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中财税政策问题及解决方法

/ 2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中财税政策问题及解决方法

赵旭 顾英雪 王涵菲 张怡琳 贾馥华 姚昊佳 陶孟泽

河北金融学院  071000

一、背景

为了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建立特色产业集群。财税政策方面,政府通过降低税收负担、提供税收优惠,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手段吸引京津冀地区间的企业进行资源互换。一方面,减税降费、简化税收手续和跨区域税收协调机制等手段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提供税收优惠,如跨地区政府协调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人才流动,推动区域企业创新发展,实现京津冀地区经济良性互动。

二、财税机制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系

首先财税机制是指中央及地方政府运用财政税收手段以实现经济发展及资源充分利用在本文财税机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宏观调控等目标用财政政策及措施来实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制约。

其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本文是指运用不同的手段适度倾斜与重点发展中刺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快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入分配不断合理从而缩小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持续、均衡、有效的发展。

财税机制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表现财税机制可以通过调节税收和财政支出等手段,促进京津冀地区内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成果也会反哺财税机制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现状及问题

1.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现状

1.1环境污染现状

大气污染: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PM2.5、PM10、SO2、NOx等污染物浓度超标。

水污染: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且水质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土壤污染:京津冀地区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1.2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现状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地区共完成产业转移项目约152个,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其中,北京市向天津市、河北省转移的产业项目数量最多。

随着产业转移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地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逐渐显现。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北京现代、长城汽车等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生产基地,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在电子信息领域,华为、联想等企业在河北廊坊、保定等地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推动了当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京津冀地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北京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天津市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2.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问题

2.1环境污染现状问题分析

其一,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和高耗能产业为主,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其二,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乱排乱放、违规排放等行为,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其三,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存在监管漏洞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得一些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

2.2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传统产业在转移过程中面临着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等问题;新兴产业在转移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地区产业转移速度较快,而部分地区则相对滞后。

其次,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企业在转移过程中面临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困难;并且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地区政策执行不规范、监管不到位,致使政策之间缺乏协同配合,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人才流动方面存在重大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尤其是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

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财税机制改革措施

1、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区域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区域税收分享的基础上,京津两市以高新技术和服务业为主,作为资源和环境的受益者,给予提供资源和环境的河北省相应的资源和利益补偿,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例如河北省承接了京津地区部分的传统第二产业,但由于没有及时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加重了河北省的环境污染。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亟需构建一套清晰、统一的环境税收制度。例如:京津冀某些地区可能将某些重要的污染物排除在征收范围之外,或者对某些特定行业采取较为宽松的税收政策。这种不规范的征收范围可能导致环境税的征收效果有限,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的污染源。一方面可以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河北高新产业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吸引人才的进入,为河北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将多余的税收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医疗保障建设,打造宜居城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占比,推动河北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推动河北省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和产业布局,实现绿色理念的循环运用,从而促进京津冀三地产业的协同发展。

2、建立产业集群

在改革财税机制、建立产业集群等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建立跨区域税收协调机制:设立京津冀地区税收协调机构,加强税收合作,统一税收政策执行,避免企业在跨区域经营时遭遇重复征税或税负过重问题;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或给予税收减免,吸引企业投资兴业。同时,针对产业集群企业,建立加强税收监管的税收信息共享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京津冀产业集群建设的财政投入,家强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财政保障。

加强政府协调和服务:建立跨地区政府协调机制,加强合作和沟通,协调解决企业在跨区域投资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简化审批手续,降低企业的开办、经营成本。

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鼓励企业间的技术共享与合作,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这些措施有助于优化财税机制,鼓励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立产业集群,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

五、预期价值

1、实际应用价值

最直接也最明显的是就业机会增加,产业转移会带动当地就业需求,提高居民就业机会,减轻城市人口压力,引入新产业和技术,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提高地区产值和税收收入。

另外资源和人才得到优化利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促进人才流动,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行交流,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提升整体实力。

2、理论价值

区域经济协同理论得到验证,协助跨区域财税政策的研究,促进区域发展规划的实践。

通过实践来检验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的可实施性,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借鉴。对于跨区域财税政策协调机制的研究和探索,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理论支持,并将理论落实,为其他区域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综上,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中的财税政策问题将在实际层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在理论层面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