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3

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

王蕾蕾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15000

摘要:自教育产生之日起,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就紧密相连。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又为教育提供支撑。当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必然面临新的挑战,高职教育从教育价值取向到内部系统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学校与社会的联接必然出现新的趋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 社会适应性 就业率

一、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势在必行

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包括产业、行业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层面。首先,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要与社会就业结构相协调,如职业学校在校生(培训学员)所学专业的三次产业分布要与所在区域社会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其次,专业大类的毕业生规模应当与相关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体平衡;再次,各个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基本对口。如果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就会形成结构性失调,再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一是造成行业性技能人才紧缺,影响行业经济

发展;二是不利于就业,形成结构性失业;三是影响个人就业质量。目前,我们职业教育的总体结构是好的,主要表现是招生与就业都比较兴旺,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但不少地方依然供不应求,数量的发展仍然不能放松。

二、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的主要特征

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的主要特征有:针对性、超前性和动态性。

(一)针对性

高职教育的诞生是出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规格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实用性,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针对性。科技的创新和进步都需要职业教育从基础理论到专业方向,从教材内容到课程实训都必须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当前随着先进设备的急剧增加和数控技术的运用,需要培养大量的既有一定专业的理论基础,又会动手操作,既会编制程序、组织生产,又会维护保养设备的应用型人才。

(二)超前性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

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此外,要实施专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大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力度,大力培养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从高职教育的超前性来看,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现在开设的专业到学生毕业时还能否容易及时就业,这是对社会和学生负责的表现;另一方面要注意高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注意研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情况,不断地给高职教育注入新信息。如果没有这种超前眼光,高职教育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动态性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

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高职教育系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变化。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高职教育首先应是瞄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其次是瞄准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再次是瞄准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提升和技能升级。我国现在正加速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职教育要能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机遇,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并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个人的发展来看,由于社会职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从业人员面临的是从业、失业、转业、从业的循环过程,高职教育成为生涯开发的必要条件,其教育内涵已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转化为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高职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职业迁移能力。正因为如此,高职教育系统必须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三、如何提高高职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

要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实现与社会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实现真正的共生与联动,保障教育的和谐建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从学校方面

1.引导学校和学校外的社会树立现代大教育观,学校的发展与社会教育化要形成真正的互动与协调,首先需要在整个社会树立现代大教育观。现代大教育观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观,它涉及学校和学校以外广泛的教育,关注生命个体一生的教育,并强调教育的平等和民主。学校要树立现代大教育观,就应该充分认识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打破学校教育系统原有的封闭性,面向终

身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学会认知,而且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发展;对于学校以外的社会也要树立现代大教育观,关注每位社会成员的发展,主动承办各种教育,创设科学的教育机制,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进行学校内部系统的改革以符合社会教育化的趋势,随着社会教育化趋势的出现,学校教育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改革内部系统,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关系等方面的革新。未来学校管理将以软性管理为基础,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构建起开放、民主、科学、有效的管理网络,以促进学校效能的提高;学校的课程内容将从以学科为中心、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态转变为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发挥课程对于评价学生和教师发展的作用;学校的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

此外,由于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社会,这一时代特征最明显地体现在教学手段上,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有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化网络,可以克服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即使提供各种教育信息资源,极大地满足社会成员的教育需求,并与课程进行整合,将使学生获得选择信息、探索问题以及建构知识的能力,使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连成一体;同时,要求社会成员学会学习的社会教育化将使师生关系朝着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学生的主体性也将日益凸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

3.学校要与社会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社会教育资源指社会中一切可供教育开发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具体包括物质环境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管理资源等。社会教育化的形成,就是将社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在社会各系统中进行合理流通。学校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系统中的核心机构,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效用,与社会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一方面,

学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开放。学校通过开发可供社会成员学习的教育内容,提供适宜的场所和相应的教育设备,构建面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信息网络,提高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另一方面,社会也要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可以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资源,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同时通过向学校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促进学校的发展。

4.形成学校与社区的教育互通机制,“作为社区的一个子系统,学校与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彼此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组成社区体系,满足社区生活的各种需要”,因而学校要与社会形成教育互通机制,即学校和社区通过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优势,形成合理的机制,促成两者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可以通过建立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吸纳社区成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同时,学校也派遣相应的师资投入社区的建设,共同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发展。此外,社区的发展可以优化学校发展的环境,为学校提供适宜场所,例如学校德育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的服务社区来实施等。科学、有效的教育互通机制将会推进实现学校与社区的相互契合,共同发展,从而将会加速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二)从社会方面

1、依靠行业企业改革大有可为。提高适应性,实质就是职业教育贴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要贴近劳动市场,就要贴近市场需求主体——企业,近年来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与企业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也提高了供需吻合度。近几年我国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动,同步开发人力资源,为新兴产业提供人力支撑。从电子商务业、物流业、动漫业到智能化楼字,从传统服务业到休闲娱乐服务业,从商业性服务业到工业性服务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发展的新路。职业教育在拓展专业服务广度的同时,也在扩展服务层次,各行各业的特点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也培育了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无论是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还是半工半读,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合作契约,把技能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起到了提高适应性的作用。

2、政府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能人才主要通过劳动市场机制配置,不论是职业教育专业的个人选择,还是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主要都是靠劳动市场的竞争机制和劳动工资价格信号的导向。与物质生产领域相似,人才培养领域的结构调整,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必不可少,对此,我们的各级政府还缺乏有效的经验。必要的调控措施可以至少有以下几种:

(1)是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作出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及时提供新兴就业领域的信息,引导职业教育作出相应的发展规划。

(2)是作好技能人才供求情况的年度统计报告。以教育部门为主的技能人才供给系统与人保部门的技能人才需求系统进行整合,将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系统,对技能人才供求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控。

(3)是继续鼓励流动就业,支持职业教育的城乡、区域合作办学,有条件的地方继续搞好办学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中职、高职和企业紧密合作的集团化办学,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的方式,实现群体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高。

(4)是要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咨询服务,提高个体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民和城市一般劳动者家庭,相对于其他群体和家庭处于弱势,他们不仅经济困难,更缺乏有利就业的社会关系,其就业的困难并不比大学生少,必须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以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坚持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深入研究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积极培养与地方经济相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余祖光.基础教育改革动态[J].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吻合度,2009,10:17-19

[2]荀建忠、陈宪仪.教育与职业[J].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探索,2002,9:26-29

[3]王彦辉、王琴、王建刚.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高职教育与社会融合互动,2002,12:41-43

[4]张俊玲、刘鸿波.北京联合大学学报[J].谈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2010,5:124-127

[5]刘玉祥.职业教育[J].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2009,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