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空间减震性能优化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建筑结构空间减震性能优化技术研究

杨悦

身份证号码:220402198908205025

摘要:传统的抗震体系是强度抵抗型,即加大结构强度,利用结构弹塑性变形吸收能量,但由于结构截面加大、刚度增加、质量增大,相应的地震效应会增大,结构经济性差。结构减震技术能够有效达到减震和耗能目的,在结构中设置黏滞阻尼器,不仅能消耗地震能量,而且能有效控制结构变形。本文主要分析建筑结构空间减震性能优化技术研究

关键词建筑结构;空间抗震;黏滞阻尼器;性能优化

引言

地震是全球较频繁的一种自然灾害,其造成的破坏也是很大的。建筑物在地震中会受到损伤,从而加快自身毁坏。为防范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国内外学者在积极开展地震危险性预警研究。由于地震随机特性和预警系统的滞后特性,使得对地震的早期预警效果很差。因此,通过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来改善建筑物抗震性能,是防震减灾的根本措施。

1、空间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空间减震技术是一种用于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先进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减震装置放置在建筑结构内部,利用这些装置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位移变形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空间减震技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增加结构的阻尼以及调节结构的固有周期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空间减震技术利用结构的刚度调节原理实现减震效果。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受到水平荷载作用而发生位移,而安装在结构内部的减震装置可以改变结构的刚度,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变形和位移,从而吸收并消耗部分地震能量。通过调节减震器的刚度参数,可以达到减小结构动态响应的效果,减少结构所承受的地震力。空间减震技术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来提高抗震性能。阻尼系统是空间减震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通过消耗结构振动的能量,降低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振动幅度,减少结构的破坏程度。各种类型的减震器可以通过不同的阻尼机制,如粘滞阻尼、摩擦阻尼、液态阻尼等,达到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的目的,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2、空间减震技术的触发器及其调控机制

空间减震技术的触发器是指在地震作用下,使减震装置产生位移变形并发挥减震效果的触发机制。触发器可以根据其功能和实现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包括刚性触发器、摩擦触发器和粘滞触发器等。这些触发器通过不同的调控机制来实现减震效果。刚性触发器是最常用的一种触发器。当结构受到地震荷载作用而发生变形时,刚性触发器通过链锁、弹簧、连接件等方式将减震装置与结构连接,使得减震装置随着结构的变形而发挥减震效果。刚性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基于连接件的刚度调节,可以根据结构的动力响应灵敏度和调控要求进行设计和调整,以达到减震效果的最优化。摩擦触发器是利用摩擦力产生减震效果的一种触发器。摩擦触发器通过悬挂系统将结构与减震装置连接,并设置摩擦板或摩擦材料,通过结构的振动产生的摩擦力来吸收地震能量。摩擦触发器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调节摩擦系数、控制摩擦面积和预压力等,以实现良好的减震效果。此外,摩擦触发器还可以通过调整阻尼器的弹性特性来进一步调节减震性能。粘滞触发器是利用粘滞材料的特性来实现减震效果的触发器。粘滞触发器将粘滞材料应用于减震装置中,当地震作用导致结构位移时,粘滞材料会逐渐变形并产生阻尼效应,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粘滞触发器的调控机制包括调节粘滞材料的类型、厚度和强度等,以及控制减震装置的位置和数量等。

3、建筑结构空间减震性能优化技术的应用优化

3.1减震装置的选择与配置优化

减震装置的选择需根据建筑结构类型、地震区域特性、设计要求和经济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优化减震装置的选择与配置可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减震效果和抗震性能。在选择减震装置时,需要考虑其类型和工作原理。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减震支座、阻尼器、摆式减震器等。针对不同结构的需求,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类型的减震装置。例如,对于高层建筑可以选择悬吊式阻尼器来减小结构振动幅度;而对于桥梁结构可以选择摆式减震器来降低结构振动频率。配置减震装置时需要考虑其布局位置和数量。优化配置减震装置能够提高整体的减震效果。通过分析结构的破坏机制和受力特点,确定减震装置的布设位置,将减震装置合理分布在结构的关键部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减震效果。根据结构的特性和减震需求,合理确定减震装置的数量,达到平衡结构稳定性与抗震需求的最佳状态。在实际操作中,采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分析等工具,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减震装置的选择与配置优化。

3.2多指标优化策略

通过综合考虑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权衡各项参数和设计因素,可以找到最优的设计方案,兼顾结构的抗震性能、经济性、施工可行性等多方面需求,提高空间减震技术的应用效果。多指标优化策略需要针对具体的工程情况确定相关指标。常见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抗震性能指标(如减震效果、结构位移响应等)、经济性指标、施工可行性指标(如施工难度、时间、人力资源等)等。这些指标的设置旨在全面评估建筑结构的减震效果及整体综合效益。在多指标优化策略中,需要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建立适当的加权分配和优化模型,以便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采用灵活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等,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综合评价结果,为最终设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地,多指标优化策略强调的是平衡各方面因素,实现多目标的最佳化。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结构的实际特点和项目需求,灵活调整设计参数,以达到各项指标的协调统一,既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又保证经济性和可行性的限制条件。在实施多指标优化策略时,需要与相关专业团队及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通过多方共同努力,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确保设计方案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3施工质量与监控优化

通过合理的施工质量管理和监控措施,可以提高空间减震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等外部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可靠性。在施工阶段,关键是落实严格的施工质量管理措施。确定专门的施工团队负责空间减震装置的安装和调试,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关经验和资质。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避免施工误差和安装不当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关键节点和连接部位的施工过程进行多次检查和验收,彻底消除施工质量隐患。施工质量与监控优化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通过利用先进的监控技术和设备,实时监测空间减震系统的运行状态、振动响应和变形情况。建立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记录关键参数的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利用监控系统对减震装置的运行情况进行长期跟踪和分析,为后续的维护、保养和升级提供参考依据。施工质量与监控优化还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和评估。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施工质量评估和检测,验证减震装置的安装质量和工作性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结束语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建筑结构空间减震性能优化技术,追求更高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突破。我们坚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团结合作,空间减震技术必将在建筑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薛铁亮.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中外交流,2021,28(6):1359-1360.

[2]贾海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策略[J].冶金丛刊,2020,5(15):199-200.

[3]马佳.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讨[J].国际建筑学,2020,2(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