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

蒋云鹏

哈尔滨市呼兰区晟创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 黑龙江 哈尔滨150500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下,经济水平提高,其中,城镇化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要推进以人民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的城市人民建,人民的城市为人民;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重点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都表明,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十四五”时期,也是今后城乡发展的指导方针。因此,通过城乡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有机结合,进行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创新特色小镇发展的理念和路径,成为村镇规划与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引言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加速经济发展转变的核心内容,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机途径,可作为增加投入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的核心载体。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为我国的城乡规划提供了创新路径。

1新型城镇化对城乡规划创新转型的具体要求

想要促进区域协调与城乡协调工作的持续发展,就要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背景的根本意义。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应不断优化、创新当前的工作模式。工作内容,将城乡规划的布局眼光放在区域协调与城乡协调的基础之上,打通日常工作环节,转变原本的规划视角,从整体角度出发,真正落实优质城乡规划。考虑城镇的实际功能、基础结构、原有设施及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人文背景等,并将其作为城乡建设规划的先手资源,整合区域资源的配置方案,逐步落实城乡规划,建设城乡规划的创新方案。在处理城乡协调工作时,要将工作落到促进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上,深入分析当前城乡的各自发展优势,实现城乡经济优势互补,在不影响城乡各自经济独立性特征的基础上,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从城乡的空间形态、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逐一完善城乡规划中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城乡发展的可协调性。

2特色小镇建设优化对策和建议

2.1立足小镇自身产业发展

在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用区域、历史发展的双维度眼光去剖析小镇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产业演变,不能盲目地套用城市范式的分析方式,既考虑小镇自身,同时也兼顾小镇所在的区域。例如,梦想小镇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以开放、包容、创新、服务的政务系统为支撑,以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和金融资源集聚发展的产业系统为驱动,通过建设“众创空间”、o2o服务体系等打造更富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

2.2创新PPP融资模式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将PPP项目设计成融资产品与P2P平台结合,形成新型网贷模式“PPP+P2P”,从而以PPP项目运作规范透明、信息披露充分、风控措施严格、回报周期长、收益稳定等优势,吸引原来投资普通高风险P2P产品的社会资金进入PPP模式与P2P的融合体。“PPP+P2P”模式的优势在于,当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社会资本参与,而社会资本又找不到低风险、回报合理的投资渠道时,适时地提出“PPP+P2P”的“众筹金融5P”模式,通过“PPP+P2P”的“众筹金融5P”模式,既解决了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资金来源问题,又有效防控了P2P行业的风险,而且还能使广大普通群众分享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

2.3促进产业市场化

实现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市场化的过程并不简单,要求对小镇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首先,应建立和优化产业结构,由小镇管理者对当前产业布局进行全面分析,在市场化进程中进一步识别并发展那些具有潜在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的产业。例如,除了传统的体育赛事和训练设施,小镇还可以考虑发展与体育相关的休闲娱乐、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多元化产业。这种多元化能够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为小镇带来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小镇应鼓励和支持当地企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例如通过提供政策扶持、财税优惠等措施,激励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其次是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小镇不仅要发展核心的体育产业,还需构建与之相关的辅助产业链。例如,可以围绕一个主要的体育赛事来发展酒店业、餐饮业、旅游业、纪念品销售等产业,这一类的产业链延伸大大增加了小镇的经济效益,提升了游客的整体体验;再次,要充分利用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镇要学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工具来优化运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市场分析和营销推广。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的行为模式和消费偏好,小镇可以更精准地制定营销策略和优化服务供给,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和营销,也可以有效提高小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最后,应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为小镇提供政策指导、资金支持以及专业知识,帮助小镇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与这些机构的合作也可以为小镇争取到一些行业标准的制定机会,从而提高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2.4坚持绿色低碳原则,打造生态文明城镇

生态环保战略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要助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还要注重城镇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型城市。首先,完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如执行垃圾分类、优化污废水治理,尽可能降低城市污染,还居民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其次,积极推进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型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城镇中的传统化学能源使用率,打造低碳节能型城市。再次,优化城市内部的交通结构,推进绿色交通,积极发展城乡公共交通,鼓励居民低碳出行。在为农村区域规划道路、普及交通时,便要积极推动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多建设自行车等非机动车道。最后,优化城市与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在乡村及周边区域,开展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环保工程及生态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结语

特色小镇规划是集产业规划、住区规划、环境设计、设施规划、技术应用、旅游规划、机制创新与建设管理行动计划一体化的综合性规划。由此,特色小镇规划是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特色小镇的建设是理想城市的一种实践状态,小而精是其外部特征,其生命力与魅力的关键在于“特色”,地域化的特色与人性化设计的结合是其本质特征。建设特色小镇,对优化经济结构,激发增长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虚假小镇”存在的问题,要端正观念,规范制度,合理引导,真正打造“强而美,新而活”的特色小镇。

参考文献

[1]叶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22.

[2]李红.城乡规划改革与空间规划创新——湖北的探索与启示[J].规划师,2019,(S3):64-70.

[3]高涛.探析新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度假旅游,2018,(09):94-95+97.

[4]闵忠荣,周颖,张庆园.江西省建制镇类特色小镇建设评价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8,34(11):138-141.

[5]王宏,赵丽,严晨安,等.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特色小镇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9):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