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430000 湖北武汉

【摘要】目的:调查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问卷和进食障碍调查问卷(EDI-1),在临床实习护士实习5—6个月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体质量的临床实习护士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体质量和正常体质量者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实习护士的不良饮食行为调查显示,24小时或更长时间禁食和呕吐或服用缓泻剂者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减少进食量避免体重增加与服用非医生建议的减肥药者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实习护士进食障碍调查结果显示,无效感和人际不信任分量表评分的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追求瘦、暴饮暴食等其他6个分量表评分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倾向较高,自尊水平低、睡眠质量差的护士是情绪性进食发生的高危人群。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情绪性进食高危人群的筛查,并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其情绪性进食倾向,从而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影响因素

心内科患者突发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意外事件的概率较大,且抢救时间紧,难度大,致使心内科护士经常处于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状况中,使其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心理能量消耗过大,在该种状况下,心内科护士为了减少自身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进食冲动,借助进食来宣泄情感、缓解或逃离压力,从而造成其情绪性进食倾向更为严重。本研究对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改善心内科护士的情绪性进食倾向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实习的281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平均(18.31±2.01)岁,均为女性,在其进入临床实习5—6个月时进行调查。

1.2工具

1.2.1一般情况问卷

调查研究对象身高、身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成人BMI的正常范围为17.5—23.5,低于18.5为低体质量,18.5—25.0为正常体质量,高于25.0为高体质量。

1.2.2进食障碍调查问卷

(EDI-1)该问卷由Gamer于1983年编制,包括8个分量表:追求瘦、暴饮暴食、对体型不满意、完美主义、自我内省、成熟恐惧、人际不信任、无效感。采取6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问题越严重。

1.2.3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问卷

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关于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检测标准,结合实际调查临床实习护士不良饮食行为,内容涉及过去一个月是否:(1)减少饮食量避免体重增加;(2)24小时或更长时间禁食;(3)服用非医生建议的减肥药;(4)呕吐或服用缓泻剂。其中后3条属于极端不良饮食行为,会危害身体健康。

1.3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后,采用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临床实习护士体质量和不良饮食行为

研究显示,高体质量的临床实习护士所占比例(5.3%)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体质量(18.9%)和正常体质量(75.8%)者所占比例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实习护士不良饮食行为调查显示,24小时或更长时间禁食(2.8%)和呕吐或服用缓泻剂(1.4%)者所占比例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减少进食量避免体重增加(87.9%)和服用非医生建议的减肥药(7.8%)者所占比例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 1 临床实习护士体质量和不良饮食行为[n(%)]

2.2临床实习护士进食障碍

应用进食障碍调查问卷(EDI-1)对临床实习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无效感和人际不信任分量表评分的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追求瘦、暴饮暴食等其他6个分量表评分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2)。

表 2 临床实习护士进食障碍(x±s,分)

3讨论

3.1临床实习护士的不良饮食行为

不良饮食行为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女学生而言,进入临床实习后其生活规律发生了变化,由学生转变为临床护士,工作强度大,服务对象为各种类型的患者,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能量。本研究显示,低体质量(18.9%)和正常体质量(75.8%)者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临床实习护士这一群体的体质弱于其他群体,提示应关注临床实习护士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临床实习护士不良饮食行为调查显示,减少进食量避免体重增加(87.9%)和服用非医生建议的减肥药(7.8%)者所占比例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长期控制饮食、服用非医生建议的减肥药等行为会导致机体营养失去均衡,对健康造成危害。临床护理工作夜班多、压力大、技术及服务要求高,要求临床实习护士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应关注并引导临床实习护士改变不良饮食行为,树立正确的饮食观。

3.2临床实习护士的饮食障碍

本研究应用进食障碍调查问卷(EDI-1)对临床实习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无效感和人际不信任分量表评分的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追求瘦、暴饮暴食等其他6个分量表评分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对体型不满意和完美主义分量表评分,表明临床实习护士的饮食障碍问题比较严重。女性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后,更加关注自己的体型,但不能以不健康、不科学的思想指导自己的饮食行为,进而导致或加重饮食障碍。对此,应引导临床实习护士克服各种饮食障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饮食观。

3.3自尊水平影响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倾向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尊水平越低的心内科护士,其情绪性进食倾向越严重。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认可与否的一种态度,低自尊水平的护士往往趋向于自我否定,对自我行为、表现以及认知方式易产生消极的评价,并且从周遭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也较低,进而致使其承受更大的压力,更倾向于体验消极的情绪状态,指出饮食的即时效应是基于享乐原则的,进食行为是个体用来调节日常情绪问题的常见策略,而为了调控消极情绪而进食的动机往往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个体即使没有饥饿的感觉,仍然会有强烈的进食渴望,会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过度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适口性好但不健康的食物,以此暂时将注意力从不良情绪中转移出来。反之,有研究指出,而拥有高自尊水平的护士,在工作中常有较高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其在压力情境下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而对情绪的有力控制和接受促进了其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良好适应,使其能积极冷静应对各种压力,并表现出低冲动与较少的情绪延迟,进而可有效抑制其情绪性进食倾向。鉴于此,建议护理管理者应重视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心内科护士的自尊水平,增强其在压力状况下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抑制其情绪性进食倾向。

3.4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现状不容乐观

本研究中,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倾向较普通临床护士更为严重。情绪性进食是个体缓解负性情绪的一种策略,个体因自卑或其他压力因素引起的消极情绪是情绪性进食的先决条件,可以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个体意图通过进食的方式努力将注意力从不良情绪中转移出来,以此来逃离负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饮食本身所带来的满足感。情绪性进食行为与高脂、高糖类食物消费增加密切相关,这表明个体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更倾向于

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类等适口食物,如火锅、烧烤、奶茶、蛋糕等。虽然通过进食过量的高适口性食物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感到放松,让自己感觉更好受一些,但这种效果往往是短暂的,随后还会出现因过度进食而引发的其他消极情绪,如负罪感等,且从长远来看,情绪性进食行为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不仅会加重个体消极情绪体验感受,而且可能导致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及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因此,建议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对心内科护士情绪性进食倾向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适当减轻工作负荷及工作压力,帮助其疏导负性情绪,引导其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以降低心内科护士不良健康结局的发生风险。

分析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女性护士不良饮食行为及饮食障碍现状,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审美观,指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维护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孔庆梅,张大荣。北京某综合大学一年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及进食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88-889.

[2]张大荣,孔庆梅。EDI-1量表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初步测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