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玉米病害防治工作 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安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抓好玉米病害防治工作 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安全

罗茗钟1许海燕2,张八福2陈林3

(1.云南省普洱市植保植检站,云南 普洱665000 ;2.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普洱665000 ;3. 西盟佤族自治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普洱665000 )

摘要玉米是普洱市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全年播种面积270万亩以上,病害防治是玉米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专业调查统计,较为全面反应了普洱市玉米病害发生防治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玉米 大斑病 小斑病  锈病  褐斑病、纹枯病、病毒病 实际损失  挽回损失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86.5km,是云南省唯一的“一市连三国”的地州,也是云南省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前沿,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最低海拔317米,最高海拔3371米,年平均气温18——20℃,最高月均温度20—24℃,最低月均温11—13℃,年平均降雨量1086.7—2739mm,年相对湿度73—87%,雨热同季,干湿季节分明,光照充足,四季温暖如春,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30%,常年玉米播种面积 285—310万亩,玉米病害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全市植保植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普洱市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病虫害防治条例》,通过抓好玉米病害防治,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奠定了坚实基础。

1.病害发生防治情况

2021—2023年,全市玉米病害合计发生面积325.15万每,累计防治面积355.58万每次,年均挽回损失1.74万吨,实际损失0.243万吨,占全市粮食平均年产量123.08万吨的0.2%,危害损失率远低于5%国家标准。

1.1 发生防治情况

根据2021—2023年调查统计,普洱境内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锈病、玉米灰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病毒病等。其中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锈病三种病害普遍发生危害,年均发生面积111.72万亩,占玉米病害总发生面积的53.34%,防治面积118.53万亩次,占总防治面积的59.83%,年均危害损失0.254万吨,占玉米产量总损失的52.16%。玉米灰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病毒病等病害区域性发生危害,年均发生面积97.73万亩,占玉米病害发生总面积的46.66%,防治面积79.58万亩次,占总防治面积的40.17%,危害损失0.233万吨,占玉米产量总损失的47.84%。

1.2 发生特点

一是病害发生的地域性突出。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玉米锈病虽全年均可发病,但地域分布较为突出,发生较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盟、江城、澜沧、宁洱、镇沅、景谷县的海拔1300米以下的常年种植区,平均病叶率8.62%,最高病叶率16.14%,平均发病程度1—2级,最高发病程度4—5级。高海拔山区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5.81%,最高病叶率9.32%,平均发病程度1级,最高发病程度3级。

二是病害发生的季节性突出。秋冬种植区域较夏玉米播种区重,秋冬玉米平均病叶率5.46%,最高病叶率10.23%,平均发病程度2级,最高发病程度4级。夏播玉米品种的发病主要发布在种植密度较高的坝区和半山区,平均病叶率6.46%,最高病叶率9.40%,平均发病程度1级,最高发病程度3级。高海拔山区的夏玉米种植区域则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2.41%,最高病叶率5.06%,平均发病程度1级,最高发病程度2级。

三是品种的抗病性不一感病程度不同。根据玉米品种推广备案统计,普洱市境内种植的玉米品种有300余个,按照玉米株型分类,普洱市境内种植的玉米品种为平展型、紧凑型和半紧凑型三类。2021—2023年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平展型品种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由于叶片披散,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发病较重,平均病叶率8.07%,最高病叶率14.64%,平均发病程度2级,最高发病程度4级。紧凑型和半紧凑型品种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叶片生长较为直立,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较好,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3.59%,最高病叶率9.04%,平均发病程度1级,最高发病程度3级。

四是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不同发病程度也不同。土壤肥力较高、种植管理水平较好的农户,其种植的玉米生长较好,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4.36%,最高病叶率7.44%,平均发病程度1级,最高发病程度3级。反之土壤肥力底、种植管理水平较差的农户,其种植的玉米长势较差,发病较高,平均病叶率7.52%,最高病叶率12.24%,平均发病程度3级,最高发病程度5级。

普洱市2021—2023年份玉米病害发生防治统计表

统计单位:万亩  万亩次 万吨

普遍发生的病害

发生的病害防治情况

发生的病害防治成效

年份 发生面积      平均发生程度  最高发生程度 防治面积

2021    80.26           1.67         3.0         88.10

2022    118.55          1.83         2.0        123.94

2023    126.34          1.94         3.0        143.54

平均    111.72          1.81         2.7         118.53

年份  挽回损失  实际损失

2021   1.257     0.167

2022   2.268     0.299

2023   1.696     0.296

平均   1.740     0.254

区域性发生的病害

区域性发生的病害防治情况

区域性发生的病害防治成效

年份   发生面积   平均发生程度  最高发生程度   防治面积

2021    112.93        1.8           3.0         83.76

2022    97.08         1.4            2.0          82.27

2023    83.14         1.5           2.0         72.72

平均    97.73         1.6            2.3          79.58

年份  挽回损失  实际损失

2021   0.976      0.232

2022   0.872      0.209

2023   1.457      0.257

平均   1.102      0.233

2.主推技术措施

2.1 加强病害监测预警。各县(区)根据玉米品种布局和往年发生危害情况结合当年气象因素,加强各生育期玉米病虫害监测调查和分析研判,制定病虫害防控预案,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年均发布病虫害预报108期次,发送病虫信息及防控建议120期次,为农户开展防治提供依据。

2.2 积极开展技术培训。通过专题培训、以会代训、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将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锈病、玉米灰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病毒病的危害、田间识别方法、防治技术等相关知识及时传授给农户,防止农户盲目用药,不断提高防治效果。

2.3 选择对口药剂及时开展防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技人员携带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进村入户开展防治指导,综合病害发生趋势的监测,全面掌握病害情况,及时发布相关预报,为防控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做好对口药械的供应工作,为防治作好后盾。

2.4 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尤其是粮食安全保障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事企合作、技物配套服务、技术集成、示范观摩、技术交流等形式建立示范样板,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植保无人机防治等技术,在不断提高防治效率的同时,着力解决全市玉米种植区域山高水低、人工防治费时费力、防治效果难以达标等问题。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一是农户受传统思想影响,对玉米病害防治意识不足,大部分农户存在防虫胜于防病的思想,缺乏预防为主的意识,对玉米病害防治工作重视不够。二是因地制宜选择种植抗病品种的意识不强,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跟风的倾向。三是对新药剂接受能力不足,技术人员推荐的新药剂总是希望别人先使用,看到效果后才愿意购买使用,导致新技术推广应用滞后,有时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四是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不足,受地理条件、人为因素影响,全市植保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少,大中型防治设备、植保无人机等高效率防治装备使用不足,影响全市防治水平的提高。

3.2发展建议。一是进一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压实责任,为抓好玉米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保障。二是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促进全市玉米病害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三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把各种新的防治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不断提高农户对防治技术的认知度和到位率。四是制定并出台奖励性措施,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融入玉米病害防治工作,不断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植保无人机等高效防治技术覆盖率。

作者简介:罗茗钟,1979年出生,2001年参加工作,普洱市植保植检站病虫测报室负责人,农艺师,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十余年,先后获得地厅及科技进步奖1项,起草地方标准规范两项,拥有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与省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会商26次,撰写科技文章1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