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路径之变 聚技能队伍之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3

以思维路径之变 聚技能队伍之力

李年朋

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城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是中铁五局下属的唯一长期从事铁路电气化、通信、信号、电力工程施工,兼营“四电”配套房屋建筑的施工企业,同时可承担地铁、轻轨、BRT、磁悬浮、公路、输变电、水利、市政及海外工程等专业领域机电工程施工和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和盾构作业施工的综合性施工企业,施工年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近年来,电务城通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人才至上”“绩效为王”理念,聚焦打造“五局电务”“五局盾构”品牌重任,结合专业化子分公司特点,主动适应新的发展变化,以转变管理思维路径为主抓手,凝聚技能人才队伍推动跨越型工程公司建设,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电务城通公司现有技能人才占员工总量的43%,目前共拥有李吉国家级、王平省级、刘玉峰省级三个大师工作室,李吉、李谷阳两名“全国盾构工匠”。

近年来,电务城通公司坚持以大师工作室为抓手,着力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工匠技师1人、特级技师18人、高级技师126人,涌现出李吉、王平、刘玉峰、李朗焕、谢启明等品牌技能人才代表。其中,工匠技师李吉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劳动模范”“中国中铁十大专家型工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中铁典型人物”“中国中铁优秀工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特级技师王平荣获“中国中铁劳动模范”“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帖。

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紧抓政策引领,实现制度与措施“双重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结合专业化子分公司特点深入实施技能人才强企战略。召开关于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专题会议,授予电气化、通号、机电、盾构四个生产型分公司技能类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聚焦焦点、明确目标、压实责任,积极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确保技能人才培养产能;重点依托三个大师工作室实现技能人才集群管理,高标准落实局关于技能人才系列管理办法,建立内部工作室管理制度、年会交流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工作标准等,健全完善技能人才日常管理机制,确定技能人才成长清晰目标,强化技能人才组织归属感;加强技能人才收入保障,在岗位绩效工资的基础上,以一定标准按月发放技能等级津贴,保障技能人才心无旁贷学业务、钻技术;根据企业核心任务和关键工种情况,建立电气化、通信信号两个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一个盾构修配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技能人才集中轮训,以训代练、以训提能、以训促战;加强技能人才理论知识储备,公司层面先后组织开展了盾构、通信信号、电气化等技术培训班,引进局中青班商务运营及师资力量为培训效果保驾护航,形成10余项课题研讨成果,技能人才思维视野得到进一步增强;组建电气化、通信、信号、盾构等专业化施工班组及大盾构作业队,成立成渝、沪渝蓉等电力变电攻关小组,全面推动机电专业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融合培养,为技能人才在一线增长才干、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教材编著工作,先后编写《盾构机电路图纸基本解析》《盾构机故障处理100例》《盾构施工技术》《牵引电力线路安装维护工题库》等课件,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创新培育模式,实现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聚焦打造“五局电务”“五局盾构”品牌需求,构建以“双一流”及重点院校为主,股份公司所属院校及优秀劳务人员转录为辅的技能人才引进模式,五年来共引进高校毕业生49人,转录优秀劳务人员17人充实到技能人才梯队,持续保持技能人才培育雁阵;积极探索拓宽技能人才晋升渠道双证制。在盾构机械操作等多个关键岗位实行技术、技能“双证制”,坚持“考评结合、评聘分开”原则,有效扩大了技能人才覆盖面,实现了企业人才结构优化和资源合理配置,目前共有330人具有技能及管理“双岗位”工作经历;以“六支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积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导师带徒新机制,新引进技能人才均实行双导师制,即与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及现场作业队长分别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定期开展工作笔记及总结检查、技能水平评估及考核等,通过强化师徒之间面对面交流指导,有效提高了技能人才技能水平;先后分三批将53名优秀技能人才纳入公司优秀青年人才“卓越计划”进行定向培养,分四批挑选8名优秀技能人才参与挂职锻炼,74%的重点培育对象得到了进一步使用,有效激发了青年技能人才队伍活力;强化技能人才与岗位的深度匹配。以盾构机械操作为重点,优化技能岗位与管理岗位的匹配度,保持技能与管理岗序相对一致,做到既符合市场化用工形势,也满足企业规章制度要求。针对高校毕业生及转录优秀劳务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差异化的特点,坚持实行“统一管理、能进能出”的弹性使用管理模式,转录优秀劳务人员需签订承诺书,未经公司批准应长期从事一线技能工作;优秀高校毕业生采取公司统筹和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技能与管理岗位互转,切实解决好企业需要及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共有25人由技能岗位提拔至中层职务,加速推动了技能领军人才、骨干人员、高技能人才向产业集聚。

(三)注重品牌打造,实现现场与行业“双轨突破”深刻剖析专业与技能人才所面对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重点打造盾构施工品牌。坚持“一切工作到项目”,充分发挥李吉大师工作室作用深耕重点工程和重难点领域。操作五局第一台盾构机“韶山一号”在沈阳地铁2号线创造全国单月最快掘进速度、最长掘进里程;操作“韶山十六号”在深圳地铁6号线以260米转弯半径创下当时亚洲TBM施工最小转弯半径记录;在号称“地质博物馆”的深圳地铁14号线顺利解决了长距离穿越岩溶发育区施工参数控制难题,并在嶂背站首创国内首列大盾构扩挖小盾构隧道施工工法,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提前实现了业主节点工期目标;攻克了沈阳地铁4号线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姿态超限、盾构脱困、盾构始发刀盘开裂维修、长距离下穿连片房屋、下穿沈阳北站等高风险源,创造了国内首例软土刀盘掘进37根维护结构桩记录。坚持依托技能竞赛强化本领,争做行业开路先锋。先后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铁中铁盾构技能大赛中取得团体第一名并包揽个人前三名的好成绩,树立了行业技术标杆。目前该部分获奖人员均已走上中层岗位并成为行业专业,在盾构施工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高标准打造技能人才领军人物,李吉被聘为盾构掘进技术国家重点试验室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入选北京盾构工程协会盾构工程专家库,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光明新闻网、《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工网、人民号等中央和地方媒体专题进行了集中宣传,在行业内拥有较大的影响力。

(四)突出绩效为王,实现社会与经济“双线效应”重点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发挥技能人才合力优势,对各工种的技术难点进行研究攻关。近年来,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获得获得国家专利证书23项、省级QC成果及创新成果4项、股份公司QC成果和实用技术创新成果2项、中施协微创新成果2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为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能支持,成果运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通过加快技能成果推广运用,高效实现了技能转化增效。李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牵头完成了全公司电机车由铅酸电池向新能源进行改造转变,实现了在环保领域的重要突破;对设备核心部件、关键部位全面系统的评估、检测、升级和优化为主要抓手,助力企业完成自主维修盾构设备144台次,相比于返厂维修节约成本9880万元;设计的一种隧道电机车控制系统大幅度提升了电机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对设备故障的精准定位,相比于委外维修,每台电机车可节约维修成本约5万元,同比可节约设备检修时间30%;设计的一种基于PLC的模拟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盾构机维修的再制造,每台盾构机整机大修成本可节约34万元;在长沙地铁成功解决盾构出渣与电瓶车组共轨铺设互相干扰所带来的安全和施工效率降低的问题,为项目节约直接成本75余万元,节约有效工期2个月。王平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南宁枢纽“四电”集成项目中解决了既有光缆纤芯错乱、无法加装分歧光缆的技术难题,共节约直接成本12万元;在柳南客运专线和新建南宁至黎塘铁路引入南宁枢纽“四电”系统集成及相关工程中,解决了站台无柱式雨棚设备安装机具无法到位、辅助人员需求量大、交叉作业影响严重等难题,节约人工费和设备购置费用共计30万元

三、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1.必须坚持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强化组织管理力量。严格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党组织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从思想根源上、行动自觉上筑牢党组织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夯实责任。强化一把手亲自抓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带头研究重大思路、亲自过问重大问题、亲自协调重要环节、亲自督办重大任务,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抓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保证。

2.必须坚持结合实际精准施策,确保各项措施高效。技能人才的培养要重点提升自主培养质量。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与现实发展的结合度,针对不同的技能人才种类、企业对不同技能人才的需求度,采取不同的培养举措,实现差异化的培养导向,以促进技能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全面激发人才培养的内生活力。要加大措施的保障力度,全周期推动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深度,强化过程纠偏,确保措施政策过程不偏、主线不移。

3.必须坚持创新完善方法手段,全面激发队伍活力。时代赋予人才使命,同时也赋予人才时代特性。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使用新时代工作方法方式,因时为法、随事而制,按照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重点突出在政策方面的引导性。要做到重心下移,重点是要抓好顶层设计的落地,既要抓宏观,也要抓微观,更要做到宏观和微观的高度结合,以耳濡目染、能知能会,且接受性强的工作方法带动技能人才主动思考、主动作为。

4.必须坚持用好用活考核结果,激励人才担当作为。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考核指挥棒,坚持“奖优”与“罚劣”双向发力,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真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要坚持考核“双向施策”,既要加大物质上的考核力度,也要更加重视精神上的考核充实度。要在岗位、收入等方面合理设置不同维度的考核标准,确保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贯通技能与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不仅在收入上有保障,也要在精神上受尊重、有存在。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对于我们加快跨越型工程公司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始终坚持面向企业经营发展需要、专业化工程公司建设需要、人才队伍结构建设需要,以且有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大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断培养造就更多顶尖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