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分析

汤天燕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四川成都    610065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作用。方法选择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要病理检验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人。观察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组采用HE染色法,比较两组染色方法优良率和确诊率。结果观察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组织切片的优良率为92%,诊断率为97%;对照组采用HE染色法后的优良率为85.00%,诊断率为90%。结论采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能够获得更优的切片质量和更高的诊断率,有助于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及临床诊断,且在断病理检验中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病理技术;质量控制

病理学检查在病理诊断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医师的诊断至关重要。切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病理学家的诊断能力,因此,确保切片的质量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1]。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切片的质量[2]。在本研究中,我们对100例病人采用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获得了良好的切片质量和较高的诊断率,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需要病理检验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经过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的患者中,年龄范围为35至80岁,平均年龄为(55.23±4.87)岁。对照组的患者中,年龄范围为35至80岁,平均年龄为(52.36±4.23)岁。对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制片:①固定:标本取材后的组织经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②脱水:接着采用了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75%乙醇、85%乙醇、95%乙醇、100%乙醇Ⅰ、100%乙醇Ⅱ)各进行一小时的浸泡。③透明:分别在二甲苯Ⅰ和二甲苯Ⅱ中浸泡处理一小时。④浸蜡:将组织放入三个蜡缸中,分别进行1小时的浸泡处理,并保持蜡缸的温度在58℃。⑤包埋:采用合适模具将组织制作为蜡块。⑥切片:用切片机将蜡块切成3-5μm切片。⑦烤片:将切片置于65℃烤箱中烘烤30分钟以上。

对照组:使用常规HE染色。切片常规脱蜡至水,进行苏木素染色,盐酸酒精分化,氨水反蓝,伊红染色,经脱水透明后,中性树胶封固。

观察组: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进行常规脱蜡至水,使用EDTA修复液对样本进行修复后,PBS进行冲洗,然后加入一抗孵育后再次进行PBS冲洗,冲洗后加入二抗孵育再PBS冲洗,加入DAB显色。最后,使用苏木素染液进行复染,经100%酒精脱水后,中性树胶封固。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切片的质量优良率,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率。免疫组化染色切片的优良标准[3]为:组织结构完整,能精确定位阳性物质,无非特异性着色,背景干净,无掉片,封片无气泡、胶无流溢等。常规HE染色切片的优良标准为:切片完整,厚薄适宜,无皱褶无刀痕,染色核浆分明,红蓝适度,封片无气泡、胶无流溢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参数值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显著的标准。

2结果

2.1两组切片质量的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切片质量优80例、良12例、差8例,优良率为92.00%;对照组切片质量优50例、良35例、差15例,优良率为85.00%。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切片优良率比较

组别

优良切片(例)

差切片(例)

切片优良率(%)

观察组(n=100)

92

8

92

对照组(n=100)

85

15

85

χ2值

4.433

P值

P<0.05

2.2两组确诊率比较

观察组确诊患者为97例,诊断率97.00%(97/100);对照组确诊患者为90例,诊断率为90.00%(90/100)。观察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免疫组化环节中,标本的获取至关重要。不仅需要确保组织的厚薄均匀,还需要防止病变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以维持制片的高质量。此外,样本在贮存过程中受到污染也会对制片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工作人员对标本的描述应该准确细致,避免过于粗糙,统一标本的组织部位介绍和描述,以确保切片的质量。因此,保障病理技术的高质量对于免疫组化的准确性至关重要[4]

根据文中的结果显示,免疫组化染色在观察组中表现出较高的优良率和诊断率,分别为92%和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和90.00%(P<0.05)。这些结果表明,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著改善切片质量,提高患者的确诊率,同时也提升了病理技术的质量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涉及多种技术步骤,通过多次浸泡和冲洗来确保切片组织的稳定性和衬染效果

[5]。操作过程需要工作人员耐心,并严格遵守时间和冲洗次数的要求。免疫组化染色的应用加强了技术层面,有效提升了切片制作和使用效果,并符合质量要求,减少了切片问题的发生。此外,免疫组化染色通过技术保证切片固定、活性和形态等多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切片组织的特征,提高了切片组织中抗体的明显度。结合仔细的病理观察和切片组织中抗体标记的情况,免疫组化染色可为临床确诊提供参考依据[6]

综上所述,虽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较传统HE染色更为有效,但是任何一个步骤都可能会造成制片的质量问题,因此,需要对各个制片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以防止取材、切片、试剂、染色等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从而对提高病理技术的质量和确诊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志明,朱君.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使用免疫组化检验技术对提高确诊率的价值解析[J].医药论坛杂志,2022,43(17):43-45.

[2]高丽丽,李青.p16/Ki-67手工染色与全自动免疫组化仪染色效果对比[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2,38(1):113-114.

[3]张娅,李传应,陈晶晶,等.两种不同免疫组化染色平台TDT及CD10染色效果评价[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0,36(3):363-364.

[4]陈敬信,王小玲.IRMA及SP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在结肠癌诊断中的意义[J].贵州医药,2022,46(12):1940-1941.

[5]郑波,邹霜梅,杨琳,等.直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术中冷冻切片细支气管腺瘤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病理学杂志,2023,52(2):142-146.

[6]王双珠,王敏.细胞块切片与常规细胞涂片免疫组化染色在胸腔积液病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0,36(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