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与文化传承:基于智慧数据的方法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3

数字人文与文化传承:基于智慧数据的方法与实践

余瓒昊

 上海大学  200444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保护、继承和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现代信息技术浪潮下,数据资源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并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本文以“智慧数据”为切入点,以文化传承为主题,对数字人文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人文文化传承智慧数据方法实践

引言

数字人文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研究方法,旨在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传统人文学科进行数字化改造,进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海量文献进行研究,揭示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内涵。数字人文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研究范式。它融合了跨学科、多领域、跨语言、跨文化的思维和知识,是将知识、思维和行为模式数字化的一种方式。基于此,本文展开讨论。

一、智慧数据的特点

1.1 智慧数据是数据与知识的深度融合

数据本身包含大量的知识,如医疗领域中的CT影像、血液生化检查等。对于这些海量的数据,在进行分析前要先了解其中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通过专家系统或其他智能工具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抽象,将它们转化成可被计算机理解的语言。

1.2 智慧数据具有多样性

智慧数据具有多样性,是多维数据、动态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组合。例如:医院内部数据库中保存着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历史病例、诊断结果、用药记录、随访情况等。但是当患者来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病历资料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如果只把这些数据作为静态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准确,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优化[1]

1.3 智慧数据是多源异构的信息集成

智慧数据由多个异质的数据源汇聚而来,通过一定的信息处理方式进行融合和关联。这些异质的数据源包括传感器、用户行为数据、物联网设备等。由于它们的来源不同,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因此很难直接整合在一起。但是通过统一的信息处理方法,可以将其从不同的数据源中抽取出来并整合到一个数据仓库或大数据平台中,实现数据的融合分析和利用。这种信息集成的过程需要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分类、筛选、聚类等操作,最终生成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二、数字人文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1 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知识服务

数字化和信息化是数字时代的标志,人类进入到数字时代,知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在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需求非常大,这些都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同时,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需求,我们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深度挖掘,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而数字人文是将传统的人文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信息工具来达到文化传承目的。因此,数字人文对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2.2 数字人文下的文化传承

数字人文是当前最新的技术,它能够把不同年代、地域和种类的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并且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存储下来,同时还能提高文献资料的利用率。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的文化传播和共享,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可以从国外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文化信息,反过来,外国读者也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资料,这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

2.3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服务

数字人文是基于数字技术和大数据的一种新型人文研究方式,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对于人文学科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中,通常使用文献资料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而文献资料容易受到历史、地域以及时代等因素的限制,从而影响了相关研究成果的价值。而通过数字人文这种全新的研究方式可以对海量的文献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最终形成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所以,以数字人文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会大大丰富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且能够更加准确地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使人们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历史信息。由此可见,数字人文所包含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内容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智慧数据的数字人文与文化传承的存在问题

3.1 数据壁垒

智慧数据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能够打破原有的信息壁垒,将数据进行融合,但目前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问题。具体而言,一是由于各部门、各行业内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和标准,因此难以实现跨界共享;二是即便是同一行业内也存在着不少重复建设的项目,造成了资源浪费。

3.2 人文情怀缺失

虽然说“科技为文化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必须让位于技术,否则就会产生新的形式的形式主义。在我国,很多高校与科研机构对数字人文的研究都停留在表面,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人文性思维,忽视文化的传承价值;二是忽略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甚至还想以现代文明作为评判传统文化的唯一标准;三是一昧追求技术而不注重人的主体性,从而导致了技术至上主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数字人文发展的不利因素,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3.2 数据分散

“数据分散”是指在传统的图书馆、博物馆中,以纸质文献为中心形成的数据不能直接为用户所用。对于人文学者而言,从收集到保存再到研究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一些学者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导致了“信息孤岛”的现象。在数字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一种资产,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缺乏合适的管理方法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得数据被分散保存在不同的部门和机构之中,无法实现跨界交流。另外,这种数据被分割的状况还会影响数据的共享与再利用,也就阻碍了智慧数据对人文学科发展的支持作用[3]

3.3 数据分散导致的不可复现性

与传统的人文数据不同,智慧数据具有“碎片化”和“分散性”特征,这就导致了相关研究在进行过程中难以形成对整体数据的把握,进而无法真正做到数据资源共享。同时,由于每个节点上的数据均为个人采集,这又会导致相关研究成果无法实现横向交流,从而导致了研究结果的不可复现、不可复制性以及可复制性问题的产生。对于这一点,学者们往往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部分问题,但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这种网络手段将变得越发低效,因此只有借助专门的数据管理平台才能有效解决该问题。

3.4 数据量过大导致的存储空间问题

由于数据类型的多样性,所要存储数据的空间也是不尽相同。比如对于历史文献等文本资料来说,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而对于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则相对较少。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数据,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空间来存储。如果数据量太大,很有可能导致服务器崩溃或者网络瘫痪,影响系统正常运行。此外,除了存储空间之外,还会涉及到其他资源问题,如计算能力和带宽等。因此在进行数字人文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到服务器内存容量大小和可扩展性,以及网络带宽是否能够支撑起海量数据的传输等,避免因空间不足或网络限制导致系统不稳定。

3.5 数据质量问题

由于大数据的数据源广泛,使得数据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在数字人文中,用户对数据的需求更加多样,因此可能会出现重复、冗余或不完整等问题。这将导致信息的混乱和误导,降低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数据缺失也是一大难题,它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可靠性和错误。

解决数据质量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首先,要加强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和标准化,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数据错误;最后,要推动数据共享与合作,实现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四、基于智慧数据的数字人文与文化传承策略

4.1 加快顶层设计,推动智慧数据资源整合

应由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整合不同部门的相关数据资源,建设一个既能服务于现代社会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数字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智慧数据资源共享、交流与开发。此外还可以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智慧数据网络,促进跨领域的合作[4]

4.2 加强标准化建设,规范数据格式及接口

在进行数字人文研究时,要制定统一标准,保障数据的兼容性和通用性,为各机构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便利条件,并加快数据标准化工作的步伐,尤其是数据存储格式的规范化。同时也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数据产权归属、保护措施以及使用者等相关权责,规范文化信息资源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以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4.3 搭建技术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

搭建针对智慧数据的技术研发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攻关,构建开放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智慧数据处理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从而提升智慧数据技术水平。此外还要探索新的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结合方式,积极引入新兴的科技成果,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

4.2 坚持科学精神,深化智慧数据应用研究

在智慧数据的探索和应用领域,我们应当秉承科学严谨的精神,致力于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层次。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一方面,我们需要构建起统一而规范的数字人文数据基础设施和服务框架,这样做可以确保不同机构间数据的互联互通,为研究者提供便捷、可靠的信息资源。同时,完善的数字人文发展政策环境对于促进这一领域的创新至关重要,它能够提供政策支持、资金引导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保障。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深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发掘那些深埋于历史长河中的潜在宝藏。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对历史文献进行深度解析,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技术层面上不断进步,也意味着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敏感性去识别并利用那些被忽视或未充分开发的知识资源。只有当我们把这种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融合在一起时,智慧数据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3 强化数据质量,提升智慧数据的服务能力

智慧数据是数字人文的核心内容,其在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会对人文文化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强化智慧数据的服务能力和数据质量,以推动数字人文的发展。首先,要保证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和严谨性,避免因数据缺失、错误而影响系统运行。其次,要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文本信息方面,只有将正确的数据输入到系统中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最后,要加强数据管理工作,确保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安全性,防止数据丢失或被篡改等情况发生。此外,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历史文献进行智能分析与挖掘,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4.4 挖掘文化价值,提升智慧数据的传承能力

智慧数据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有在人们认识到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后,才能对其进行传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智慧数据的文化价值,增强智慧数据的传承能力。一方面,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加大力度打击侵犯文化产权的行为,以促进数字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总之,让智慧数据焕发出新的活力,需要从提升其内在价值和外在传承能力两个方面着手,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

4.5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智慧数据应用能力

数字时代的来临,一方面为智慧数据提供了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培养兼具数据素养和人文情怀的数字人文领域复合型人才。首先,加强相关学科建设。通过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数字人文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到现有的文化遗产研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技术应用。其次,搭建实践平台。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体手段,打造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文体验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最后,建立合作机制。以政府或行业协会为主导,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师生间的深入交流,以激发创新思维,促进人才成长。

结语

在全球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正在从信息化社会向数字社会演进,人类活动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数字人文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在人文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数字人文正在向智慧数据时代迈进。在此背景下,以智慧数据为基础的数字人文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成为人文研究新的增长点。本文旨在对数字人文与文化传承研究进行梳理,并探讨数字人文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君,张子姝,盛盼盼.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文化传承理路与进路[J].兰台世界,2024,(01):26-29.

[2]丁怡,李刚,魏弋.红色数字人文:概念内涵、发展现状与建设措施[J].图书馆杂志,2023,42(07):94-101.

[3]王倩.数字人文视域下图书馆知识服务转型路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12):137-140.

[4]包萨楚拉,黄煦彭.数字人文时代媒介的笼罩作用研究[J].视听,2023,(06):13-16.

[5]胡娟,柯平.我国文化遗产数字人文研究的推进策略分析[J].图书馆杂志,2023,42(04):78-87+14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