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颈椎病的治疗研究

/ 2

中医药对颈椎病的治疗研究

杨刘育夕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中药学

颈椎病是一种以椎间盘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患者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生等,导致颈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受到压迫,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学将颈椎病归属于“痹证”范畴,并累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给颈椎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

一、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西医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4型,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多见,占所有分型的60%~70%,中医则根据临床表现,均归属于“痹证”“项强”“痉证”等范畴,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诊疗思想。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椎部筋骨、关节、肌肉等发生疼痛、重着、麻木或僵硬、变形等,病情较轻者病位主要在颈部关节肌肉,重者则可内达脏腑。病因可分为内因、外因两大部分,内因责之于劳逸不当、年老或久病体虚等。长期劳逸不当,则精气亏损,卫外不固,外邪易趁虚而入,肾主骨、生髓,髓生血,血养筋,久病或年老者,脏腑亏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不荣则痛。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留滞于颈部筋脉、关节、肌肉,则经脉痹阻,这是颈椎病的基本病机。邪气入侵机体在患者体质及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又可发生寒热转化,阳胜者,即便感受风寒湿邪,亦易从阳热化,阳气虚者,寒自内生,外邪多从阴化寒。中医理论重视筋与骨的关系,筋束骨,骨张筋,共同维持着颈部动态平衡,颈部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保持头部血供与营养,筋骨得以濡养,则颈部灵活自如,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可导致筋骨失衡,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一大因素。中医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风、寒、湿等外邪乘虚侵入机体,影响颈部气血运行,造成局部筋脉失养,外邪闭阻筋脉,是本虚标实之证,颈椎生理曲度可导致颈部筋骨失衡,加重了上述病理变化过程,是促进颈椎病发生、发展的一大诱因,也为今后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中医药治疗颈椎病

1中药汤剂治疗颈椎病

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药物纠正机体偏颇,使阴平阳秘,疾病自除。颈椎病疼痛症状会刺激机体发生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因子又可诱导神经根髓鞘损伤,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相关研究报道,经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后,颈型颈椎病患者在肢体麻木、眩晕、头

痛等伴随症状及整体疗效方面获益更多,其机制可能与独活寄生汤可降低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水平有关。在塞来昔布、甲钴胺治疗的基础上,研究显示,加用加味葛根汤治疗,患者颈椎功能障碍、中医证候显著缓解,颈椎疼痛明显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抑制,远期疗效更加稳定,减轻了对传统止痛药物的依赖。与单纯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片相比,加用解痉散瘀汤治疗,可明显升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脑血流量,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临床疗效得到提高。中医汤剂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式之一,临床一般多与非甾体类镇痛药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颈椎病症状及伴随症状,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有关,但具体机制尚未能明确。

2针灸治疗颈椎病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具或艾灸作用于特定穴位,是中医学特有的治疗方式,是“内病外治”思想的具体体现,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特殊操作法治疗疾病。随着中医学的不断传承发展,当前针灸已经成为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肝脏及胃肠道的压力,适用范围更广。运动疗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式之一,但起效较慢。现代影像学证实,针刺天柱、颈百劳、肩中俞等穴位可有效缓解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针刺通过降低颈椎病患者丘脑-前扣带回疼痛的上传通路,加强腹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下行抑制通路,产生镇痛作用。循经针刺可降低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有效改善颈椎病引起脑供血不足症状,患者获益更多。随症取特定穴针刺相较于单纯牵引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选择颈部穴位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也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稳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小针刀是现在临床在传统针刺基础上改良而来,与传统针刺和温针灸比较,针刀治疗在改善颈椎功能、提高颈椎活动度,减轻疼痛、调节炎症介质水平等方面则更具优势。艾灸通过局部刺激、经络调节、免疫调节、温热效应等综合作用,可以调节人体机能,促进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推拿治疗颈椎病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模型在活动范围方面要比正常值减少24%~33%,并出现活动范围再分配现象,导致颈椎力学结构的紊乱,受力方向受到干扰,出现应力异常集中,致使颈椎活动节段受限,椎体变形增生、椎间盘退变突出,钩椎关节、小关节骨质增生,进而引起颈椎失稳、继发性椎管狭窄等病理改变,以致压迫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造成颈椎器质性和功能性损伤。推拿根据“骨病治筋”“筋为骨用”原理,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发挥“理筋”的关键作用,以“理筋”为先,亦重视脊柱微调手法和关节力线微调手法等“微调骨”技术,改善椎小关节紊乱,缓解软组织痉挛,减少炎症刺激和机械性压迫,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和颈椎病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将推拿治疗与曲度牵引治疗相结合,与单纯曲度牵引治疗比较,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可更好地纠正生理曲度异常,改善颈肩背疼痛、肌肉僵硬、头痛头晕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与坐位枕颌布带间歇牵引法比,“三步五法”推拿治疗可以改善颈型颈椎病,可以起到舒筋活血、强脊通督、解痉止痛、整复错位的作用,通过调控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系统而延缓椎间盘退变,降低血液内P物质含量,提高痛阈,减轻颈部疼痛,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降低复发率。颈部肌群作为维持颈部外源性稳定的因素之一,对颈椎病的发病影响较大,各类推拿疗法均能在较大程度上减轻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体征,减轻局部肌肉水肿、痉挛、炎症等,进而恢复颈椎关节力学稳定,为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手法操作、评价指标等受诸多因素影响,对不同推拿手法操作要点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客观、统一的标准,后续还需要深入研究。

三、结语

颈椎病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药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其认为该疾病的发展病机是内伤积损,外加风、寒、湿等外邪乘虚侵入机体,当前中医药治疗颈椎病以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方式为主,常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载治疗或多手段联合应用,相比于单一治疗手段,其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升,患者疼痛、颈部功能障碍等颈椎病症状及伴随症状得到缓解,但临床评价指标仍有主观量表为主,客观实验室指标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炎症反应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两方面,这与当前对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一定相关性。治疗手法上,中药汤剂多以经典方剂为主,结合临床实际辨证加减。针灸、推拿则更多以临床医师经验为主,针灸选穴具有一般规律性,以局部穴位、循经取穴为主,推拿治疗以颈部生理曲度改变为指导,通过推拿改善颈部生理曲度、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等。多手法联合应用时效果较单一手法更好,起效快,疗效稳定,但作用机制难以明确阐述,可能是影响中医药治疗推广的客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