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手卫生培训对医护人员手部菌群的影响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1
/ 2

消毒供应室手卫生培训对医护人员手部菌群的影响评估

晁娇

江阴市中医骨伤医院 21442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医院中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分析消毒供应室手卫生培训对医护人员手部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研究人员在进行调查时,针对我院消毒供应室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的实际情况,明确手卫生工作的重点、薄弱环节及人群,分析找出影响依从性及正确性的具体原因。结果在开展手卫生前后管理后,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各数据对比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总体来看,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相对来说较高,而在针对其进行管理时,应当针对其中的各种风险事件进行管理,并建立以手卫生活动为基础的管理体系,针对其中的不良事件和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使医院的管理质量得到提升,降低不良反应和不良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医院;手卫生管理;感染控制;作用分析

手卫生作为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基石,在医疗保健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19世纪匈牙利医生伊格纳兹·塞缪尔威斯(Ignaz Semmelweis)发现洗手可以显著降低产科病房的感染率以来,手卫生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1]。然而,尽管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识,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仍是现代医院感染控制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全球范围内,医院感染对医疗系统构成了重大负担[2]。据估计,每年有数百万患者因医院感染而产生额外的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甚至死亡。医院感染的范围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和血流感染等,这些感染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成本,也对医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3]。在这种背景下,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成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率、提升医院管理质量的关键[4]。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了“清洁护理就是安全护理”全球手卫生改善计划,强调了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核心地位,并提供了一系列指导方案来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研究人员在进行调查时,针对我院消毒供应室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的实际情况。本次研究共计医务人员124,其中医生56例,护士68例。

1.2方法

针对本院病区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手卫生培训措施。

    1.2.1 定制化手卫生培训计划

为了提升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其对手部菌群管理的认识,首先需开展针对性的定制化手卫生培训计划。此计划应基于前期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手卫生行为的调研,包括手卫生的频率、方法、使用的消毒产品以及个人手部健康状况的评估。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识别出培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如正确的手卫生技巧、何时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手卫生、如何选择合适的消毒产品等。定制化培训计划的制定还应考虑到医护人员的学习偏好和培训资源的可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现场示范、视频教程、互动研讨等,以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效果。

1.2.2 持续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为了确保手卫生培训成果的持续性和手卫生行为的改进,建立一个持续的监督和反馈机制至关重要。这包括定期的手卫生依从性检查、手部菌群的监测以及根据监测结果提供个性化反馈。监督过程可以采用直接观察、自我报告等方法,而手部菌群监测则需要通过采集手部样本并进行微生物学分析来完成。反馈机制应该是及时的和建设性的,针对每位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表现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例如,如果发现某位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技巧存在缺陷,可以提供额外的技能培训;如果监测到手部菌群失衡,可以提供关于恢复皮肤健康的咨询和建议。

1.2.3 引入科技支持的手卫生促进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种手卫生促进工具已被开发出来,如手卫生遵从性监测系统、智能洗手设备等。这些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同时对手部菌群的管理提供科技支持。例如,一些智能洗手设备能够自动记录洗手次数和洗手时长,甚至提醒医护人员在必要时进行手卫生。此外,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从这些智能设备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中识别手卫生实践的模式和趋势,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采用 t检验、χ2检验等统计方法,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

2结果

干预前,医护人员在五个手卫生时机中,护士手卫生明显高于医生。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执行率52.9%最低。接触患者前正确率最低58.3%.干预后,五个手卫生时机手卫生执行率及正确率均有提高,其中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依从率干预前后,P<0.01,有显著性差异;清洁无菌操作前和体液暴露风险后,干预前后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干预前,干预后菌落数量有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

表1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调查统计(未干预前)

人员类别

应执行手卫生时机数

执行手卫生时机数

正确次数

依从性(%)

正确率(%)

菌落数量

医生

84

53

38

63

71

26

护士

109

78

63

71.5

80.7

25

合计

193

131

101

67.8

77

51

表2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调查统计(干预后)

应执行手卫生时机数

执行手卫生时机数

正确次数

依从性(%)

正确率(%)

菌落数量

医生

88

65

51

73.8

78.4

11

护士

103

86

72

83.4

83.7

8

合计

191

151

123

79

81.4

19

表3 干预前后门急诊医护人员不同指征的手卫生执行情况

手卫生时机

干预前

依从率%

干预后

依从率(%)

2

P值

接触患者前

36.2%

85.7%

54.54

<0.01

清洁无菌操作前

63.4%

87.5%

5.42

<0.05

体液暴露风险后

81.6%

97.7%

7.99

<0.05

接触患者后

58%

85.2%

12.57

<0.01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43.2%

79.2%

16.41

<0.01

3讨论

消毒供应室在医院感染控制和防范体系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它不仅负责医疗器械的消毒和供应,而且在维持医院环境卫生和预防院内感染传播中起到桥梁作用。因此,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行为直接影响到医疗安全和患者健康。尽管医院内部多次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但现实中依从性和正确性的实际情况仍有待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手卫生培训和管理干预措施后,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培训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而且进一步强调了持续教育和监督在提升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中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改进同样体现在手部菌群数量的显著降低上,从而直接降低了医院感染的风险。

总而言之,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相对来说较高,而在针对其进行管理时,应当针对其中的各种风险事件进行管理,并建立以手卫生活动为基础的管理体系,针对其中的不良事件和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使医院的管理质量得到提升,降低不良反应和不良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袁彩欣, 崔立敏, 骆素辉, 石毅, 朱希燕. JCI理念为框架的模式在消毒供应室医用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河北医药, 2024, 46 (01): 143-146.

[2]李艳娟.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 2023, 39 (33): 161-163.

[3]杨欢, 张娜. 器械图册管理在消毒供应室器械交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 8 (16): 183-186.

[4]汪德平. 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 (02):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