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驱数模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复合驱数模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研究

刘颜语

(大港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天津 300280)

摘 要:羊三木油田为稠油油藏,主力区块均处于“双特高”阶段,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剩余油高度分散,调整挖潜难度大,二是采出程度高,水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为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改善开发效果,达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优选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东南井区为试验区,建立稠油油藏复合驱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估不同体系化学驱效果,确定天然气+聚/表二元驱复合体系驱油效果最佳。

0  引言

目前羊三木油田处于高含水、高采出阶段,水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需要改变驱替介质;而已实施的三采区块方案执行后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无法满足大幅提高采收率的需求,需要改善化学驱效果。

因此,本文以数值模拟为手段,开展复合驱协同增效提高采收率研究,为老油田效益开发探索新路径,为“压舱石”工程提供强力支撑。优选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东南井区为试验区,建立稠油油藏复合驱模型,评估不同复合驱体系效果。

1  研究区介绍

试验区含油面积1km²,地下原油粘度114mPa·s,流度10.5mD/mPa.s。目的层NgⅡ-3.4平面上广泛发育,纵向上厚度较大,有效厚度10.5m。目的层属高孔、高渗层,水平孔隙度与垂直孔隙度相差不大,水平渗透率高于垂直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0.54,级差26.1,突进系数2.8,层内非均质较弱,层间非均质性中等。NgII-3与NgII-4之间隔层较发育,平均厚度4-5m,NgII-3内部隔层不发育。

试验区1972年投入开发,依靠天然能量开采。1974年注水开发,1995年12月达到产量巅峰,1999年西部井区开展碱/聚二元驱试验,是本厂三次采油见效最好的区块。目前,采油井以有杆泵采油方式为主,注水井以分注为主,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接近90%,综合含水97.1%。本次从注、采两方面开展研究,改善开采方式,提高断块最终采收率。

2  优选复合驱体系及数值模拟软件

根据物模实验及历史化学驱实施经验,本次方案选择聚/表二元驱作为主体段塞,CO2/天然气作为降粘段塞。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不同井网井距、注采比的驱油效率,最终在推荐方案井网基础上,优选复合驱体系及段塞组合,完成参数优化。

本次应用GEM模拟器模拟多介质协同提高采收率的方案,其作为多维状态方程组分模拟器,适用于组分、化学驱和非常规油气藏模拟,是唯一一款能够同时模拟混相注气、泡沫、ASP、水驱的模拟器。在注气或化学驱过程中,能够模拟混相及非混相的重要机理,进行方案参数优化。

3  研究内容

(1)井网井距

研究表明三次采油阶段井网越规则,平面波及效率越高,剩余油滞留区范围越小,提高采收率幅度越高。五点法规则井网相对于不规则井网,化学驱日产油最高值增加30%;试验区应充分考虑老井的合理利用,整体采用五点法井网进行井网部署。

试验区目前平均井距200m。根据水驱开发公式法计算,极限井距101m,合理井距172m;根据化学驱开发井网密度图版计算,40美元条件下,合理井距140m;根据数值模拟预测,实施水驱与化学驱时,150m井距下驱油效率最高。

图1  不同开发方式下、不同井距驱油效率对比图(左:水驱 右:化学驱)

试验区目前为3注18采的不规则井网,井距175-200m。方案均设计为五点法井网,方案一井距175m、以老井利用为主,方案二井距150m、以新钻井为主。由于方案二避开注水流线和采出程度高的井点,对剩余油挖潜力度更大,因此采收率预测结果更高。

图2  不同井网井距下水驱开发累产油对比图

(2)注采比

试验区目前注采比0.3。方案二(设计150m井距、五点法井网),区块日产液700方(平均单井44方),化学驱期间注采比设计依次为1.0、1.1、1.2、1.3、1.4,总注入0.8PV,转入后续水驱后,注采比降为1.0。

表1  不同注采比方案驱油效率对比表

序号

注采比

注入速度,PV/a

阶段采出程度,%

1

1.0

0.08

17.7

2

1.1

0.09

19.7

3

1.2

0.10

21.0

4

1.3

0.11

19.3

随着注采比增加,驱油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佳注采比为1.2。这是由于随着注采比增大,驱替速度增加,采收率提高,当注采比超过一定值后,聚合物因剪切作用粘度降低,驱替效果变差,采收率降低。

(3)二元驱体系参数优化

在注入量与注入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模拟不同浓度聚合物及表活剂组合的效果。聚合物浓度越高,驱油效果越好,表活剂浓度的改变对结果影响不大。根据效益化开发原则,结合物模实验和已实施三采区块经验,确定二元体系主段塞浓度为聚合物浓度2300mg/L、表活剂浓度0.2%。

表2  聚/表二元驱参数设计表

序号

聚合物浓度

表活剂浓度

序号

聚合物浓度

表活剂浓度

1

0.15%

0.05%

9

0.15%

0.20%

2

0.20%

10

0.20%

3

0.25%

11

0.25%

4

0.30%

12

0.30%

5

0.15%

0.10%

13

0.15%

0.30%

6

0.20%

14

0.20%

7

0.25%

15

0.25%

8

0.30%

16

0.30%

图3  不同浓度下聚/表二元驱驱油效率对比图

(4)注气速度与注入方式优化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模拟计算不同注气速度和注入方式提高采收率的幅度。结果显示:

①随注气速度增加,提高采收率幅度先升高后不变;

②交替注入好于单独注气。

方案优选注气速度15000m³/d,注入方式选择交替注入,可抑制气油比上升,防止气体过早突破,降低波及系数。

表3 注气参数设计表

序号

气体段塞

二元驱段塞

气体

单井日

注入量

注入量

聚合物

浓度

表活剂

浓度

注入量

1

天然气

10000m³

0.02PV

0.25%

0.20%

0.18PV

2

15000m³

3

20000m³

4

天然气

15000m³

0.2PV

图4 不同注气参数驱油效率对比图

(5)复合驱体系方案优选

方案设计为两种复合驱驱油体系,考虑不同CO2/天然气的注入速度、降粘剂浓度、段塞比例等因素,注入方式采用二元驱和CO2/天然气交替注入。

数模结果显示:

1)随着天然气(气态)的注入量增加,驱油效率先增加后降低,注气速度过高会造成气体过早突破,降低波及系数。随着CO2(液态)的注入量增加,驱油效率增加。

2)增加段塞交替频次,驱油效率增加。

3)先期注聚合物段塞调整剖面,可大幅提高采收率。

4)开展化学驱后,150米井距内,油井可见到浓度响应。

表4  复合驱参数设计表

序号

前置段塞

主体段塞

后尾段塞

总注入量

1

CO2/天然气0.02PV+二元体系0.7PV

聚合物

0.08PV

0.8PV

2

CO2/天然气0.03PV+二元体系0.7PV

聚合物

0.07PV

0.8PV

3

CO2/天然气0.04PV+二元体系0.7PV

聚合物

0.06PV

0.8PV

4

聚合物

0.1PV

CO2/天然气0.03PV+二元体系0.6PV

聚合物

0.07PV

0.8PV

5

聚合物

0.1PV

CO2/天然气0.03PV+二元体系0.15PV

(交替注入4次)

聚合物

0.04PV

0.8PV

6

聚合物

0.1PV

CO2/天然气0.03PV+二元体系0.1PV

(交替注入5次)

聚合物

0.06PV

0.8PV

 

图5  复合驱方案驱油效率对比图(左:天然气  右:CO2

图6  复合驱体系下原油粘度变化图

4  结论

(1)重构井网是高效开发的基础,重建流场是提高驱油效率的前提,井网部署时首要避开历史流线,其次尽量避开累注水和累产油高的井点;

(2)针对试验区稠油油藏,二元驱+天然气体系驱油效果最好,段塞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幅度最高。

通过研究可知,不同驱油体系组合应用,可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驱油作用,形成较为稳定连续的驱替界面,提高波及效率,大幅提高稠油油藏最终采收率。

参考文献:

[1] 郭平,苑志旺,廖广志.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现状与启示[J]. 天然气工业,2009,29(8):92-96.

GUO Ping, YUAN Zhiwang, LIAO Guangzhi.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nlightenment of gas injection and oil displacement technology[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09, 29(8): 92-96.

[2] 王舒华 . 超临界 CO2对原油性质影响规律研究[D]. 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WANG Shuhu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upercritical CO2 on crude oil properties[D]. Qingdao: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 2014.

[3] 丁保东,张贵才,葛际江,等 . 普通稠油化学驱的研究进展 [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3):52-58.

DING Baodong, ZHANG Guicai, GE Jijia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ordinary heavy oil chemical flooding[J].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26 (3): 52-58.

[4] 杨森,许关利,刘平,等. 稠油化学降黏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实 验研究[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8,25(5):80-86. YANG Sen, XU Guanli, LIU Pi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of heavy oil chemical viscosity reduction combined flooding[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2018, 25(5): 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