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探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

马啸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本文以整体到局部的视角来剖析如何加快建设德州市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从全局出发,考虑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接下来推进至德州是本身,要发挥其本地特色,加快建设以“541”为指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后聚焦到点,强化经济发展的支撑要素,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

一、德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德州市具备扎实的产业基础

德州市拥有“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3488.72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66.92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86.80亿元,比上年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6.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5:41.4:48.4。

(三)农业生产形式稳定

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6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7%。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粮食总产量达到761.60万吨,较上年增加2.83万吨,增长0.4%。蔬菜产量持续增加。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54.7万亩,比上年增长1.4%;产量652.8万吨,比上年增长0.9%。

(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9.0%。行业增长面持续扩大,全市33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比上年增长,增长面为84.8%,比上年扩大21.2个百分点,其中有15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水平,增速较高的行业是食品制造业比上年增长78.1%,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46.1%,家具制造业比上年增长24.3%,金属制品业比上年增长15.9%。

(五)现代服务业增长势头强劲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1.3亿元,同比增长28.5%,两年平均增长17.5%。28个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达到78.6%。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互联网软件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3.3%,教育业同比增长36.8%,房地产业同比增长27.7%。主导产业支撑有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3%,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48.7%,同比提高9.9个百分点。

二、德州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当前产业结构类型看,与全省相比,德州仍属于二三一产业结构类型,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落后于全省及其他先进地市。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低,部分乡村产业发展局限于种养,模式单一、产业集成规模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资源配置优势不明显。

(二)新型产业表现乏力

目前,虽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有了长足发展,高新企业数量和高新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但新兴产业对全市工业的拉动作用仍然较弱。2020年,德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为81.5亿元,占全省规模不足1%,与济南、青岛、烟台等先进地区差距明显。

三、德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

(一)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1.建设现代化农业:开发集约生产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模式,消除养殖业、加工业、商品生产中间环节,集中力量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减少成本差异,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工业化、农业化、服务化,推广工业化耕作和工业化生产技术,推动工业化改造农业、产业化生产;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新的饲料加工技术,改进种畜生产模式,改变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生产工艺,改进种畜生产环境,推广农牧产业链。

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条从前端向后端、低端向高端延伸,加速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高产品附加值,让企业“老树”发“新芽”。

3.推进现代化服务业建设: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技术、战略新兴产业等“十强”“四新”领域倾斜,同时开展互联网软件、居民服务、文化娱乐等重点领域纳统攻坚,加强纳统奖励政策宣传力度;推进重点企业业务剥离,将重点企业的研发、人力资源、物流等具有良好成长潜力的非主营业务剥离培育;大力培育本地企业,借助各大知名赛事在德州举办契机,提升本地企业承办重大文化、体育、娱乐项目能力,逐步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升规纳统。

(二)结合本地特色,加快构建“541”产业体系

做强5大战略新兴产业,聚焦具有基础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医养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重点突破、扩容倍增,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主引擎,基本形成高端引领、链条完整、生态完善、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做优4大传统优势产业,围绕绿色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特色轻工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以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为引领,持续推动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夯实新型工业化强市基础;加快新基建建设,把握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趋势,以打造产业新赛道、构建发展新生态为重点,布局新基建。

(三)强化支撑要素,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推动德州“126”产业数字创新发展战略。

“1”条发展主线:以“产业数字化带动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紧紧围绕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迫切需求,发挥德州数字化应用场景优势;“2”个发展定位:以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应用与服务高地、数字驱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全国标杆为发展定位,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作为引导数字经济创新资源汇聚的主要方向,并充分发挥德州制造业数字化应用场景优势,充分挖掘制造业应用场景;“6”大发展任务:以“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石”“推进数产融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产业,培育产业新动能”“营造产业环境,优化数字经济新生态”“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城市治理新模式”“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为六大发展任务。

2.积极发展科技绿色金融,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动力。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遵循科技创新企业成长规律,引导金融机构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强化资本市场功能运用。将科技创新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推动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精选层上市挂牌。加快德州市金融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应用。

3.积极发挥技术人才的支撑作用,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打破传统人才观念桎梏,树立新时代下人才工作的新观念,把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突出社会评价和市场定价,要结合德州市实际,研究制定人才引进战略,把大力引进急需人才、实用人才与适当储备高层次人才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爱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 2021(2020-1):110-112.

[2]《德州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3]刘志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总纲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6.DOI:10.3969/j.issn.1001-9839.2018.01.001.

[4]赵磊.德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4.DOI:CNKI:CDMD:2.1014.313982.

[5]盖春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德州市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6(17):3.

[6]《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