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优化

段继武

宿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徽省  安庆市 246500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的制度,其优化能够关系到资源配置和社会稳定,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想将农村土地制度优化更好地实行起来,必须完善相关制度,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完善土地增收制度,不断推进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对此,本文对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不足和优化对策进行研究,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引言

我国对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不仅包括让城市扩大承载量,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的方面要求,还包括推进城乡融合,让农村人口有序流转、顺利融入城市的方面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会在新型城镇化影响下发生诸多变化。单就人口流转并融入城市这一方面的政策影响下,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就需要发生相应改变。更何况,我国农村目前闲置宅基地缺乏管理,村庄规划制度欠科学,土地征收过程问题多,这些都是农村获得新发展不得不跨越的现实桎梏。笔者研究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间的需求关系、适配度,能够为解决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带来新启示。

1农村土地改革制度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都是重点建设的工作。三农问题的首次提出时间是在2003年年底,三农问题的提出要求坚持正确的领导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提升农民的收入,帮助减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三农问题政策下发之后,各地积极响应,并且得到了相应的成效,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问题,提综出合了能建力设有意所见增强。后期又分别针对农业发展。土地对于农民阶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土地意味着以后的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但是,目前的情况显示,在对土地征收的过程中不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对于征收的土地不按照相关的要求标准进行补偿、赔偿不到位、层层截留、不安置失地农民;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利益不够;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恶劣,当地的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等。在城市包围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农民手中缺乏集体土地使用权,很多地方出现了滥用职权进行土地增收的问题。当前,土地增收与职权的使用矛盾正在逐渐加深,该类问题值得高度警惕和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2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不足

2.1布局混乱

土地建设持续开发难度大,土地开发利用进程滞后,严重影响土地利用率。土地资源整合不力和田间管理不善扰乱了工作条件,导致土地短缺。农村土地废弃率高,土地利用率低,土地数量和质量存在问题。改善土壤质量需要良好的规划和管理系统、布局变化以及解决脏活问题。

2.2用地过多,土地利用状态混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上升呈平稳趋势,在一定时期掀起了土地转让的“热潮”,促使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土地大面积地开发。部分商家、企业在农民手中获取土地使用权后,开始建设风景区、度假村、工业园等,在提升个体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是,部分地区为了片面提高经济收入,盲目的拓展、规划土地使用范围,使商用地范围不断扩大,致使农村土地的利用和发展变得混乱,反而影响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2.3农民反对土地制度的改革

一直以来,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具有天然归属感,土地重新分配制度形同虚设,新增加的农民难于分配到土地,政府难以集中管理,给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必然需要对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在此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些农户的利益,进而造成农民对土地综合整治的抵触。

3对策分析

3.1规范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

为规范农村土地管理,行政部门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好地必先用于农业生产。土地质量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被毁坏的农业用地很难恢复。二是节约土地资源。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对农村土地规划和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三是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根据各类土壤资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兼顾土壤资源质量和经济条件的差异。

3.2优化农地的征收统筹推进

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为有效解决征地过程中公共利益界定不清和征地范围过宽问题,按照缩小征地范围的要求,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土地征收目录,明确国防、军事、能源等公共事业、政府性工程,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开展的土地成片开发纳入征地范围。除国家、省重点工程外,城镇规划区外经营性用地一律不予征地,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解决用地需求,既实现征地范围的缩小,也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条件。

3.3加强土地制度的改革

要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加强土地制度的改革,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管理和确权制度,强化集体土地全民所有制管理机制和村民代表委员会(或农村集经济组织)的主导权;完善集体土地监管、分配、使用和地籍管理政策,强化集体土地用途管制,制止土地非法转让和擅自改变用途,鼓励农民投诉,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通过加强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3.4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加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认识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针对广大涉土地资源的工作人员,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班的方式,提高他们对土地管理法、土地卫片执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开展工作;针对农民开展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时,应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真实案例、微信、文艺演出、“全国土地日”等,利用符合农民兴趣的方式,让群众在寓教于乐状态下不断提升土地保护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此外,还可以借助宣传栏、宣传展板、横幅、彩页等方式,丰富法制教育宣传渠道,提升宣传效果,促进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督、检查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情况,针对土地使用率低、耕地撂荒等情况,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吸引龙头企业,开发优秀的农产品,发展无公害、生态、订单农业,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布局,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土地投入,建设保温房屋等相关设施,完成节水、施肥等工作,保证土地的生产率。

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优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将农村土地进行有效利用,结合自身的发展趋势,制定出相应的土地管理措施,不断加强土地管理规划,完善巩固农村承包地改革,优化农村土地配置,帮助农户提供各项政策上的帮助与支持,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激发农户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还应当加大土地改革的整治力度,帮助农村建立一个舒适的人居环境,为城乡结合、统筹发展做出努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大伟.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展与主要经验[J].城乡建设,2020(15):6-9.

[2]叶超,于洁.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J].地理科学,2020,40(4):528-534.

[3]陈慧.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20(31):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