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马晓虹

青海红十字医院综合ICU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中,开展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工作对于患者临床效果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整年间共计2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对照组筛选100名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剩余100名患者划为观察组,应用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对比护理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护理安全性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恢复用时都得到了更有效的缩短(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预防效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改善效率,并进一步增强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与仅依赖传统护理相比,这种策略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临床效果

在临床中,疼痛会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为了降低患者的应激水平,减缓不安情绪并减少疼痛,通常会对ICU患者实施镇静治疗以保护其内脏功能和生命安全[1]。镇静治疗有其利弊,关键在于适当地选择治疗的时机和方法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基于专业评估的早期目标导向活动(EGDM)作为一种康复计划,不仅能够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还能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并促进机体功能的快速恢复[2]。基于此,本文筛选相关案例展开具体的对比研究,探究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中,开展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工作对于患者临床效果带来的影响。现汇总分析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23年整年间共计2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对照组筛选100名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剩余100名患者划为观察组,应用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对比护理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护理安全性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本次研究中患者年龄范围为19-7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为(54.86±4.38)、(55.02±4.44)岁。观察组男性52名,女性48名,对照组患者男性54名,女性46名。检验两组患者的分组情况,确保年龄分布情况等基础资料不存在过大差异(P>0.05)以保证研究的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1)组建EGDM团队:EGDM团队由医疗人员组成,由资深护士领导,团队成员需在护理前学习相关EGDM知识,预设应对各种意外的策略,并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2)EGDM实施的前提条件:患者的生命体征必须稳定,并且能够通过点头等行为表示对治疗的同意,符合这些条件后方可进行。(3)EGDM中止治疗的指标:在治疗期间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紧密观察,如血压、心跳等。如果发现生命体征异常或患者出现不适,应立刻告知医生并中断治疗。确保患者次日安全无恙后,可以继续进行治疗。(4)EGDM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患者若机械通气时间超过24小时,医生和护士将联合评估患者的当前状况。之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患者的每日活动计划。每天,小组成员会一同查房,并指导患者进行仰卧位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例如穿衣等。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好转,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将相应增加,这些活动强度分为四个级别,级别越高,训练的强度也越大。此外,患者一旦基本无痛,将给予适量的镇静药物以保持其舒适。每日活动方案的执行,将在护理人员和康复医师的共同参与下进行。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1)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总住院及ICU时长与机械通气时长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研究护理操作差异对于患者恢复能力的提升效果差异。

(2)通过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下发生不良事件的数目状况(意外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对比,判断护理方法差异对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预防效果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本项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通过()与t验证计量资料的计算情况,并使用(%)和χ2验证计数资料的计算结果。确确保计算结果的P值小于0.05以证明对比结果具有价值。

2结果

2.1  不同护理干预下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

对两组患者的实施护理后的临床康复效果进行分析,观察组的临床康复效果提升更为显著(P<0.05)。见表1。

1 不同护理干预下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d

组别

n

总住院时间

ICU入住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

观察组

100

13.38±2.67

6.13±2.65

5.32±2.05

对照组

100

14.74±3.83

7.28±2.78

4.12±2.37

t

-

2.913

2.994

3.829

P

-

0.004

0.003

<0.001

2.2  不同护理干预下患者护理流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患者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状况上有着更为显著的预防效果(P<0.05),见表2。

2  不同护理干预下患者护理流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n(%)]

组别

n

意外插管

气管切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发生率

观察组

100

1(1.00)

2(2.00)

1(1.00)

4(4.00)

对照组

100

4(4.00)

3(3.00)

5(5.00)

12(12.00)

X2

-

-

-

-

4.348

P

-

-

-

-

0.037

3讨论

机械通气是一种专为ICU患者设计的紧急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3]。然而,由于ICU患者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这常常会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包括身体无法有效吸收营养、身体各方面功能下降,尤其是肌肉功能明显减弱[4]。此外,呼吸机相关的肺炎和代谢障碍等并发症也偶尔出现,这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EGDM的康复训练计划是由专业的康复医生和医疗团队共同制定的,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始终遵循逐步推进的策略,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5]

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恢复用时都得到了更有效的缩短(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预防效果更为显著(P<0.05)。综上所述,基于传统的护理方式,引入了早期目标导向活动为基础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策略,这不仅能显著提升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承云.1M3S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在心血管内科ICU患者中对相关并发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20):63-65.

[2]张永丽.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2,8(30):279-282.

[3]周灵红,钟雪瑶.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3,36(06):131-133.

[4]华荣荣,丁蓉,张磊.“1M3S”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09):151-153.

[5]齐炳文,谢冰,姚凯歌.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预防ICU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患者误吸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14):2639-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