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动车组构架弹簧筒焊接工艺改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标准动车组构架弹簧筒焊接工艺改良研究

樊庆仰、朱亮、赵磊

青岛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摘要标准动车组转向架中小件弹簧筒在进行UT/MT探伤后发现在焊缝的内部存在气孔及未熔合缺陷,在焊接起弧和收弧位置处存在烧穿现象。弹簧筒一次探伤合格率较低,不仅影响了弹簧筒的焊接质量,同时在返修过程中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在后期动车运行中埋下了安全隐患。针对这一严重现象,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焊接工艺的优化,不仅提高了中小件弹簧筒一次探伤合格率,而且降低了焊接操作的难度。

关键字:标准动车组  弹簧筒  裂纹  气孔   未焊透

1焊接材料及工装设备分析

1.1 焊接材料

材料选择具有较高强度、塑性、韧性及良好的耐大气腐蚀性的日本进口材料SMA490BW。

标准动车组中小件弹簧筒板材材质为SMA490BW,所选用的焊接材料为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丝为CHW-55CNH。

1.2 焊接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择手工焊方法,焊接位置选择平焊位置,保护气体选择混合气体φ(Ar)80%+φ(CO2)20%,在焊接过程中,保护气体的流量为18~22L/min,对接接头坡口,钝边为1mm,组焊间隙为2mm。

1.3 焊接设备

    标准动车组中小件弹簧筒组焊时,均采用松下焊机。按照焊接工艺规程(WPS)确定弹簧筒焊接工艺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焊接参数

焊接方法

焊接位置

焊接电流(A)

焊接电压(V)

气体流量(L/min)

焊丝

MAG

平焊

190-210

23-25

18-22

CHW-55CNH

2、焊接工艺过程及质量分析

2.1 弹簧筒焊接工艺过程

(1)焊前清理

未了防止气孔、夹渣等焊接缺陷的出现,焊道必须保持清洁。弹簧筒在焊接前需要进行焊前清理,清除焊缝周围20mm内的灰尘、油污、铁锈及其他杂物。

(2)点焊固定

在点焊固定之前需要将两块立板放到焊接工装上进行固定,防止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焊接应力过大而发生变形。为防止打底焊焊接焊不透现象,需要对立板进行预留12mm间隙。

(3)焊接顺序及注意事项

弹簧筒立板的厚度为12mm,焊缝的长度为182mm。采用CO2气体保护焊对点焊后的弹簧筒进行焊接,焊接电流控制在180A220A。焊接顺序如图3.3所示,首先进行内侧打底焊接,然后进行外侧打底焊接。内外侧打底焊接过后分别进行内侧焊缝填充,外侧焊缝填充。最后分别进行内侧盖面焊接和外侧盖面焊接。

2.2 焊接缺陷分析

2.2.1 气孔及未焊透缺陷分析

焊接后弹簧筒焊缝进行UT/MT探伤检测,在焊缝中发现了气孔和未熔合现象,气孔和未熔合的产生降低了弹簧筒的使用性能,对弹簧筒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经研究发现,气孔和未熔合主要出现在焊缝的起弧和收弧处。

经分析,焊缝样式均为单边V型坡口。焊接操作人员在焊接过程中,焊枪采用直线往复摆动加之焊缝坡口设计不合理,焊接操作人员不便于控制焊枪角度,不便于观察到实际形成熔池的形态,造成焊接起弧及运行过程中影响正常熔池的形成,影响到了焊丝和母材的熔合性。

CO2气体保护焊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熔池表面没有熔渣盖敷,CO2气流又有较强的冷却作用,因而熔池金属凝固的比较快,其中的气体来不及逸出时,造成了气孔的产生。

2.2.2 焊缝端部缺陷分析

在弹簧筒焊接前进行点焊固定,点固焊位于焊缝的两端。在每道焊接完毕进行下一道焊接时进行封头焊。焊后进行探伤检测发现,在点焊和封头焊区存在未熔合焊接缺陷[1]

   经分析,焊缝两端为坡口结构,且存在工艺倒角,在点焊过程中,极易烧穿;同时,点固焊位于焊缝的两端,焊接时由于起弧和收弧电流较小,焊缝熔合性较差,在起收弧位置处存在未熔合缺陷。封头焊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熔合性较差,极易造成焊接未熔合缺陷。

2.3 焊接工艺优化

2.3.1 焊接层间道数优化

采用CO2气体保护焊对点焊后的弹簧筒进行焊接,未优化改进前的焊接顺序如图3.8所示,首先进行内侧打底焊接,然后进行外侧打底焊接。内外侧打底焊接过后分别进行内侧焊缝填充,外侧焊缝填充。最后分别进行内侧盖面焊接和外侧盖面焊接。

弹簧筒的厚度为12mm厚,若采用六层六道焊接,增大了每道焊后的打磨量,极大浪费人力物力。焊接热输入较大,增大了焊缝出现焊接缺陷的几率。改善后的焊接坡口,采用两层两道焊接,首先进行内侧打底焊接,然后进行外侧打底焊接,最后进行内外侧盖面焊接。

优化后的焊接工艺,不仅减少了每层每道焊接后的打磨量,节省了人力物力。焊接热输入减少,减少了焊缝出现的焊接缺陷几率。

2.3.2运枪手法及站位优化

手工电弧焊使用手工操作的焊接方法,焊缝的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焊工的操作技术。直线往复运枪为未优化之前的焊接手法,焊接时焊条末端沿焊缝的纵向作来凹直线形摆动,其特点是焊接速度快,焊缝窄,散热快,适用于薄板焊接。在弹簧筒立板对接焊过程中,由于立板相对较厚,采用直线往复运枪加大了焊接速度,焊缝较窄,加之散热较快,增大了焊缝出现未熔合和气孔的焊接缺陷。

通过对焊接操作人员手工运条焊接手法的改进采用锯齿形运条手法。

焊接时,焊条末端作锯齿形连续摆动及向前移动,并在两端稍停片刻,摆动焊条是为了控制熔化金属的流动和得到必要的焊缝宽度,这种操作方法相对于直线往复运枪手法更容易掌握[2]。这种焊接操作方法增大了焊缝的熔合,减少了焊缝出现未熔合和气孔的几率。在后续检测中焊接缺陷明显减少。

在焊接工人焊接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工的站位不合理,则会影响到焊接工人的实际操作。焊接时注意站位,不要站在焊接工件的正面进行焊接。正确的焊接站位有利于控制焊接角度和焊接位置,同时可以保证焊枪垂直焊缝并及时观察焊接熔池的流动性,从而保证了焊缝的熔合性。

2.3.3焊接起收弧优化

在打底焊接时,由于起弧和收弧处存在钝边工艺倒角,容易烧穿焊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起弧和收弧处添加陶瓷垫片,来防止熔池金属液的外流。通过在焊接起弧和收弧处添加陶瓷垫片,避免了焊接过程中金属液的外流,有效的防止了焊接起弧和收弧处的烧穿现象[3]

2.3.4焊缝点焊固定优化

    弹簧筒在进行打底焊焊接时,为保证焊件的相对位置及焊缝间隙在焊接过程中保持不变,需要对弹簧筒进行点焊固定。

优化前,点固焊位于焊缝两端,焊接时,因为起弧和收弧电流相对较小,焊缝熔合性较差,可能在起弧和收弧位置产生未熔合缺陷。优化后,点固焊位于坡口边缘20mm位置处,点固焊焊接完毕后,对点固焊位置进行打磨处理,在进行打底焊焊接时,对于相对较薄的点固焊进行了二次熔化,避免了由于起弧和收弧过程中电流较小引起的的未熔化现象。

2.4 焊缝无损检测分析

2.4.1 焊缝UT检测

利用超声波能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在界面上产生反射、折射、  衍射等特性来探测材料内部或表面缺陷的检测方法[4]。主要用于内部缺陷的探测,也可用于表面缺陷的探测。           

2.4.2 焊缝MT检测

    适用于检测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尺寸很小、间隙极窄(如可检测出长0.1mm、宽为微米级的裂纹)和目视难以看出的缺陷。如裂纹、白点、发纹、气孔、夹杂、折叠、疏松、冷隔等缺陷。

2.4.3 检测分析

弹簧筒一次探伤合格率逐周下降,下降至90%以下,突破生产制造要求,不仅影响弹簧筒焊接质量,同时返修过程中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针对这一严重现象,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焊接工艺的优化来提高弹簧筒的一次探伤合格率。

通过对弹簧筒焊接工艺的优化,弹簧筒的一次探伤合格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中小件弹簧筒一次探伤合格率,满足公司降本增效的要求。


3 总结

(1)通过减少焊接层间道数,由之前的六层六道焊减少为四层四道焊,减少了焊接热输入,不仅使焊接缺陷产生的几率大大降低,而且改善了焊接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2) 通过纠正焊接操作人员在焊接过程中的运枪手法,由之前的直线往复运枪变为锯齿形运枪手法,锯齿形运枪焊接操作方法增大了焊缝的熔合,减少了焊缝出现未熔合和气孔的几率。

(3)通过在焊接起弧和收弧的过程中,使用陶瓷垫片,避免了焊接过程中金属液的外流,有效的防止了焊接起弧和收弧处的烧穿现象。

(4)通过更电定位点焊焊接位置,并去除焊缝封头焊接,并在焊接后对焊缝两端进行清理,有效的避免了焊接缺陷的产生,提高的焊缝的焊接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强.《焊接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张春苗.V形焊缝未熔合欠解决办法[J].焊接技术,2013,42(1):62-63.

[3] 张乐乐,李培,刘晨.焊接缺陷对转向架强度的影响[J].中国铁道科学,2010,31(2):67-72.

[4]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磁粉检测[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