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

刘一慧,管新,廖雪

成都市新津区中医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1430

摘要 目的 分析对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的价值。方法 以我院接收的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共计选取48例,均于2023/01-2023/10参与研究,并将随机法作为分组依据,设置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开展单一的补脾益肾法、补脾益肾法+针灸推拿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观察组的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开展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补脾益肾法;针灸;推拿;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科病症,也是目前影响全身股骨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多表现为骨骼脆弱、疏松多孔、容易折断等,可显著增加骨折几率,加大致残风险。中医属于我国传统诊疗技术,其认为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多与体虚多瘀有关,遂在治疗原则上,以补脾益肾法为主[1],但单一采用该方式难以确保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遂提倡应联合中医针灸推拿技术,促进血液流通、温经通脉,降低疾病对机体健康的损害。基于此,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例,旨在分析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的治疗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收治的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抽取此次研究对象,共计48例,研究时段:2023/01-2023/10,并依据随机法行分组处理,一组设为对照组,一组设为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男、女各有12例,年龄范围:52岁-75岁,平均(66.84±2.32)岁;病程:1-5(3.11±0.13)年。

观察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范围:51岁-76岁,平均(66.57±2.13)岁;病程:1-5(3.08±0.12)年。

以上内容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补脾益肾法:方剂由山药40g、肉苁蓉20g、鸡血藤30g、鹿衔草20g、熟地40g、骨碎补20g、白术15g、淫羊藿20g、砂仁15g、狗脊20g、黄芪25g、续断20g、莱菔子15g组成,用水煎煮,每日取汁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服用4周[2]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配合针灸推拿法:(1)针灸:取华佗夹脊穴排刺温针法,取患者对应穴位,常规消毒,借助华佗牌0.25×40mm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0.5-1.0寸,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选用连续波,通电30min,结束后手法行针,于针柄上横向插艾柱,利用95%乙醇棉球点燃艾柱两端,待艾柱充分燃烧后更换艾柱,每日1次,连续干预4周[3](2)推拿:取肾俞穴按揉3min,一指禅推双肾盂5min,按揉脾俞、胃俞、肝俞、足三里(双)、悬钟(双)、关元各2min,方式为补法,捏脊5遍,擦肾盂、名门、督脉及腰背夹脊穴,以透热为宜,每日1次,每次30min,连续干预4周。

1.3观察指标

治疗有效率:包括显效(中医证候积分下降95%以上)、好转(中医证候积分下降50%以上)以及无效(上述均未达到)。

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腰膝酸软、腰背疼痛、下肢疼痛等主症以及头晕目眩、下肢萎弱、步履艰难等次症;其中主症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记0分、2分、4分以及6分,次症分别记0分、1分、2分以及3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对比情况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处理,涉及卡方检验与t检验,对比数据中p<0.05,则说明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详见表一所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表一  治疗有效率  n(%)

组别

n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24

13

10

1

23(95.83)

对照组

24

10

8

6

18(75.00)

X2

4.181

p

0.041

2.2 中医证候积分

如下表二所示,治疗后观察组的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二  中医证候积分 (±s)

组别

n

腰膝酸软

腰背疼痛

下肢疼痛

头晕目眩

下肢萎弱

步履艰难

观察组

24

1.24±0.13

1.07±0.13

1.23±0.18

0.55±0.07

0.60±0.13

0.50±0.17

对照组

24

1.75±0.20

1.65±0.21

1.70±0.15

0.86±0.11

0.96±0.20

0.89±0.32

t

10.474

11.505

9.827

11.648

7.394

5.27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属于“骨萎”范畴,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脾肾阳虚、肾虚精亏等因素有关,其中因脾肾阳虚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占比较高,而应对该病症,治疗时应该以益肾填精、补脾强健、养肝活血为主。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使用的中药方剂则满足这一治疗原则,方剂中的山药为臣药,可以滋阴固肾、补脾益肾,可补后天脾胃之气,熟地为君药,可以填精益髓、补血养阴,鸡血藤可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淫羊藿可以补肾强骨,肉苁蓉可补肾益血,鹿衔草可以强筋壮骨、养阴补肾,骨碎补可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狗脊可利关节、补肝肾、壮腰脊,续断可强筋壮骨、补肝益肾,黄芪为臣药,可补中益气,莱菔子可消食除胀,砂仁可和胃醒脾,白术为臣药,可健脾益气

[4]。遂在对照组的干预下,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单一用药,耗时时间长、见效慢,易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延长治疗周期,而针灸推拿属于中医传统诊疗技术,这两种方式均可以通过刺激对应的穴位,达到温经通脉、宣气行血、鼓动阳气等效果,使人体的阴阳保持平衡,与中药方剂联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并缩短治疗周期,见效快。

综上所述,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取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可获取显著成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蒋玉萍.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23,52(02):350-352.

[2]赖圆根.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41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06):71-73.

[3]陈喆.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0):107-109.

[4]吕萌. 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