社区、企业、政府等社会各界合作,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奉献社会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实习实训项目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责任和企业道德的重要性。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创新的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思政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或工作坊,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其次,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对思政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这不仅可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招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教师、邀请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等方式,提高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5完善评价体系: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纳入评价范围,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作业、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报告、志愿服务记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还应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学生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3结语

总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1.

[2]徐蓉.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目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179.

[3]曹宏伟,于海燕,郭明.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02):82-83.

[4]王红乾.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J].河南教育(高教),2019,(1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