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输血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0
/ 2

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输血中的应用

王 甜

三六三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输血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新生儿10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试管法,观察组采用微柱凝胶法。分析比较两组患儿诊断效能、治疗有效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诊断效能、治疗有效性好转,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传统试管法而言,新生儿输血中实施微柱凝胶技术技术更加灵敏,且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实验结果准确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微柱凝胶法;新生儿;输血;应用

    新生儿输血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影响。血液成分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新陈代谢障碍,从而引起一系列问题,如贫血或感染。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或者发生其他不良反应[1]。此外,输血也可能会增加患上某些疾病的风险,例如脑膜炎和肺炎等。因此,在进行新生儿输血时需要谨慎考虑各种风险与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10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详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一般情况(x±s/ n,%)

组别

例数

(例)

性别

(男/女)

年龄

(d)

对照组

50

28/22

4.3±1.2

观察组

50

26/24

4.2±1.5

t/χ2

-

0.161

0.053

P

-

0.688

0.958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试管法;观察组采用微柱凝胶法,其具体内容如下:选取0.8%、50ul三洗红细胞并加入到凝胶卡中,予以离心,记录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检出情况;然后将50ul红细胞放散液或血清加入到凝胶卡中,再加入不同试剂红细胞悬液,A型、B型、O型各自为0.8%、50ul,温度控制在37℃,持续孵育15min之后再进行离心操作,并记录抗体放散试验与游离抗体试验阳性检出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儿诊断效能、治疗有效性。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代入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诊断效能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诊断效能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3两组患儿诊断效能比较(n,%)

组别

例数

(例)

特异度(%)

灵敏度(%)

准确度(%)

对照组

50(100.00%)

78.79

92.42

75.76

观察组

50(100.00%)

89.39

77.27

96.97

χ2

-

1.895

3.093

2.837

P

-

0.169

0.079

0.092

2.2两组患儿治疗有效性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性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3。

表3两组患儿治疗有效性比较(n,%)

组别

例数

(例)

十分有效

(%)

基本有效

(%)

一般有效

(%)

基本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50(100.00%)

25(50.00%)

5(10.00%)

5(10.00%)

15(30.00%)

35(70.00%)

观察组

50(100.00%)

36(72.00%)

7(14.00%)

3(6.00%)

4(8.00%)

46(92.00%)

χ2

-

5.086

0.379

0.544

7.862

7.862

P

-

0.024

0.538

0.461

0.005

0.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生儿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然而,由于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尚未完全成熟,新生儿对血液输液的风险较高。因此,对于新生儿来说,选择合适的输液方式至关重要。目前,微柱凝胶法是一项新型的输液方法,它具有以下优点:小剂量输入,减少了药物过量带来的副作用;-快速吸收,能够迅速达到疗效;-无毒副作用,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适应性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患儿[2]

新生儿溶血病是母亲与新生儿血型不合而引起的疾病,其中ABO血型不合类型最为常见。经调查发现临床上有15%的几率会发生ABO血型不合,只有4%的新生儿会发生溶血病,通常发生在母亲O型血,新生儿A型或B型血的情况中,头胎的发生率会更高。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此疾病的主要方式,微柱凝胶技术是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技术,对于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检出率较高,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检验中,也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新生儿溶血病是指同种免疫性溶血,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而引起的疾病,母体的血型抗体在胎盘的作用下传递给胎儿,进而对胎儿的红细胞产生影响,引起溶血病[3]。新生儿溶血病的严重程度与溶血程度相关,可导致患儿出现黄疸、贫血等症状,还会引起肝脏和脾脏肿大,病情严重者会引起心力衰竭、脑瘫等严重后遗症,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大多数都是ABO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是治疗此疾病的方法之一。该疾病的诊断和输血前检验需要涉及到实验室检验。微柱凝胶技术不仅可以诊断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还能分别血型。微柱凝胶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将稀释液制作成凝胶,灌注微管柱,通过分子筛拦截红细胞。该技术不需要使用显微镜,在肉眼下即可观察检验结果,经过离心处理后,凝胶底部视做阴性,凝胶中上层视做阳性。微柱凝胶技术可以重复操作,检验的准确性很高,且比较稳定。

近年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生儿需要进行血液检查。然而,由于新药的研发以及临床试验的限制,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物不良反应、过敏等问题。因此,对于新生儿输血安全的问题也备受关注。为了确保新生儿输血的安全性,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输血方法进行全面的评估[4]。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微柱凝胶法。该方法通过将红细胞分离出来并加入到微粒中,从而达到减少溶栓剂的作用。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例如可以避免出现溶栓剂引起的副作用,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个过程。但是,也有一些缺点需要注意,比如可能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虽然微柱凝胶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方法,但其仍然存在着一些潜在风险。因此,应该加强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为新生儿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5]

综上所述,微柱凝胶法是一种安全、高效且易于操作的方法,适合用于新生儿输血。

参考文献

[1]胡三强,杨帆,张鑫等.微柱凝胶技术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及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6):116-120.

[2]叶莉莉,孙慧谨,汪晓曼等.微柱凝胶技术检测孕妇免疫球蛋白G效价与ABO血型不合致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性科学,2021,30(09):116-119.

[3]李红霞,汤景霖.微柱凝胶技术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及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07):1214-1216.

[4]李冰雪,刘思岐.微柱凝胶技术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及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1):5913-5915.

[5]钱姣,高秦盈,程淑凤等.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4):130-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