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4

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

刘杰

(武汉市黄陂区妇幼保健院 湖北武汉  430300)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再次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效果,并帮助妇女群体选择合适的剖宫产手术方法,本次研究针对不同剖宫产术式对于再次妇产科手术治疗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研究。 方法:研究人员根据剖宫产手术治疗方法以及研究目的事先确定患者入选标准,并且从研究时间内本院收治的再次妇产科女性群体中选择本次研究对象。150的患者不仅符合本次研究的入选标准要求,完全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研究人员为了进一步分析剖宫产术式差异对于再次妇产科手术带来的影响,结合患者在剖宫产手术类型方面的差异,将150位患者平均分为 A 组、B 组和 C组,使用的剖宫产手术以子宫下段剖宫产、改良剖宫产和改良新式剖宫产为主。在 150 位患者在再次妇产科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主要的对比指标,以手术治疗指标、术后并发症和腹腔粘连发生概率为主。 结果: C 组患者在再次妇产科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各项手术指标与其余两组患者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数据下降十分明显(P<0.05),同时术后的并发症以及腹腔黏连的发生概率数据差异十分显著(P<0.05)。 结论:妇女群体在接受再次妇产科手术治疗时,如果在分娩阶段使用了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不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术后的排期时间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缩短,术后并发症以及腹腔粘连的发生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 剖宫产术式;再次妇产科手术;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reoperation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and to help women choose the appropriate method of cesarean section, this study aimed at the different cesarean section for the re-gynecological and obstetrical surgery on the actual impact of the study.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caesarean oper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study group was selected from the women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150 patients not only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for this study, fully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in this study. To further analyz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aesarean sections on repeat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the researchers combined differences in the types of caesarean sections performed by patients, the 150 patients were p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the main cesarean sections were lower segment cesarean section, modified cesarean section and modified new cesarean section. In 150 patients, the main indexes in the course of reoperation were surgical treatmen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abdominal adhesion. Results: in the course of the second opera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 group and the other two groups in every operative index, and the dat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 at the same tim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incidence of abdominal adhes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

Conclusion: if the modified new cesarean section is used in the delivery stage, not only the operation time and the 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operation can b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but also the operation time can be controlled, moreover, the time of setting aside can be further shortened, and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occurrence of abdominal adhesion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 key words ] Cesarean section; second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urgery; impact

随着现代医学的持续发展,在产妇分娩期间,剖宫产作为常用的分娩方法,可以帮助产妇群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分娩,保障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在当下麻醉学、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手术缝合材料持续改进的背景下,剖宫产手术的应用变得更加普遍,且拥有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同时已经展现出在妊娠并发症、难产等多方面的良好效果。但实际上,剖宫产作为典型的侵入性手术治疗方法,对于产妇的身体素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对女性群体的再次妇产科手术治疗过程及效果也会产生明显,主要以腹腔粘连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为主[1]。剖宫产在经过长时间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子宫下端剖宫产、新式剖宫产和改良新式剖宫产三种方法,但对于三种方法分别对再次妇产科手术中的影响研究数量相对较少。故此,本文就不同剖宫产术式在再次妇产科手术中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研究。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 150 位患者完全符合研究人员集体讨论确定的入选标准,且始终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结合患者在分娩时使用的剖宫产手术治疗方法,将其分别命名为 A 组、B 组和 C 组三组,使用的剖宫产疗法以子宫下端剖宫产、新式剖宫产和改良新式剖宫产为主, 三组患者的年龄均值:(35.42±3.75)岁、(36.63±2.87)岁、(35.98±4.01)岁。三组患者在年龄一般性资料方面表现出的数据差异并不明显(P>0.05),且本次研究在开始前已经通过了院内设立委员会的批准。

患者入选标准如下:一是患者在本院确诊其他疾病,需要接受再次妇产科手术治疗。二是患者接受的分娩方法在本次研究的范围内。三是患者对于本次研究的相关内容配合度较高。

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如下:一是患者经过检查确认存在器官、血液和免疫等其他疾病。二是患者在分娩期间并未接受剖宫产治疗。三是患者不愿意配合本次研究的相关指令以及内容。

1.2 研究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 A 组患者在分娩时选择使用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方式。在分娩期间需要有主刀医师,从产妇的脐部下方 4-5 厘米的位置开始,利用手术刀直达患者耻骨指的联合上缘,形成长度基本控制在 10-12 厘米范围内的切口。在主刀医师双手进入腹腔之后,需要就膀胱腹膜进行手动提起,同时在腹膜反折处理后,在其下方 1-2 厘米的位置形成长度大约为 12 厘米的弧形切口。在反折腹膜切开之后需要逐渐向上游离,逐渐到达反折位置,为最后的缝合提供相应的支持。随后,顺着膀胱宫颈之间存在的疏松结缔组织的平面,针对膀胱利用手指向下进行剥离处理,剥离距离大约控制在 4-5 厘米的范围内,确保两侧逐渐游离到子宫侧边缘附近,最终展现出子宫下端。在此之后,主刀医师需要牵开膀胱,并在距离反折切开位置处下方 2-3 厘米的位置上,形成长度约为 3 厘米的横切口。因为患者在分娩期间,临产时间越长,意味着患者的子宫下端壁也会变得更薄,在部分情况的厚度仅有 2-3 毫米。如此一来,主刀医师需要缓慢切开,避免对胎儿产生损伤。而在胎膜完全暴露时可以进行破膜处理并吸收羊水,随后利用绷带剪逐渐进行两端进行延伸,逐渐形成一个长度约为 12 厘米的向上弧形切口。如果主刀医师认为开口较小,同样也可以在两侧的弧形端进一步扩大,但却避免直接直线剪开,以此避免大血管损伤问题的发生。在此之后,则需要按照正常操作完成胎儿的分娩以及缝合。

B  组患者在分娩中则是以新式剖宫产手术治疗为主,在胎儿分娩期间,主刀医师选择在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 3 厘米的位置做出手术切口,并且手术切口的长度大约为 15 厘米,保持直线状态。随后,主刀医师针对皮肤全层保持横行切开,同时要针对皮下脂肪使用正中切开的方法,切开的厚度为 2-3 厘米,并完成脂肪层的两侧钝性分离处理,同时有就腹直肌前鞘以及筋膜横向切开,与皮肤切口基本维持等长。在此之后,则需要针对腹直肌利用血管钳进行中正分离,同时需要与手术助手利用食指和中指交叠的方法,将腹直肌向两侧拉开松解,在腹膜提取之后,可以切开小口,以此为基础横向撕裂腹膜,借此暴露出子宫下端视野。在此之后,主刀医师需要在腹膜的反折部位横向切开子宫 2 厘米,并针对切口使用钝性拉大的方法,长度控制在 12 厘米左右。随后取出胎儿的方法与传统的剖宫产手术基本保持一致,随后利用 1 号线和 4号线针对子宫肌层的全层以及腹膜进行缝合,而有关腹直肌前鞘和筋膜可以使用 7 号线和 1 号线进行缝合。此外,主刀医师要对皮肤以及皮下脂肪进行间断三针缝合处理。

C 组患者则是使用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手术,主刀医师选择患者的两侧耻骨联合上方2-3 厘米的位置做出手术切口,手术切口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型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且切口是横向切开的方式。同时,主刀医师需要在切口腹部的正中位置针对筋膜以及脂肪进行横行切开,厚度大约为 4 厘米,借此完成脂肪、筋膜和皮肤结构的钝性分离。随后,主刀医师需要和助手使用食指和中指交叠结合的方法,针对腹直肌和腹膜进行闭合撕开,确保胎儿能够有效分娩。在产妇子宫下段暴露之后,无需进行膀胱下推以及子宫腹膜的折返处理。随后,需要在膀胱腹膜折返下方约 2cm 的位置处形成 2-3cm 的切口,并且确保能够到达子宫下的基层,在吸进羊水之后,膀胱反折和子宫肌层需要钝性拉开长度约为 10 厘米的切口,在保障胎儿安全分娩的同时,向子宫体注射 10U 缩宫素,并对宫腔进行清理,并利用 1 号可吸收线完成子宫切口的全层缝合,同时主刀医师需要使用 1 号的可吸收线针对腹直肌和皮下脂肪进行间断三针缝合,而皮肤缝合可以使用 4 个 0可吸收肠线,选择使用皮内连续缝合的方法。

三组患者在接收再次妇产科手术治疗时,本次手术距离上次手术时间的间隔为1- 3a,均使用硬膜外麻醉方法,并保障始终处于仰卧体位。参与本次研究的三组患者以子宫全切除、子宫次全切除及卵巢囊肿剥离手术为主,A 组患者的手术人数分别为 14 人、19 人、 17 人,B 组患者的手术人数分别为 15 人、16 人、19人,C 组患者的手术人数分别为 16 人、17 人、13 人。

1.3 研究观察指标

一是针对患者手术治疗期间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包括了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的出血量,手术治疗花费 的时长以及术后的排气时间。

二是针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的腹腔粘连现象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进行对比。

1.4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

研究人员选择利用 SPSS 26.0 软件完成本次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利用(P>0.05)表示和检验,计数资料利用[n(%)]、X2 表示和检验,P 值小于0.05 意味着三组患者在研究中存在的数据差异十分明显。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结合表 1 中的数据不难发现,C 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与 A 组和 B 组患者相比明显缩短(P<0.05)。

表 1 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治疗指标

研究小组

手术出血量

手术治疗时

术后排气时

A(n=50)

327.56±37.23

64.57±12.54

26.76±3.65

B(n=50)

319.34±36.45

62.67±10.37

24.65±3.17

C(n=50)

289.55±29.76

47.34±6.78

19.24±3.18

t

16.346

17.644

5.376

P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腹腔粘连发生概率

表 2 中记载的数据反映出 C 组患者与 A 组和 B 组患者相比,并发症以及腹腔粘连现象的发生概率显著下降(P<0.05)。

表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腹腔粘连发生概率

研究小组

并发症

腹腔粘连

A(n=50)

12(24.0)

6(12.0)

B(n=50)

11(22.0)

7(14.0)

C(n=50)

3(6.0)

2(4.0)

X2

15.324

14.786

P

<0.05

<0.05

3  总结

在现代医学持续发展的影响下,因为麻醉处理方式、手术缝合线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剖宫产手术已经成为产妇分娩过程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在难产和妊娠并发症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在提高产妇和新生儿成活概率的同时,提高整体的分娩效率及质量[2]。但实际上,剖宫产是一种典型的侵入式手术治疗方法,尤其是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方法的影响下,不仅会带来较大的身体损伤,而且也会无形中提高各种术后并发症和腹腔粘连形象的发生概率,这对于再次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效果也会带来十分明显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及身体健康[3]。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来,剖宫产手术方式方面的差异会对再次妇产科手术治疗效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4]

目前在剖宫产方式使用的过程中,子宫下段剖宫产、新式剖宫产和改良新式剖宫产方式应用最为普遍。子宫下段剖宫产方法作为传统的剖宫产治疗方式,在手术治疗期间不仅会形成较大的损伤,而且会产生过大的牵拉刺激,手术治疗时间明显延长,意味着腹腔粘连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增加[5]。即便新式剖宫产方式经过改良,但在治疗期间很容易出现切口游离错位的问题,机械刺激的存在也很容易提高腹腔粘连形象的发生概率[6]。改良新式剖宫产则是在综合两种剖宫产手术方法的前提下,规避其中各种劣势形成的全新剖宫产手术治疗方案,能够在有效提高分娩质量的同时,规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7]

根据本次的调查研究结果看来,C 组患者在使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之后,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手术时间与普通组患者相比下降十分明显(P< 0.05),并且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腹腔粘连现象发生概率仅有 4.0%,与 A 组和 B 组患者相比差距十分明显(P<0.05),而 A 组和 B 组患者的 5 项数据差异不够明显(P>0.05)。亚久数据证明在患者选择使用改良新式剖宫产进行分娩时,不仅手术中的出血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手术治疗所花费的时间也进一步压缩,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也明显缩短,包括腹腔粘连等在内的各项并发症也可以在术后得到有效的控制,不会对再次妇产科手术治疗产生明显的影响,可以作为今后孕妇分娩过程中首选的剖宫产手术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琳. 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影响的临床分析[D].遵义:遵义医学院,2018. [2] 刘娟.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科手术的影响分析[J].临床研究,2018,26(02):59-60.

[3] 张宜丽.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

(21):86-87.

[4] 刘艳平.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

105-106.

[5] 李红丽.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4):

82-83.D

[6] 卢秀平.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09):

125-126.

[7] 欧卯兰.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

9(0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