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楹在武汉地区引种试验初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蓝花楹在武汉地区引种试验初报

张文华1  胡笠1  李娜2*  张雨薇3

1武汉园博园•汉口里控股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34

2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81

3 武汉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站,湖北 武汉 430034

摘 要:为探索蓝花楹在武汉地区观赏的可能性,2019年秋季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格拉夫顿小镇的蓝花楹种子引种到武汉试验。结果发现其播种发芽率在70%以上,成苗率约50%,3a生苗可能观察到开花现象。温室越冬苗木成活率100%,以塑料风障和地膜的形式室外越冬,保活率约80%。武汉园博园可运用自播的蓝花楹苗木,进一步丰富园博园内蓝花楹适宜生长地区展园,如昆明园、成都园、自贡园等园景观。

关键词:蓝花楹;引种;武汉

中图分类号:S685.99

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紫葳科蓝花楹属,是一种以观蓝紫色花系的高大乔木型景观树种,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地。落叶,高可达15m。叶对生,为2回羽状复叶,羽片通常在16对以上,每1羽片有小叶16~24对;小叶椭圆状披针形至椭圆状菱形,长6~12mm,宽2~7mm,顶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花蓝色,花序长达30cm,直径约18cm。花萼筒状,长宽约5mm,萼齿5。花冠筒细长,蓝色,下部微弯,上部膨大,长约18cm,花冠裂片圆形。雄蕊4枚,2强,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子房圆柱形,无毛。朔果木质,扁卵圆形,长宽均约5cm,中部较厚,四周逐渐变薄,不平展。花期5-6月[1]。早期我国四川省、云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江西省、海南省、重庆8个省区有引种栽培蓝花楹[2],作为庭园、“四旁”、绿化观赏树种。

此前因蓝花楹不耐寒的属性,湖北省未见有该植物的引种纪录。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博览会的功效,探索园林绿化新树种,更加突出各展园的特色,2019年武汉园博园引种栽培了蓝花楹,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

1.引种地与原产地自然概况

本次试验的蓝花楹引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格拉夫顿小镇,约为东经152°58′,南纬29°38′,格拉夫顿也被称为蓝花楹城,每年的10月或者11月都会举行蓝花楹节。新南威尔士州气候属温带型,气候温和,不会特别寒冷或特别炎热,一年四季分明,风和日丽,每年有240天的阳光日照,平均每天日照约6、7个小时。冬天气温在10℃以上,夏天有时可达30℃。夏季为12月至2月,平均最高气温25℃。冬季是从6月到8月,平均最低气温6℃。9月至11月为春季,平均气温20℃。3月至5月是金秋时节,平均气温16℃[3]

引种至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武汉园博园哈尔滨园。武汉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季,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冬冷夏热。武汉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高温出现在7、8月前后,极端低温出现在12、1月前后。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d,年日照总时数1810~2100h,年总辐射104~113kcal/cm2,年降水量1150~1450mm, 6-8月降雨最为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2试验材料

蓝花楹种子2019年果熟期采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格拉夫顿小镇,经友人赠送,交于笔者手中,种子总数100粒。在武汉市园博园内进行播种育苗试验。

3.蓝花楹引种试验结果

3.1蓝花楹播种

2019年10月10日,将蓝花楹种子播种于装有泥炭土、珍珠岩混合基质的育苗袋中,一袋播一粒种子。播种方式是将种子置于育苗袋基质表面,再轻微覆盖土壤(图1)。播种10天后,观察到发芽现象,发芽率70%以上。李剑进行了不同基质对蓝花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试验,试验中蓝花楹播种发芽率78%90%[4]。本试验发芽率结果与前述试验接近,在常温条件下未经有效干燥的蓝花楹种子不能长期贮藏[5],推测本试验种子经过垮国运输,其发芽率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蓝花楹初播_20230402174210.jpg发芽_20230402174236.jpg

       图1蓝花楹的播种情况 图2蓝花楹的移栽情况

3.2蓝花楹小苗移栽

发芽半年后,于2020年春季,小苗长至57cm高时,移栽于装有泥炭土:有机肥:珍珠岩5:3:2比例混合的30cm深的加仑盆中(图2),成苗50棵左右,成苗率约50%。于播种3年后,株高达2m以上时,移栽于50cm深的加仑盆中(图3)。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9763d53c21a140690047f71f5c8eafa.jpg

图3 蓝花楹第二次移栽            图4蓝花楹第一次开花

3.3蓝花楹的营养生长

1a生蓝花楹苗株高47cm,地径49cm,冠幅50110cm。2a生蓝花楹株高达1.21.5m。3a生蓝花楹株高达2.53m。据前人经验总结,蓝花楹栽植后前三年平均高生长0.30.8m,三年后进入速生期,年均高生长0.51.5m[5]。本引种试验结果,高生长略好于前人的数据,可能是盆栽栽植基质较好,营养充足,促进了播种蓝花楹的营养生长。

3.4蓝花楹的生殖生长

据前人经验总结,蓝花楹通常58年开始开花结实[5]。本试验结果为,1a和2a生蓝花楹未见开花现象。播种繁殖3a蓝花楹,于2022年11月4日,观察到一个花序的开花现象(图4)。播种繁殖4a蓝花楹,于2023年9月中旬,观察到少量开花现象。李青等人也曾报道2010年在成都市温江区,20年生的成年蓝花楹树春季未开花,而秋季盛开当年第一次花的情况[6]。本试验的观察结果,与之类似。且是引种植物到达了一个之前未曾分布过的地方,对当地的气候因子可能会产生适应和响应,所以开花现象较前人经验有所提前。

3.5蓝花楹武汉地区越冬情况

播种出苗后,前3年均于11月底寒潮到来之前,将苗木移入不低于20℃的恒温温室过冬,于翌年3月份开春移至室外,在温室内过冬的蓝花楹成活率100%。

2022年11月,将20株蓝花楹脱盆栽植于室外,设置塑料风障和地膜,塑料风障高度高于蓝花楹苗木50cm 以上(图5)。2022年冬季极端低温-5℃。2023年3月,观察到20株蓝花楹地上部分明显枯死。截干处理后,同年6月,观察到16株截干蓝花楹根部萌发了2030cm的枝条(图6)。蓝花楹原产热带地区,喜阳光充足,温暖多湿气候。1-2年生幼树对霜冻颇为敏感,一般0℃冻稍,-3℃时地上组织全部冻死。随着树龄的增长,耐寒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7]。以塑料风障和地膜的形式,协助蓝花楹在武汉绿地中越冬,在不是异常低温的年度,保活率约80%。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9ef6d2309a4ee2f4db7399410bb852b.jpg

           图5 设置塑料风障和地膜              图6 室外越冬截干后的蓝花楹根部萌枝情况

3.6蓝花楹病虫害表现

前人报道的蓝花楹病虫害有:①由腐霉菌引起,危害幼苗根部和茎基部的猝倒病[8]。②危害嫩梢、嫩叶的蚜虫。③抑制枝叶生长发育的梨圆蚧。④钻柱树干的天牛[9]。本试验自播种以来,未见有明显的病虫害症状。

4.试验总结

经蓝花楹在武汉地区引种试验,发现播种发芽率在70%以上,成苗率约50%,未见有明显的病虫害症状,3a生苗可能观察到开花现象。温室越冬成活率100%,以塑料风障和地膜的形式室外越冬,保活率约80%。

林木引种成功的标准有:①不需要特殊的栽培、保护措施,就能正常地生长和发育;②提供的产品数量和品质能达到原产地的平均水平;③能够用原有的繁殖方式正常繁殖[10]。现阶段依此标准看,若作为造林引种,蓝花楹不能算是在武汉引种成功,可能还是更适宜湖北省以南的气候。但基于园博园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定位,武汉园博园可运用自播的蓝花楹苗木,进一步丰富园博园内蓝花楹适宜生长地区展园,如昆明园、成都园、自贡园等园景观;或通过矮化嫁接、株型调控技术发展成室内观赏盆景[11]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第69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6.

[2]丘建煌,张国武,杨丽梅等.中国早期引种蓝花楹花期物候研究初报[J].桉树科技,2022,39(4):35-42.

[3]百度百科.新南威尔士州[EB/OL].[2023-07-29].https://baike.baidu.com/item/新南威尔士州/4532276?fr=ge_ala

[4]李剑.不同基质对蓝花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试验[J].林业调查规划,2008(3):130-132.

[5]潘志刚,游应天.中国主要外来树种引种栽培[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85.

[6]李青,刘月婷,李帆等.蓝花楹开花特性及其花器官构造特征观察[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9):42-45.

[7]练华山.成都地区蓝花楹幼树越冬管理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3(9):30.

[8]蓝伟泉,杨镇明,邓樱等.南方地区蓝花楹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J].南方农业,2017,11(04):24-26.

[9]张丽仙,付文林.玉溪市红塔区蓝花楹引种及栽培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20,48(04):50-53.

[10]李静,尚洪学,高立刚.林木引种技术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07(04):9-10.

[11]刘学锋,李小梅,张沛健等.蓝花楹的研究进展与开发利用前景[J].桉树科技,2015,32(04):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