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水文工程勘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水文工程勘测中的应用

杨海潮

131026198901251019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水文工程勘测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文地质勘测作为水文工程勘测的核心部分,对于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水文工程

引言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水文地质勘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得勘测工作更加高效、精确和全面。本文将详细介绍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应用,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1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对建设工程的主要影响

1.1地下水位波动

地下水位的起伏,犹如大地的呼吸,对建筑的根基稳定性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旦地下水位悄然上升,它便可能像狡猾的盗贼,悄悄削弱地基的承载力,加速沉降的步伐,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引发地基液化的幽灵般现象。这些变化,都可能让原本稳固的建筑物结构感受到潜在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工程师们在设计之初就必须像细心的园丁一样,充分预见到地下水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他们会运用搅拌桩等先进的地基处理技术,如同施展魔法,加固地基的根基,使其能够抵御地下水位波动的侵袭。同时,他们还会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精确的分析,洞察不同地区和季节的地下水位变化特征,为地基设计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在施工的过程中,工程师们更是如同警惕的守护者,时刻关注着地下水位的微妙变化。一旦发现任何不利于工程的迹象,他们会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同及时的雨露滋润大地,防止不利影响对建筑物结构造成伤害。这样的细致入微和周到考虑,正是为了确保每一座建筑物都能在地下水位的波动中稳稳当当,屹立不倒。

1.2地下水流动性改变

地下水流动性的微妙转变,宛如地下世界的脉搏,对隧道建设与地下工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这股潜流疾驰如箭,其力量之猛可能会催生渗透压的急剧升高,如同无形的巨手,挤压着地下结构,诱发变形甚至破坏。而当它缓步如行者,悄然无声,地下水便可能在隧道的深处驻足不前,形成难以察觉的渗漏隐患。为了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无虞,我们必须在设计之初就深入洞察地下水流动性的奥秘。通过细致的评估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地下水流动性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施工的每一步提供坚实的指引。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更是需要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地下工程的安全。防水措施的运用,如同给隧道穿上了坚固的铠甲,无论是设置水密性极强的支护结构,还是采用喷射混凝土等先进技术,都是为了减轻地下水的冲击,确保地下工程的安然无恙。

1.3地下水污染风险增加

随着水文地质条件的微妙变迁,地下水污染的潜在威胁如影随形,悄然逼近。倘若工程建设之时,对于地下水的呵护疏忽了半分,便可能为污染敞开方便之门。想象一下,施工场地内,若排水处理不慎,那些有害物质便如同狡猾的盗贼,悄无声息地潜入地下水的世界。这样的污染,不仅仅是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无情侵袭,更是对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的严重威胁。它让清澈的地下水源变得浑浊不清,让原本甘甜的井水失去了往日的味道。因此,在每一次工程建设的征途中,我们都应将地下水保护视为重中之重。严格遵循环保的神圣法则,用实际行动守护这片蓝色的宝藏。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设置排污处理设施,像拦截网一样,将有害物质拒之门外;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防止污水的意外泄露。同时,深入研究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就像医生对症下药,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保护措施。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工作,则如同为工程建设中的环保工作提供了一盏指路明灯,确保我们能够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让未来的每一代都能享受到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2测绘技术在水文勘测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与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地下水相关信息。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地下水遥感调查越来越精确。主要包括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光学遥感等。热红外遥感技术可以识别地下水分布区域的地表温度异常,为地下水资源勘查提供依据。微波遥感技术通过测量地表的电磁特性,可以反映出地下水的分布情况。而光学遥感技术通过捕捉地表的光学特征,可以获取地下水潜在的赋存区域。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应用广泛,如地表水分布、地下水系统、地表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水文地质构造特征等。通过对遥感数据的解译,可以获取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分布范围、渗透性系数、径流参数等重要信息。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水文地质测绘的精度和范围得到了显著提升。

2.2GIS

2.2.1GIS水文测评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文测评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功能强大、精度高、可视化程度好等特点使得水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变得更为便捷。GIS水文测评主要包括流域特征提取、水资源量评价、水文灾害风险评估等。在流域特征提取方面,GIS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取河流网络、流域边界、河道纵断面、河道陡度等水文地质要素,为流域水文特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通过GIS技术,可以实现对流域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等水文过程的量化分析,为水资源量评价提供依据。在水文灾害风险评估方面,GIS技术可以通过空间分析和叠加分析等手段,识别出易发水文灾害的区域,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洪涝风险评估中,GIS技术可以分析降雨量、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评估不同区域的洪涝风险程度。

2.2.2GIS水文模型

GIS技术与水文模型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水文模拟的精度和效率。GIS水文模型具有空间分布详细、模型参数明确、模拟过程可视化等特点。

2.3水文地质参数

水文地质参数是衡量水文地质特征和水文过程的重要指标,包括地下水含水层厚度、渗透系数、地下水位等。正确掌握水文地质参数对于水文勘测、水资源管理、水文模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地下水含水层厚度是指含水层的垂直厚度,反映地下水储量的多少。通过钻探、地球物理勘查等方法,可以获取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厚度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有助于了解地下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渗透系数是衡量水在土壤或岩石中移动速度的参数,反映地下水动力学特性。渗透系数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现场试验和地球物理勘查等方法获得。渗透系数数据对于评估水资源利用潜力、制定地下水开采计划具有指导意义。总之,遥感技术、GIS技术和水文地质参数在水文勘测中的应用,为水文地质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在水文勘测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深入,为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3结束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水文地质参数在水文勘测领域的应用,为提高水文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提供了新思路。结合这些技术手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文地质条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策略和防灾减灾措施。本研究为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作出了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马星辰.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居业,2019,(11):8+10.

[2]吴婷.测绘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21):149.

[3]鲍立佳.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应用的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3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