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9
/ 2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与对策

袁欢

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10179

摘要:装配式建筑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能将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建筑行业有必要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力度,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来强化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效果。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对策

1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

1.1构件配件的影响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起步较晚,目前在整个建筑市场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导致市场对预制构件的需求量增长缓慢。部分预制构件生产厂商在规模和资质上还有待完善。在生产预制构件时,由于生产厂商的生产技术较为落后,预制构件的质量不理想。同时,生产厂商的分布较为分散,预制构件从生产制作到运输至施工现场通常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在运输过程中,一旦工作人员的养护措施不到位,预制构件就很容易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出现质量下降、性能降低等问题,阻碍装配式建筑的顺利实施。此外,在生产预制配件过程中,预制构件生产厂商未能全面落实质量检测工作,也会导致部分质量不合格的预制配件流入施工现场,这不仅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1.2协调管理影响的原因

装配施工过程中存在协同管理问题,因为装配施工现场的施工可能会受到许多施工人员经济效益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对装配施工现场的知识结合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在部件构建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每个部件的协调情况,还要确保其大小准确,符合标准的部件的现场安装不协调,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安装和构建存在许多问题,整个项目的质量也存在问题。

1.3科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区块链、5G等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已经改变了各个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但是建筑业的建设单位大多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互动水平很低,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不够密切。在实际的施工中,管理者们大多采取了以往的方法来纠正和弥补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反馈各种信息;同时上管理层对工程管理的重视不够导致对整体建筑工程项目缺乏全面的清理和排查,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不充分也导致许多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内部沟通不畅也容易造成前期工程设计和规划与后期的项目实施与执行单位管理脱节。

2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对策

2.1完善工程管理制度,强化施工管理监督

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要结合装配式建筑工程发展的特点,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思路以及管理体系。装配式建筑工程涉及的施工人员较多,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主动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装配式工程的概念,要加强装配式建筑工程信息数据的共享水平,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建立相应的平台,加强施工各方之间的联系,使业主、设计、施工单位能够利用技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并共享使用。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出台相应的奖惩机制以及绩效考核机制,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参与各方的沟通水平,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效率和质量。此外,在进行装配式工程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精细化施工管理,改变传统的施工工艺,加强施工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不断实现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要求。

2.2强调构件质检,制定构件全过程管理方案

装配式建筑工程中,构件的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该工程的建设成果、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加大构件的质量管理力度。在建筑整体设计时,可以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完善建筑整体结构及各环节的设计工作,并通过BIM技术的三维图形或模型展示,判断该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基于装配式建筑工程整体的建设信息,绘制各个构件的生产图纸,随后送至专业的加工车间。构件设计时,必须要确定构件的外轮廓、基础构造、配筋或预留埋设等数据的精确性,并在图纸中明确标注出各个点位,确保制作出的构件符合工程建设标准。构件出厂后,需要由施工团队进行详细的质检工作,确保各配件的质量、规格、尺寸、大小、性能等参数,均满足该工程建设的标准以及要求。若购配件不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则需要工厂调换货或重新定制。在运输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运输路线及运输方案设计,将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在运输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严格管控行车速度,避免急停、急加速,在构件装卸时,应有在场监督人员再三确认构件在运输设备上的安置方式,避免因磕碰导致构件外表受损,影响后续的安装。若构件运输至现场后不能立即开展装备作业,则需在现场短暂存放。此时要求由专门的管理小组对构件进行日常的养护、管理工作,定时查验构件状态并详细记录在册,确保构件在安装存放的过程中不会受损。除此以外,在正式装配之前,应再次开展质量检验,确保所有构件质量均符合标准。在装配时,需要管理人员认真检测施工人员的装配技术,确保构件之间的匹配度符合标准,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符合规范。

2.3强化协同管理

在装配式建筑中科学地运用管理协同作用,将有助于提升其建设和管理水平。(1)良好的协调管理效果。如果能够确保装配式建筑项目能够按照所规定的施工程序、环节和要求进行施工操作,使该工程项目的施工标准和施工要求达到科学化,其施工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2)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利用“协同管理”效应,对不同的施工内容进行不同的管理,从而提高了施工操作的高效率。无论是施工进程还是工期,都能得到有效的“协同”。从而使施工操作的有关内容能够得到更好的执行,确保了装配式建筑项目中的装配构件的能够有序、合理,达到了项目的深化的目的。(3)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下,要求企业进行管理优化,并且科学合理地构建协同管理效应,以此推动企业管理模和施工模式的有效提升,这也是目前建筑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从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管理效果,建筑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按照具体的情况,实施差别化的管理计划和转变管理方式,使各部门的工作可以达到有效的衔接,确保施工过程与施工环节的井然有序。

2.4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工程管理效果

装配式建筑工程是高效、节能、环保的建筑模式,但是它也面临着诸多的管理挑战,如预制构件的质量控制、安装效果的评估、施工现场的监督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施工单位应全面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其中,BIM技术是重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它可以通过三维模型和数据分析,实现预制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设计、制造、运输、安装到维护等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精细化的质量控制和优化。BIM技术还可以预测预制构件的安装效果,帮助施工单位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性。另外,智慧监控与远程管理等技术也可以为施工单位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实时收集施工现场的各类信息,并将其上传到管理平台,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资源配置,提高施工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这些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施工单位可以实现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管理,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3结束语

与传统建筑工程相比,装配式建筑工程存在极高的优势,但装配式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难度也相对较高。因此,施工人员必须详细分析可能影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效果的各项因素,并针对此类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进一步提高现场的管理力度,从而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厉真晟.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36):49-51.

[2]许世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20):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