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谢焕发

平远县大柘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广东 梅州 514600

摘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对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防治该病,相关机构和人员需要加强对其诊断方法的研究,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此促进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三个方面探讨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方法

引言:作为一种急性、热性的传染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表现一般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气管黏膜发炎、呼吸困难等,并且可能诱发脓疱性外阴阴道炎。由此可见,该病也属于多病症的疫病。据相关资料可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最早发现于1955年,地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并于1964年对其病原进行了确认,即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疫病。目前,该病已被列为各国必须通报的疫病之一,其目的是及时采取相关防控措施予以防范,以免其大范围的流行,影响人们的生活。从被发现至今,针对该病的诊断方法也越来越完善,其中主要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这对有效诊断和防控该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临床诊断

基于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研究可知,该病主要是因为牛体感染了疱疹病毒。所以,在临床诊断中就需要根据感染疱疹病毒后出现的一些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咳嗽、高热、气管黏膜炎症等症状,同时还要观察病牛是否存在角膜炎、结膜炎、脓疱性外阴阴道炎等。另外,疱疹病毒还会引起免疫抑制,使病牛出现继发细菌感染与其他的病毒感染症状。为此,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这些内容予以诊断,当然最终的确诊还是需要通过血清学诊断或病原学诊断等方法进行,以免因为误诊而错失最佳的防治时机[1]

  1. 病原学诊断
    1. 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鉴定作为病原学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通过在临床上采集样品,然后经过病毒分离和鉴定进行确诊。由于临床上牛体出现的症状有所差异,所以在采样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集的样品,如对于脓疱性外阴阴道炎的症状,采样时需要对病牛外阴处的黏膜与阴道分泌物进行采集;如果病牛的症状是气管黏膜炎症,则要以采集它发热器的鼻液。在进行分离鉴定的过程中,一般使用牛肾细胞对样品予以分离和鉴定。简单来讲,当样品感染牛肾细胞之后,如果出现细胞圆缩、空洞以及呈现葡萄样聚集等,就可以确诊为该病。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诊断方法比较耗时,并且操作复杂、对设备要求高,所以在实际诊断中不会经常使用。

2.2病毒核酸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主要是借助相关的技术手段,对目标基因DNA片段进行扩增,之后根据得到的结果进行诊断。其中,涉及的技术手段为聚合酶链反应与荧光PCR检测技术。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病毒核酸检测的优势在于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快速等,所以在临床诊断上得到了普及,也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的主要方法。关于对牛疱疹病毒的PCR诊断方法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是由Wiedman、Vilcek等一起建立的。之后,不少专家学者都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由此形成了核酸检测方法。其中,王嵩等人基于牛疱疹病毒中的保守基因gB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并且在反复实践和优化中建立了有效的PCR,它的检测敏感度非常之高,可以为该病的诊断提供重要支持。乔波等人同样是基于保守基因gB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同时还设计了MGB探针,由此建立了更为灵敏、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的检测技术,即牛疱疹病毒TaqMan-MGB荧光定量PCR,在快速定量检测疑似样品中有着显著优势。当前,随着LAMP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的快速发展,其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这是因为相比传统的PCR而言,其省去了模板的热变形、紫外观察等,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进行观察。皇甫和平等人就针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gE基因建立了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高效率、简易、高特异性等优势,所以在实际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血清学诊断
    1. 中和试验

作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比较经典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中和试验在动物检疫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原理是将已知滴度的牛疱疹病毒与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进行中和,之后接种96孔板牛肾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如果可以观察到典型细胞病变,就表明这一血清样品为牛疱疹病毒中和抗体阳性。进行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的计算时,可以基于抑制50%接种细胞出现CPE的血清稀释度进行计算。因为中和试验的操作比较繁琐、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用时较长,所以目前在进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的过程中,对这一方法的使用越来越少,通常会用ELISA进行替代。

3.2ELISA

ELISA指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这种方法是现阶段国际贸易中指定的一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方法,它的优势在于易于标准化、操作简单、快速等,所以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今已经成为该病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应用原理是将已知抗体或抗原吸附在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表面,然后洗除游离成分。在实际诊断中,ELISA的常用方法有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等,其中间接法的应用更为广泛。在建立ELISA方法的过程中,相关专家和学者主要是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中的gB、gC、gD等作为靶蛋白,如周跃辉、马辉等人就是以gC与gD作为靶蛋白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专家学者又建立了新型的ELISA,与传统的ELISA相比,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标记抗体的变化,由辣根过氧化物酶变成了生物素蛋白-HRP,其在不影响特异性的同时,还能提升敏感性

[2]

3.3琼脂扩散试验

这种诊断方法是利用牛疱疹病毒抗原对被检血清中的沉淀抗体进行检测,同时也可以利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血清对细胞培养物中的抗原进行检测。Suresh S在1993奶奶建立了对流免疫扩散与免疫扩散检测牛疱疹病毒的方法,其检测成本相对其他方法而言不高,操作也较为简单,但是由于其低敏感性的原因,所以实用性不是很强。

结束语: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规模化养牛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养殖过程中,如何有效防控疫病十分重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作为一种对养牛业具有很大危害性的疫病,相关人员需要对其诊断方法予以研究,以便在防控工作中可以及时、准确诊断出该病,为之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重要支持,从而推动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琳.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疫苗的研究进展和防治措施[J].新农业,2022,(21):53-54.

[2]杨飞,宋志峰,刘丹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20,54(02):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