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活革命文化育人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0
/ 2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活革命文化育人功能

杨云铃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六小学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017000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在当前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激活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其在现代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和实践路径,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革命文化;育人功能

传承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是社会教育的重大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的文本有四十多篇,占了很重要的分量。如何激活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青少年系好一生的“第一粒扣子”,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文道结合,兼顾革命性、时代性和人文性,把握语文学科规律,立足学生认知特点,探索实践言意兼得的教学路径,让革命文化滋润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一、审视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状况

其一,从阅读层面看,需要关注认知背景的限制性。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经典与一般的红色读物不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教好这类课文,是“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的使命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革命文化题材作品具有较强年代感和历史性,在社会背景上与现实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学生年龄阶段、认知背景限制,造成了他们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能普遍比较肤浅,无法深入体会课文背后的革命精神[1]

其二,从内化层面看,需要关注情感内化的共鸣性。我们观察发现,在内容丰富的语文教材文本中,学生更乐意阅读贴合生活、有巧妙情节的课文。相比较而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课文,因叙写的人物和事件属于历史,且主人公大多都是成年人,这跟小学生的日常认知有一定的“隔代感”。从客观上说,这些文本较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不深刻。所以,如何从课程标准和课文编排的用意出发,促进学生深化对学习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清晰认识,防止在现实教学中打了折扣,需要教师格外重视并有效引导。

二、挖掘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内涵及价值旨归

(一)“家”“国”内驱力:旨在“家国情怀”的精神涵养

小学阶段的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相对于其他课文而言,承载着国家育人的价值取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融入了革命文化作品的精神引领,涉及国家意识、“家国情怀”“革命岁月”“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等,如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聚焦革命根据地,理解和传扬延安精神;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展现革命领袖风范,从中感受革命领导人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以此“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有“根”有“魂”的中国人。而生长在幸福生活中的小学生,远离革命战争年代,较难能够体会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缺少为他人、为祖国努力奋斗的内驱力。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涵养家国情怀尤为重要[2]

(二)“言”“语”生发力:旨在“言意兼得”的素质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革命文化课文,涉及的题材多种多样,包括故事、诗词、散文、书信等等,如用挖井故事形式以小见大表现毛泽东同志的爱民之情;以亲人回忆录形式呈现李大钊同志的英勇就义等,其丰盈充实的育人价值,必须要用语文学科的育人方式来实现,坚持将国家、民族情感传递与语文素养相结合。因此,可以借助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学习概括,同时感受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爱国风范,将人文熏陶与语文知识学习融合,做到前后关联,螺旋上升,潜心挖掘作品本身的语言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等,在语文学习中实现革命文化的教育意义,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三)“血”“史”传承力:旨在“赓续红色血脉”的历史记忆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均是我国社会需要传承的精神与文化。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再现了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再现了我们党浴血奋战的革命史;《开国大典》一文,再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建设史;《千年圆梦在今朝》一文,表现了国家富起来、强起来的改革史,等等。青少年学生耳濡目染地学习这些课文内容,就能够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就能够受到革命情感的陶冶,从小打好精神的底子,赓续红色血脉,在内心深处蓄积和厚植爱国情怀[3]

三、探寻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施教的策略方法

(一)贴近学生、拉近距离

突出学生受教育的本位角色,让革命文化在贴近学生中感染学生。一是在资源重组中缩短时空距离。革命文化文本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影视资源,教师可以采用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方式,抓住特殊链接史料,将英雄置于历史的长河中,缩短时空距离,点燃兴趣之火,引发情感认同。二是在现实渗透中拉近认知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红色资源,探寻历史印迹,引导学生实地寻访革命事迹,感受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红色教育研学活动,让学生感知和平岁月来之不易,传承革命先辈红色基因。三是在代入角色中拉近情感距离。针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的情况,可以采用一定的角色演绎方式,组织开展形象生动的场景式教学,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与革命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感受人物的品质,加深对革命人物精神的理解

[4]

(二)立足教材、整合挖掘

围绕教材,整合内容,提高施教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需要加强单元整合,统筹革命文化元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通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具有典型性。统编教材在学习结构的编排上充分体现了学习的整体性,教师要深入领会教材编排意图,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特点,结合单元编排特点和文本个性,进行单元式统筹思考和备课,既把握和体现整体教学,也注重构建个性化课堂,以达成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需要植根语言文字,浸润革命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贵在润物细无声,只有在语言的丰富性中有机融入革命文化教育,抓住文中感动人心的细节,才能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润物无声、内化感人的效果。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可以将品读语言与理解人物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感受语言魅力,品味人物特质,感悟革命精神,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在浓浓的语文味中涵养家国情怀。

结语

总之,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丰富、生动、多样,关键在于挖掘其深刻内涵,形成有效的内驱力、生长力和传承力。我们要牢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好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让革命文化的种子更具在青少年心中发芽生根,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常志清.本土革命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管理,2024,(04):59-61.

[2]武亚珍.用革命文化推进立德树人的价值底蕴及实现路径[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23,(04):2-8.

[3]倪海东.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3):1-3.

[4]秦专松,谭艳.红军革命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J].林区教学,2023,(1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