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联合认知疗法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2
/ 2

中医护理联合认知疗法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武汉市第九医院                            湖北 武汉430080

【摘要】目的:本文探析中医护理联合认知疗法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0例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对比认知疗法和联合中医护理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为93.33%,显著优于参照组的76.67%,P<0.05,组间存在对比性。结论: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中医护理+认知疗法,其效果显著,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气虚血瘀型卒中;认知功能障碍;中医护理;认知疗法;临床疗效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1是指在卒中后出现的记忆障碍、失语症、识别丧失、使用丧失以及阅读丧失和视觉功能障碍,可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现代医学表示3,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开展钙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物等治疗,能控制病情发展,减轻临床症状,但副作用多,可影响预后。中医学认为,此类疾病是中风气血瘀滞证型范畴,要以通畅脑络、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式,因此本文通过对60例气虚血瘀型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对比,发现中医护理联合认知疗法的干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望对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23年1月-2024年1月期间,研究对象为我院在此期间收治的60例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通过治疗方式差异将入组样本平均分成参照组(认知疗法)和研究组(中医护理+认知疗法),西医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诊断标准,中医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所有患者经CT或MRI确诊,均为首次发病,临床资料完整,均知情并自愿配合研究,且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患者在3周内进行其他治疗方法,非脑卒中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合并肿瘤或血液系统指标异常者,既往有颅内疾病、颅脑外伤及脑炎等疾病史,存在免疫功能障碍、严重感染者,有精神疾病史、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因各种不可控原因不能全程参与者,指标间P>0.05,具备可比性。

表1 患者一般资料对比(x±s

组别

例数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d)

参照组

30

62.58±5.41

13.62±1.43

研究组

30

62.63±5.27

13.83±1.15

1.2 方法

1.2.1参照组:实施认知疗法,以患者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鼓励患者参与书写训练,用数字游戏或作业等,训练患者计算能力,不断增强患者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向患者进行图片、视频的展示,而后使得患者进行图片中的人或事物的特征的描述,不断提升患者的记忆力,用日期、地点等训练,训练患者定向能力,并指导患者对物品进行分类、数字排列、假设问题如何处理,来锻炼其综合分析能力。

1.2.2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具体如下

(1)穴位贴敷:穴位选取足三里、悬钟、大椎,用黄芪、川芎、当归、桃仁、地龙、赤芍、红花等中药捣制成粉末并用姜汁煎熬搅拌成膏状后贴敷,4-6h/穴,2次/周。

(2)艾灸:患侧肾俞、脾俞、肝俞穴位皮肤,将点燃的艾条缓慢靠近上述穴位,置于灸部上(3cm),施灸,每次8-10min,每日2次4

(3)穴位按摩:取天突、承浆、完鼓等穴位,用“揉、摩、按”手法按摩,力度依据患者承受力调整,5-10s/穴位,来回20圈,2次/d,连续8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MMSE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21.0 软件进行研究结果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100%)]表示,行x²检验。若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1. 结果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100%)]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参照组

30

11(36.67%)

12(40.00%)

7(23.33%)

23(76.67%)

研究组

30

19(63.33%)

9(30.00%)

2(6.67%)

28(93.33%)

P

/

/

/

/

<0.05

3.讨论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力、记忆力、情感、思维、智力障碍等情况,其社会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5,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风”“中经络”等范畴,其气虚血瘀证主要表现为乏力、血瘀等表现,导致脑失所养、气滞血瘀结于脑络,发为痴呆。认知疗法是一种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以记忆力训练出发,配合定向训练和思维推理训练,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思想活动等内容,对患者的不合理的行为和认知进行纠正。

中医是我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对临床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穴位贴敷为中医外治法,此次研究借鉴“从督论治”的治疗思想,选择相关穴位实施贴敷,使药物渗透皮肤由表入里,达到驱邪扶正的目的,艾灸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起到很好的温通经脉,疏通经络的作用,而推拿使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将以上中医护理结合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起到提高神经细胞修复及再生的作用。

综上,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中医护理+认知疗法,其效果显著,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晶晶,何望生.中医护理联合认知疗法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23,36(01):131-135.

[2]刘婷婷.丁苯肽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9,47(4):377-378,380.

[3]李海宁,陈英道,黄敏,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及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23,38(03):140-143.

[4]刘妍虹,杨雷,李振东.不同时间点针灸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J].现代医学.2023,51(05):611-618.

[5]周洪雨,孟兆祥,金星,刘佳雨,牛萌,严萍,王鑫.丰富康复训练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中miR-146a-5p的作用及机制探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04):31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