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治疗ICU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无创呼吸机治疗ICU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研究

新疆麦麦提·马木提 1 丁锋2  杨川游3  柳满粉4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监护室(ICU)中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ICU收治的150例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组采取高流量吸氧治疗,观察组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呼吸功能、血气水平及心率优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治疗对于ICU中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不仅能提高治疗有效率,还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气水平及心率,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ICU;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治疗效果;呼吸功能;血气水平;不良反应

心力衰竭与呼吸衰竭并存是重症监护室(ICU)中常见的临床挑战,这两种状况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循环。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尤其是肺部。而肺部因缺氧和淤血引发的呼吸衰竭又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预后往往不佳,病死率和再入院率均较高,这凸显了寻找有效治疗策略的紧迫性。近年来,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创呼吸机作为一种无需建立人工气道的通气支持方式,逐渐在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展现出其优势[2]。本文旨在探讨无创呼吸机在ICU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ICU收治的150例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见表1。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女/男

年龄(岁)

心脏病病程(年)

观察组

75

38/37

59~86(76.42±5.11)

14~24(19.47±3.26)

常规组

75

41/34

57~87(76.38±5.14)

16~23(19.41±3.33)

X/t值

0.034

0.048

0.112

P值

0.855

0.962

0.91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ICU住院患者;年龄≥18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符合无创呼吸机治疗的适应症。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气道梗阻或面部创伤,无法佩戴无创呼吸机面罩;已知对无创呼吸机治疗存在禁忌症或不耐受;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终末期、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等,预计生存期短;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常规基础治疗。根据患者的心力衰竭类型,给予相应的强心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多巴胺等。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减少体液潴留,从而减轻心脏负荷。给予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以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脏功能。

常规组采取高流量吸氧治疗。①氧疗设备:使用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型号为HF8M。②治疗参数设置:初始温度设定为37℃,初始氧气浓度调节至40%,流量设置为40L/min。③血气监测与调整:密切监测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当患者SpO2超过95%时,考虑逐步降低氧气浓度至30%。若患者对高气流不耐受,可将氧流量调整至30L/min,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持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记录氧疗参数调整情况。

观察组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①设备选择:选用飞利浦伟康生产的无创呼吸机(设备型号ST-30C,明康中锦)。②患者体位与面罩选择:确保患者处于仰卧位,选择适合患者面部尺寸和形态的面罩。③通气模式与参数设置:通气模式调整为S/T模式,通气频率初始设置为12~16次/min,氧流量设置在4~8L/min范围内,氧浓度初始调整为60%~80%,吸气末正压(IPAP)和呼气末正压(EPAP)分别初始设置为6~10cmH2O和4~6cmH2O。④呼吸机参数调整与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机参数,根据实际病情进行适时调整,治疗时间不少于16小时/天,当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平稳且能够满足机体氧合需求时,可考虑逐步撤离呼吸机,过渡到自主呼吸。

1.4 观察指标

(1)治疗有效率。优:患者心衰与呼衰症状显著改善,生命体征稳定,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正常,无需额外呼吸支持。良:心衰与呼衰症状有所缓解,生命体征较为稳定,血气分析指标有明显改善,但仍需一定呼吸支持。中:心衰与呼衰症状略有改善,生命体征尚可,血气分析指标部分改善,需持续呼吸支持治疗。差:心衰与呼衰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生命体征不稳定,血气分析指标无明显改善或恶化,需强化治疗或转换治疗方案。治疗有效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2)呼吸功能、血气水平、心率。呼吸功能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率(FEV1/FVC)和用力肺活量(FVC),血气水平包括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

(3)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皮肤损伤、口鼻咽部干燥、焦虑抑郁、胃肠胀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规范统计计数资料用(%)描述,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描述,经t检验,P<0.05有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治疗有效率

组别

例数

优(n)

良(n)

中(n)

差(n)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

75

52

18

5

0

93.33

常规组

75

41

21

12

1

82.67

X值

-

-

-

-

4.040

P值

-

-

-

-

0.044

2.2 呼吸功能及血气水平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呼吸功能、血气水平及心率优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呼吸功能及血气水平(x±s)

组别

例数

FEV1(L)

FEV1/FVC(%)

FVC(L)

PaO2(mmHg)

PaCO2(mmHg)

心率(次/min)

观察组

75

1.91±0.33

65.17±3.24

3.94±0.35

81.28±6.18

48.47±3.55

76.17±7.41

常规组

75

1.31±0.26

60.27±2.46

2.48±0.41

78.31±5.47

51.31±4.60

81.33±8.26

t

12.368

10.431

23.455

3.117

4.233

4.027

P

0.000

0.000

0.000

0.002

0.000

0.000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有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发生率

组别

例数

皮肤损伤(n)

口鼻咽部干燥(n)

焦虑抑郁(n)

胃肠胀气(n)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n)

总发生率(%)

观察组

75

1

1

1

0

0

4.00

常规组

75

2

5

1

1

1

13.33

X值

-

-

-

-

-

4.127

P值

-

-

-

-

-

0.042

3 讨论

心力衰竭与呼吸衰竭并存是ICU中常见的危重状况,治疗策略的制定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案逐渐完善,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策略成为主流。药物治疗、呼吸支持技术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多方面干预措施的综合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无创呼吸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在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呼吸功能、血气水平及心率等临床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这表明无创呼吸机能够更有效地纠正患者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状态,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呼吸衰竭症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4]

此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进一步证实了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安全性和患者耐受性。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有创通气的并发症风险,还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成本,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无创呼吸机在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崔国英.无创呼吸机在ICU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22):46-48.

[2]莫绍鸿.无创呼吸机治疗在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26):134-137.

[3]蒋刘佳,齐亚华.无创呼吸机在ICU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14):53-55.

[4]戚海滨.无创呼吸机应用在ICU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12):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