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王开

楚雄州牟定县人民医院  云南楚雄675500

【摘要】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将其64排螺旋CT平扫进行增强扫描、三维重建进行回顾分析,评价图像并对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进行观察。结果 60例患者中,Ⅰ型21例,占比35.00%,Ⅱ型13例,占比21.67%,Ⅲ型26例,占比43.33%;CT平扫征象:主动脉增宽33例,占比55.00%;新月形或者环形增厚20例,占比33.33%;管腔内高密度线样内膜征7例,占比11.67%。增强扫描:真假双腔和低密度内膜瓣影53例;多腔改变5例;真腔密度较大36例;真假腔密度相近40例;假腔管径大于真腔46例;真假腔管径相近16例;假腔中见血栓38例;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对其显示情况一致,最大密度投影破口显示率11.67%,内瓣膜63.33%,真假腔66.67%,容积在现技术破口显示率23.33%,内瓣膜85.00%,真假腔88.33%。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可以作为首选影像学手段。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管是人体最重要的主干血管,会直接的承担着心脏搏动带来的巨大压力,还有大量血液的流动[1]。一旦主动脉破裂发生,死亡率很高,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夹层患者的死亡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迅速而准确地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改进,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应用中逐渐取代了DSA,有作为“金标准”的良好趋势。本研究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影像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患者中有男36例,女24例,年龄41-77岁,平均(59.62±1.41)岁。所有患者均突然发生胸腹部严重疼痛而就诊,伴有高血压病史患者52例。

1.2 方法

应用SIEMENS 64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应用MEDTRON双筒高压注射器。将从主动脉弓上方的2-3厘米位置到耻骨的联合水平位置作为全部的扫描范围。将仪器的参数调整成120kV,250mAs,层厚和间距为0.8mm,螺距为1.0。经过患者前壁静脉,以5ml/s的流率团注碘海醇注射液350大致在80-100ml,然后相同的速率注射0.9%的氯化钠注射液,注射量为40ml。应用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对动脉期扫描进行监测,监测平面设置在T12水平,并选择1个靶点放在相同平面主动脉腔中。注射对比剂后开始进行监测,达到预定的阈值之后,开始自动扫描。结束后,将原始的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处理,将所有的图像分析均以开始的轴位图像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在现技术、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进行处理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破口情况进行观察,观察主动脉夹层的分型结果,以及CT成像表现。其中主动脉夹层分型标准为:Ⅰ型:破口在主动脉瓣上5厘米内,近端连累主动脉瓣,远端连累主动脉弓、腹主动脉等;Ⅱ型:破口位置同Ⅰ型一样,胸主动脉夹层仅限于升主动脉;Ⅲ型:破口在左面的锁骨下动脉开口2-5厘米,累及髂动脉。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22.0软件处理。n(%):计数方式,以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主动脉夹层分型结果

60例患者中,Ⅰ型21例,占比35.00%,Ⅱ型13例,占比21.67%,Ⅲ型26例,占比43.33%。

2.2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

CT平扫征象:主动脉增宽33例,占比55.00%;新月形或者环形增厚20例,占比33.33%;管腔内高密度线样内膜征7例,占比11.67%。增强扫描:真假双腔和低密度内膜瓣影53例;多腔改变5例;真腔密度较大36例;真假腔密度相近40例;假腔管径大于真腔46例;真假腔管径相近16例;假腔中见血栓38例。

2.3 真假腔、内膜、破口显示情况

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对其显示情况一致,均为96.67%、100.00%、100.00%,最大密度投影破口显示率11.67%,内瓣膜63.33%,真假腔66.67%,容积在现技术破口显示率23.33%,内瓣膜85.00%,真假腔88.33%。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会累及不同部位,如髂总血管等,导致误诊或漏诊的情况非常普遍[2]。因此,利用有效的成像方法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筛选,对于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各大分支的受累程度以及预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在临床实践中,多层螺旋CT因其便捷、无痛、高质量的成像以及强大的后处理能力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

CT平扫是确定病灶内部位置最直观的方法,但传统CT轴位图像只能在轴位上观察病灶,且扫描时间较长。然而,64排多层螺旋CT技术具有快速且强大的后处理能力,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CT成像技术的不足之处[4]。同时进行三维重建技术扫描,通过多平面重建、容积在现技术、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在不同平面上观察病灶,进一步了解其形态和位置。可以直观地展示病灶的位置和大小,增加对病灶形态的了解,将具有最高密度的像素显示出来,以更好的确定病灶的边界和内部结构。这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精确的依据。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可以作为首选影像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赵强,蔡卫东. 血管病变64排螺旋CT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检查临床应用[J]. 智慧健康,2021,7(33):13-15.

[2]巫志勇.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3):142-143.

[3]李光辉. 64排螺旋CT与1.5T磁共振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比较[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0,21(5):550-551.

[4]莫奕秀,李朝胜. 浅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影像诊断主动夹层中的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