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方法研究

杨龙123

1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  2 中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咸阳市 712100; 3 陕西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产业创新中心 陕西省咸阳市 712100

摘要:本次主要研究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方法,通过详细解析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包括基础指标、管理指标、环境指标和经济指标,并提出了权重分配的方法。同时,对传统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耕地质量提升策略方面,探讨了实施耕地保护和修复计划、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精准农业管理、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耕地质量提升策略

科研项目: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区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与应用(DJNY-YB-2023 一 57)

一、引言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耕地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和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次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传统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提升耕地质量的策略。希望可以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实现耕地保护的目标提供参考。

二、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耕地质量状况和生产潜力;系统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逻辑结构和层次性,能够系统反映耕地质量的多方面特征;实用性原则则强调评价指标体系应便于实地应用和操作,能够为耕地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指标:这一类指标主要反映耕地的自然条件和基本特性,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这一类指标是评价耕地质量的基础,能够直接反映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1]

管理指标:管理指标主要评价耕地的管理和利用情况,如耕作措施、灌溉条件、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使用情况、土地保护措施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人类活动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是调整耕地管理措施、提高耕地生产力的重要参考。

环境指标:环境指标评价耕地所处的环境条件和环境影响,包括耕地周边的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环境指标对于确保耕地生产的环境安全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指标:经济指标主要评价耕地使用的经济效益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耕地的经济价值。这类指标包括单位面积产量、单位投入产出比、耕地投资回报率等。[2]

在构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还需要考虑到指标的权重分配。权重的确定通常基于专家意见、历史数据分析或者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进行综合评判和确定。权重分配要能够合理反映不同指标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反映耕地质量特征的过程,它既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也要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兼顾耕地的环境安全和经济效益。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有效地指导耕地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三、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是农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关乎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质量评价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耕地的生产潜力、环境条件、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耕地质量等级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传统评价方法

在传统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中,实地考察和样本分析是最基本的手段。这一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经验,通过对耕地的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矿物质组成等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水源分布、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评估其耕种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这种方法直观、具体,但在处理大面积耕地或需要细致区分的情况下会显得力不从心,效率低下。

定量评价方法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的应用,耕地质量评价开始向定量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内耕地的地表信息,而GIS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来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例如,通过遥感图像可以监测土地覆盖的变化,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土壤数据库,可以对耕地的生态状况、土壤养分状况等进行评价。此外,通过建立耕地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可以对影响耕地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和综合评估。

综合评价方法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耕地质量,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考虑自然因素、经济条件、社会因素等多个维度,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决策分析技术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层次分析法可以将耕地质量评价划分为多个层级,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定量地反映耕地质量的各个方面; 模糊数学能够处理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提高评价的可靠性; 人工神经网络以其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在处理复杂的耕地质量评价问题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全球可耕地资源的减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四、耕地质量提升策略探析

第一,实施耕地保护和修复计划至关重要。这包括对受化学污染和侵蚀严重的土地进行修复,限制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并采取措施防止土地沙化和盐碱化。此外,应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自然生产力。

第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提升耕地质量同样重要。保护性耕作如免耕、少耕和覆盖作物残留物等方法,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善耕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第三,实施精准农业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土壤检测技术,实现土地管理和作物栽培的科学化、精细化。通过对耕地土壤特性、养分状况的精准分析,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既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又保护了耕地质量。

第四,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评估体系,对耕地的使用方式、耕作强度、养分平衡状况进行长期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这对预防耕地退化、指导耕地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确保耕地质量提升策略的有效实施。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对耕地保护和修复的投入,鼓励实施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惩戒违法行为,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的顺利进行。

五、结论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在不断创新中演进,如通过遥感技术、GIS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提高了评价的精确度与效率,还加强了对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能力。这些创新点为更科学、更精细的耕地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使得耕地保护及合理利用策略的制定更为依据明确,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

耕地质量提升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通过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合理施肥、采用轮作休耕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耕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二是生态农业的推广使得耕地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提高了耕地的环境质量;三是科技创新应用,如耕地质量评价技术的进步,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未来耕地质量评价与管理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综合性与动态性,强调实时监测与评估,以及根据耕地使用情况和质量变化进行灵活管理。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将更加科学、高效和准确。此外,耕地质量管理将进一步强化法制化、制度化,确保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规范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杨帆,曹艳春,刘玲.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基于AHP方法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的修正[J].社会保障研究,2019,(04):78-86.

[2]孔祥斌,刘灵伟,秦静等.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7,(04):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