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宣教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2
/ 3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宣教的思考

吴昊

呼伦贝尔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呼伦贝尔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021008

摘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宣教工作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对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宣教时代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对外宣教已从传统的展览、讲座等方式转变为以数字技术和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体,与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建立数字化展馆、开发网上课程、运用社会化媒体等手段,使博物馆教育更广泛更深入地被大众所接受,从而增强人们对博物馆及其文化遗产的了解与关注。但是,新媒体的出现给博物馆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宣教效果,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维护好博物馆的文化个性和品牌形象,实现线上与线下宣教的平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强化新媒体技术培训、创新宣教内容和形式、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整合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对策。

1博物馆宣教工作概述

简单地说,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就是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活动,把有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的知识,传播给大众。本项目以提升市民对馆藏与陈列内容的认识与了解为目标,发挥博物馆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馆是我国社会公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普及历史、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宣教,使人们对历史、文化、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在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新媒体如数字化、社会化媒体的支持下,博物馆的教育可以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传播。比如,通过搭建数字化展馆,开发线上课程,借助社会化媒体等手段,将更多的青少年受众群体引入到博物馆中,并与大众进行即时的互动与沟通。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的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维护好博物馆的文化个性与品牌形象,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博物馆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2博物馆传统宣教工作

传统的博物馆教育,以陈列、讲解、参观等方式,将博物馆内所陈列的文物与历史知识,呈现给参观者。以此为模式,透过精心设计的展品及专业的翻译,将文物的故事、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呈现给大众。在参观过程中,游客可借由观看与倾听的方式,体会到文物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与人文历史的关联。传统的传道法有其特有的优越性。首先,它能为参观者带来一种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使参观者能更好地感受到其高超的技艺与独有的魅力。其次,由专业的导游人员进行细致的解说,使参观者对文物古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与美学修养。但是,传统的宣教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由于受时空制约,博物馆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接待众多游客,更不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另外,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互动性和趣味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好的迎合年轻人,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受众群。为突破上述局限,本文提出将传统的宣教方法与新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更多互动、更有趣的宣教经验。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为观众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与互动的机会。

3博物馆新媒体宣教特色

新媒体博物馆教学就是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开展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在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教学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特色与优势,为大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体验。在宣教新媒体博物馆方面,有如下突出特色:

首先,新媒体传播打破了传统传播时空的局限;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博物馆可以向世界任何地方传递展品的信息,让公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入、学习。不论是透过博物馆官网、社会媒体或手机应用,市民均可轻松了解展品资讯,并进行互动式学习。

其次,新媒体的传播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与交互经验;通过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为参观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参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透过线上游戏及互动问答,使听众能更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学习成效。

再次,新媒体宣教使受众面更广。传统的博物馆宣教受到场地、时段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满足全部的受众需求。然而,新媒体的传播却突破了这一局限,让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都可以进入博物馆。尤其是年青一代,对新媒体的运用更为熟练,也更倚重,所以新媒体宣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参与。

最后,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更新快,传播效率高的特点。利用新媒体平台,博物馆可将展会的最新资讯、科研成果及教育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交互与反馈,可以帮助博物馆更好地理解受众的需要与反馈,从而对宣教工作进行完善与优化。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的传播也面临着技术更新和信息过载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博物馆要紧跟新媒体的发展潮流,加强与其他文化组织的合作和交流,发掘新媒体在博物馆传播中的更多可能。

4论新媒体宣教中的问题

4.1如何兼顾内容质量和形式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博物馆宣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很多博物馆为了寻求新颖的宣教方式,却忽略了其内涵的深度与精度。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为博物馆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式,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式游戏等,带给参观者前所未有的感官感受。但是,过分的追求形式上的革新,却使宣教的内容趋于简单化,没有深度,没有内涵。经过一段时间的激动与好奇,参观者可能对其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作为历史与文化的保护者与传播者,博物馆的教育内容之深与准确,是其教育工作的中心。教育内容要深挖古迹的故事,把历史文化的内涵展现出来,让人们在观赏古迹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的伟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不能言过其实,不能让受众产生误解。这就要求博物馆在开展新媒体宣教时,要注意内容的深度与精确性。但这并非完全摒弃形式上的革新,而应在内容和形式上寻求平衡。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但又不忘记内容的深度与内涵,把历史的精华以一种生动、趣味的方式展现给受众。具体而言,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并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形成有深度的教育内容。

4.2资讯超载与分散问题

新媒体的兴起给博物馆宣教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方便和契机,也给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些问题中,最主要的是“信息超载”和“教育内容碎片化”两个方面。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更新的速度简直可以用“秒”来衡量。每一刻,都有海量的信息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给受众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麻烦。受众常常会觉得自己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很难对其进行过滤、消化。他们会觉得焦虑,疲倦,甚至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也不能忽视宣传内容的碎片化。受新媒体本身的特点与局限,宣教内容常常被分割为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这些碎片式的内容,在便利了受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同时,也使受众很难对展品进行系统性的了解与把握。他们所学到的,很可能是零散的知识,而不是将所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在新媒体宣教工作中,必须加强对信息的甄别与整合。首先,博物馆应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深度、最有意义的展品,并结合展览的主题等来展示。要避免重量轻质,要保证每个资讯都有价值。其次,博物馆要注意内容的逻辑与一致性。虽然新媒体宣教的内容可能是零散的,但是,博物馆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使得零散的信息之间可以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同时,结合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4.3对技术的更新、保养与挑战的忽略

首先,就是科技更新得太快了,以至于人们都有些看不懂。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领域,任何一种新兴科技的涌现,都有可能给宣教工作带来新的突破。但同时,也要求各大博物馆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宣教体系不落伍。要适应科技的进步,必须有相当数量的经费与资源投入。其中包括购置新设备,更新现有系统,开展技术研究与试验。这将要求巨额的资本投资,并且在技术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投资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经费外,还要有一支专门的科技队伍,以支援及维护宣教体系。这类人才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熟练地进行各类设备及系统的运行与维修。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要善于学习,善于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为宣教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其次,技术与设备的升级绝非易事。其中包括系统兼容性、数据移植和人员培训等。若不妥善处理,轻则会造成宣教系统瘫痪、资料遗失等严重后果。所以,在对传道人系统进行升级与维修时,必须慎之又慎,以保证每个步骤都能被全面检验与确认。

4.4使用者参与度及互动程度较低

首先,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这一点很重要。有时候,博物馆会太过注重陈列技巧,而忽略了其本身的品质与深度。若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创意,或脱离受众现实生活,纵然有创意,也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参与。听众总是希望那些能引起他们深思并产生共鸣的、富有深度的内容。其次,交互模式的便捷性、直观性对受众的参与性有很大的影响。在一些新媒体平台上,交互设计太过繁琐或者缺乏直观性,会给用户带来混乱和不便。这样的话,听众就有可能不愿意参加了,而去寻求其他更为简便的交流方法。这就要求博物馆在进行交互设计时,要注意受众的喜好与经验,以保证交互方式的便捷与直观。因此,要加强对参观者的参与性、互动性的认识,就必须对参观者的心理、心理、行为等有深刻的认识。

4.5个人隐私和资讯不安全性

在新媒体宣教工作中,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受众的私人信息与交互数据必然会被采集、储存。其中包含了浏览者的浏览记录,参与的活动,甚至是个人识别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行为分析、优化宣教内容的新思路。在当今社会,个人隐私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新媒体宣教中,受众普遍期望他们的个人信息能受到很好的保护,不会被滥用或泄漏。博物馆是一个公益性组织,它有保护参观者隐私的义务。

5论新媒体宣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策

5.1博物馆要重视内涵的精深和准确

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更新是如此之快,如此之多的内容也是如此。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单纯追求信息更新速度已不能满足博物馆宣传工作的需要。面对这浩瀚的资讯之海,观者更有探究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的欲望。所以,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必须对每个物件所蕴含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进行深挖。借由对古迹的叙述,让参观者对古迹的历史脉络有更深刻的认识,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华。与此同时,博物馆也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利用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将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教育内容趣味盎然,内涵丰富。但是,博物馆宣传除了要在内容上有深度、有内涵之外,还要保证信息的准确。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传播是非常迅速的,如果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就有可能引起争论和不良后果。这就要求博物馆要在宣传活动中对信息进行严密的审核,以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准确。这就需要博物馆在设计教育内容时,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考证,以保证其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与文化内涵是真实可信的。还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查机制,加强对教育内容的审核,防止虚假、误导的信息产生。

5.2博物馆互动设计要优化,增加受众的参与性

首先,博物馆可由游戏的设计,增强互动性。把展品的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既可以让人轻松,又可以让人不知不觉地了解到这些文物的来历。通过这种宣教娱乐的形式,不仅可以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记住展品的内容。其次,提问和回答也是进行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博物馆也可以根据展品的主题,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参观者在网上进行提问,从而引起参观者的好奇与好奇。通过答题,观众既能更好地了解展品,又能体会到参与的快乐与成就感。最终,参与投票的方式也可以被博物馆所使用。通过开展趣味投票,让公众对展览内容、文物修复方案等做出评价,既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又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博物馆的下一步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5.3博物馆要重视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首先,博物馆要向公众说明其收集的目的、范围、方法,并保证公众对其有知情权,并对其进行自愿披露。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个人信息管理体系,对信息的存储、处理、共享等过程进行标准化,并保证所有的信息都由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来存取和使用。其次,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确保文物资料的安全性。比如,对所保存的个人信息采用密码技术来保护,以避免被他人窃取或篡改。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入侵监测等手段,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快速的识别与处理。除科技措施外,也要加强工作人员资讯安全意识的训练。要使员工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有一个全面的意识,掌握一些基础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防止由于人为错误或疏忽而造成的信息泄漏。

5.4博物馆也要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宣教水平

首先,要强化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养。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开展技能培训,组织经验交流,提高职工新媒体素质,提高宣教水平。培训内容涵盖了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方法,内容的撰写和编辑,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解释,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掌握新媒体宣教的基本技巧。其次,要主动地吸收外来的优秀人才;通过引进具备新媒体背景、有一定创意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宣教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外来人才的引入,将会给宣教工作带来新的思路,使宣教工作有更大的创新与突破。同时,也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为新媒体宣教教育提供人才。学院通过创建实习基地、实施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使他们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工作经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为博物馆宣教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机会,只有不断地开拓与创新,才能使博物馆宣教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雷丛语.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传播策略研究 [J]. 教育艺术, 2023, (02): 49+51.

[2]张小双.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宣教的思考 [J]. 今古文创, 2021, (46): 114-115.

[3]祝越滢.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宣教功能的拓展与延伸[C]// 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二). 唐山博物馆;, 2020: 6.

[4]李蜜. 关于我国人文艺术类高校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思考和建议[D]. 厦门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