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5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田芳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河南漯河  462008

摘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农耕文化。农村的教育水平,事关农业强国的成色,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党中央把教育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农村教育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管理水平薄弱等短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回归原点,思索并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进而探寻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实践路径,从而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所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入城市,使农村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那么振兴就是一句空话。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关乎我国的长远发展,也是农村进步、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可见,中央要着重落实加强农村教育。扶贫先扶智,要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速实现乡村振兴,稳步向共同富裕迈进,就必须从加强农村教育着手。推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发展和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近些年市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农村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优质教学资源,农村教育处于一种城强乡弱情况。因此,如何改变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对于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乡村高质量发展格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现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是实现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高质量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个转变了的矛盾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表现就在农村,相较于城市而言,由于存在农村教育周边环境相对落后,教学设施相对陈旧,家庭教育背景不及城市等问题,导致农村教育资源差于城市。随着教育现代化政策的持续推进,在脱贫攻坚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已经实现了“普及”和“规模”,在乡村振兴阶段追求的主体就是“质量”和“效益”。新时代推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使农村青少年享有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使城乡青少年站在相同效益的跑道上,这是实现农村高质量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

(二)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关键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关键环节。毋庸置疑,人才需要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来培养,也就是说通过农村特色高质量教育培养乡土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由于先前我国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格局,城市医疗教育等基础环境显著优于乡村,由此产生的向心力导致周边乡村人才向市中心积聚,乡村本土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持续推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使大量农村村民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推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为返乡人才后代提供优质教育支持,提高农村地区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致力于乡村发展的人才储备。总之,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培养高水平乡土人才的主渠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点。

(三)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基础前提

农村高质量教育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作用可以从个人、群体和整体三个方面来看。在个人方面,大量乡民通过高质量的农村教育提升个人就业能力和水平,以技术赋能,推动形成人人可就业,人人就好业的乡村社会,促进乡民个人收入富裕;在群体层面上,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吸引企业入驻,企业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良性循环,带动整个乡村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在整体层面上,乡村教育不仅提升了乡民的技术水平,更促进了德智体美全方面的素质发展,有利于构筑文明乡风,共同建设特色美丽乡村。乡村经济的正向发展也带动乡村文化、医疗、生态等基础服务的建设,从而实现多维度的共同富裕。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迈向共同富裕具有战略性的价值和历史性的意义。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市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市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许多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因此带动农村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1、高质量高水平的乡村教师资源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导向下,农村教育管理模式由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转变,管理模式科学化水平提高,这是农村教育者都应当遵循的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的科学管理模式。传统的农村教育管理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教师的素养也普遍不高,因此农村教育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较大。在此情形下,国家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着力提高了乡村教师水平和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科学化管理以及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截止 2020 年,乡村教师队伍本科以上学历占比51.6%,乡村教师的学历普遍有所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内容

单纯重理论灌输的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当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显著趋势,也是农村教育方式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趋势。自2018年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指导方针以来,各农村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在农村各级学校强调了劳动教育,小幼学校主要以参观体验和精神培育为主,如植物培育等劳动体验,初高学生主要以大扫除、志愿活动等生产性劳动为主,全方位提升新时代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乡村教育部门也调整了专业设置更注重产教融合的教育方式,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面向本地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使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当地发展状况。

3、数字化信息化的教育方法

在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是关键环节。在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布会上,刘昌亚介绍,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现在所有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实现了100%。乡村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深入实施,“互联网 + 教育”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中提到全国99.6%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深化,如慕课等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中西部偏远农村地区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实现“双师课堂”,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网络信号薄弱的偏远地区,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电视频道承担小学各年级全部课程,解决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问题,以“电视+教育”方式推进乡村数字教育发展。

(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性设施配备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

基于农村发展脉络来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形成了以城市发展为中心,农村辅助城市发展的单一式结构,后又向城乡割裂的二元格局转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教育设施的配置是一大难题,但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已较为齐全。目前,更重要的问题是,有限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大多数的农村学校虽然配备了完善的基础教学设备,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配备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要求的发展性教育教学设施和环境;以及,由于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教育生源中留守儿童占比较高,根据调研结果,农村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孤独感最高,占比37.3%,在中学阶段焦虑感最高达34.8%,但是他们中86.6%的人都倾向自我排解和向朋友倾诉而不是寻求专业帮助,可见,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不足。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上有很大进步,但长久以来的城乡教育方面财政投入、资源配置、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人口向城市积聚,城市基本服务功能设施与人口聚集是相互促进过程,乡村常住人口相对较少,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运营成本较大,因此发展性的综合配套设施不如城市完善。

2、传统观念影响,乡村特色教育较为欠缺

首先,虽然随着科技发展,各行各业都实现了信息化,但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理念仍旧没有系统化,特别是农村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接收外部重要改革信息,容易滋生“安于现状”的氛围,从而难以在短时间内积极响应农村教育改革。然而,对于靠城区较近的农村来说,农村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形成错位,农村教育改革容易否定传统教育的优势,因此农村教育改革难以一蹴而就,而是呈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其次,农村的陈旧教育观念阻碍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第一,“当前,农村教育出现了不可忽视的‘教育城镇化’和‘复制城市教育’的特征”,忽视了教学同农村文化融合,开展“在地化”课程,致使农村教学和当地日常生活、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分离,从而导致农村学生身份认同感淡漠、乡村教师身份迷失、乡村学校社区失联。第二,部分农村家庭在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就放弃升学,还有一部分家庭则力求通过教育进入城市生活,摆脱农村户口。这两种都违背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农村教育不仅是为城市提供高素质人才,更重要的是为乡村振兴培育可靠的接班人。

我国农业大国的身份并没有改变,乡村社会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乡土性是乡村社会的本质属性,因此发展立足于乡土性传承的农村高质量教育是有必要的。而且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村常住人口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排外的特点尤其阻碍农村居民思想的开放发展,造成了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藩篱。

3、乡村教师专业性程度不足,流动性强

一方面是乡村教师数字化素养不足。国务院强调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教师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随着新兴的数字化教育的蓬勃发展,虽然互联网教育平台已经普及,但是在运用方面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不足,导致现有互联网教育资源在很多关键的教学活动中仅具有辅助作用,总体来讲,数字化教育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其次是乡村教师的职能专业性仍然不高。尤其是农村生源流失,基础教育规模变小,这就容易导致缺乏专业教师,而为了满足农村学校的教学需求,政府设置了较低的招录门槛,这就导致了乡村教师队伍中大量非师范生存在。

另一方面是乡村教师流动性强,“留不住”问题突出。薪酬水平是导致乡村教师流失的首要因素,虽然我国在不断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制度,提供教师补助津贴,努力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和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持平。但是,从工资收入来看,大多数乡村教师的年收入在 2-8万这一区间。而从周课时和工作自评来看,四成以上教师每周在16课时以上且半数以上教师认为工作量比较大。可见我国乡村教师普遍薪酬回报率较低,薪酬不仅满足教师的生存和生活需要还是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乡村教师的薪酬满意度低就会倾向高薪酬的城市。其次,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对教师培训的意识和经费有限,乡村教师的教学培训机会少,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这既影响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影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

4、学校生源人数少,出现“空心化”危机

教育是当代文明的基石。国民素质的提高及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均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农村教育更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实施,因此农村教育是国民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得到很大的改善,“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给很多农村家境贫寒的孩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也使我国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农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选择让孩子到城镇接受义务教育,导致农村学校生源流失愈发明显,使得农村学校出现了大量教学资源被闲置的状况。再加上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农村人口数量一直在减少,人口规模的下降直接影响入学人数。 农村小学及乡(镇)中学生源不足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量新配备的教室及教学设施被闲置,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还有部分学校因生源不足而被迫停止办学,或出现学校合并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学校合并后生源需求依旧得不到保障的现象。由于生源的严重流失,进一步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学校办学水平逐渐下降,学生家长逐渐对学校教育丧失信心,致使群众满意度下降,学生流失更加严重,使得农村教育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市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是全国的大计、全党的大计。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的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从而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顺应潮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基础。

(一)加大保障支持力度,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

第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学资源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学校的食堂、宿舍、教学仪器等硬件设施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乡村政府要建设公共图书馆和文体活动中心,为学生打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乡村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并配备专业心理教师,从而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所以,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优化基础生活、教学设施。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学校虽然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智能教室等,却很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使用,只成为应付检查的道具。所以学校要制定相应政策,督促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上来,全面发展性课程开展落到实地去,也要强化管理,学校管理人员要督促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情况,也可建立多主体反馈系统,实现家校社联动反馈教学实况,将现代化教学落到实处。

第二,规范实践场所建设,满足多样化实践需求。教育实践场所是开展教育的主阵地,其建设应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实践需求。一方面乡村学校除了设立草场、土地、山林等作为农学实践基地外,还可以积极与村里的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协商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如与花卉园艺公司合作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进花卉采后生产处理车间,让花卉种植的专业人员为学生介绍花卉的科属、品种和采后处理技术等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乡村学校还应完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布局、功能、安全保障等条件,提高校内实践基地的使用效益。

第三,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保障教育有效实施。经费投入是乡村学校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建设经费投入协同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教育经费投入的参与者包括政府和广义社会的所有其他提供教育服务和产品的组织及个人。相关政府部门应支持和鼓励民营、国有企业参与乡村学校建设,增加乡村学校投建的资金渠道,同时还可以通过教育基金会、校友会等平台,争取更多校友和社会贤达的资金投入,从而拓宽资金筹措的社会渠道。另一方面,平衡和扩大乡村教育经费投入。相关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乡村学校的教育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乡村学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确保乡村学校的教育器材能够得到有效补充。

(二)转化教育理念,合理规划发展乡村教育

立足农村发展实际,转化教育理念是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的首要环节。随着世界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新观念和新事物不断涌现,这一变化对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思想是行动的钥匙,乡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以立德树人的目标为指引,在坚持优化乡村环境的基础上转变发展思路。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方案,不盲目学习发达地区教育经验,正确认识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和意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农村教育的不足,补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教育短板。

二是开展在地化教学。乡村教育从乡村出发,强调教学要依据一方水土,乡村教育的发展要贴近乡村儿童日常生活,符合乡村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乡村学校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定位,将乡村文化同课本教材、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不仅可以通过讲课和当地文化融会贯通,也可以通过邀请非遗继承人在课堂上讲述当地传统技艺、组织学生游览感受当地文化建筑,安排学生体验当地农业及其他产业生产过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其次,对于农村人才成长后背离农村发展的情况,要深入建设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教育态度,培养农村文化自信,倡导农村人才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三是推进现代化教学方式。结合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优化农村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新颖形式教学,重视情景教学、差异化和个性化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深入探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加强农村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

一是落实乡村教师政策,为队伍建设提供保障。首先要满足乡村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确保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各县(区)、乡等相关部门都要根据《意见》的相关要求,落实本地乡村的教师扶持政策,增强对教师队伍的外部扶持。同时要明确教师的专业需求,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专职教师,也要设立优惠政策留住专职教师,丰富乡村教师人才资源。

二是提升乡村教师数字化素养。要培养、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多渠道加强乡村教师新兴数字化理念和技术的运用与掌握;各级农村学校可以构建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机制,从数字化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方面制定评价量表,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激励教师提升自我能力,也有利于学校把握教师数字化素养不足之处从而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三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不仅能够充分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学校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而升学率的提高能够增加家长对农村学校的信任度,使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状况有所好转。

四是宣传乡村教师。政府要积极扩宽补充乡村教师的渠道,以多路径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打破地域限制,面向全社会,积极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乡村教师的队伍,大力推动“组团式”教育帮扶顺利发展,呼吁发达地区的教师志愿者和研究生支教团到贫困地区进行志愿教学,扩大志愿教师的覆盖面和支教市场,确保教学的稳定性。其次,加强媒体宣传,向社会展示积极的、正面的乡村教师形象,增强青年人对乡村教师职业的了解度,从而培养青年人对成为乡村教师一员的意愿和责任感,优化乡村教师结构。

(四)坚持多元评价,健全乡村教育评价体系

一是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乡村学校实施教育离不开家校社等社会力量的参与,若教育评价权过度集中则会导致各方评价权力失衡,进而影响评价结果。为充分发挥教育育人价值,家校社等主体应积极参与到评价中,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平衡教育评价权,提升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二是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由于受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乡村学生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相应的教育评价的方式也应有所变化。乡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对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及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又要在学期或学段结束时,依据一定目标及内容,对其进行综合评定分析。

三是注重评价内容的完整性,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乡村学校教育评价内容除了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技术的运用等外在成果进行评价考查外,还应积极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评价过程中,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精神等内隐的表现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测,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民生问题,影响国家长远发展。农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地提高我国农村的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我国农村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也有利于人才的进一步培养,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0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4]戚万学,刘伟.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

[5]张忆雪.新时代农村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2020(12).

[6]安姝.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和现实路径[J].农业经济,2022(08).

[7]宋翠平,李宗霖.乡村教育振兴的困境与突破[J].当代教育论坛,2022(4).

[8]李鹏.促进共同富裕:乡村教育的责任、挑战与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22(05).

[9]皮海峰,吴兴柏.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基于巴东县X乡的实地调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01).

作者简介:田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