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工业生产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分析

郝奕然

身份证号:130133199310270624

摘要: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场地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其污染修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深入分析工业生产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工业生产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分析

1 工业生产场地地下水污染特征

工业场所经常面临复杂的污染物问题,这些污染物对地下水构成了威胁。首先,工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品种类繁多,它们包括重金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卤代烃、农药和有机氯化合物等。这些物质一旦进入地下水,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这些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浓度往往很高,有时甚至超过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于地下水流速较慢,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速度也相对较慢。此外,一些工业化合物的稳定性强,不易被微生物或化学方法分解,因此它们能在地下水中长期存在。最后,污染物还可能通过地下水进行远距离转移,从而扩大污染范围,加剧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工业生产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2.1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降解和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技术,通常包括原位生物修复和增强生物修复两种方法。原位生物修复是指通过促进自然微生物群落的活性来降解有机污染物,而增强生物修复则是在场地内加入经过筛选和优化的微生物种群增强污染物的降解能力。生物修复技术适用于生物可降解有机物污染的场地,包括石油烃类、苯系物、氯代烃等,这些有机物的降解速度较快,生物修复的效果较好。但是生物修复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修复过程,因此,不适用于对时间要求较紧的情况。此外,在修复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毒物质,需要加以注意和控制。

2.2 化学修复

化学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将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方法,旨在治理地下水中的有机物污染。常见的化学修复剂包括过氧化氢、臭氧和二氧化氯等,它们能够高效、快速且可控制地降解有机物。尽管这些化学剂对难降解的有机物也表现出良好的修复效果,但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例如,化学修复剂可能会产生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如果不妥善处理和管理,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化学修复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现场操作,因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必须得到重视。因此,在使用化学修复技术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场地条件、污染物性质和治理目标等。只有选择合适的化学修复剂和方法,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测,才能确保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

2.3 物理修复

物理修复技术是采用物理方法,将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以实现修复的目的。具体包括吸附、气体扩散、地下水抽取和人工增渗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作用原理各不相同。吸附技术主要利用活性炭、树脂等吸附材料,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将污染物从地下水中分离出来。气体扩散则是利用空气流动的原理,通过安装气流管将空气送入地下水中,使污染物随空气流动扩散至其他区域。地下水抽取则是通过井或泵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取上来,经过处理后再排放或注入其他区域,使地下水得到净化。人工增渗则是将处理后的清水或含有生物降解剂的水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区域,通过增加地下水流动和降低污染物浓度来实现修复。这些物理修复技术适用于浅层的有机物污染场地,但对于深层地下水污染问题则无法直接解决。同时,吸附和气体扩散等方法只能适用于污染物浓度较低的场合,而地下水抽取和人工增渗等方法则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能源投入,成本较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3 提升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成效的措施

3.1 做好现场管理

环境工程单位在地下水污染修复施工中,始终坚持做好现场管理,严格按照污染修复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现场管理,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制订施工方案时,考虑场地的地质条件、环境因素、污染物的特性等因素,制订严谨的施工方案,为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该环境工程单位配备了专业的人员和设备,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此外,还对现场进行分类管理,对危险品和易燃易爆品进行特别管理,实行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执行严格的操作规程,避免任何操作失误,保证了施工效果,并定期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以保证施工效果和安全性。

3.2 加强监测和评估

在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中,监测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环节,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施工前,在污染场地内设置监测点位,对污染物浓度、地下水位、水质等因素进行监测。在选择监测点位时,需要考虑场地的地质条件、污染物特性等因素,以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2)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监测设备、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等方面,选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方法,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加强现场监测和管理,需要定期对现场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在监测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监测程序和方法进行操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评估治理效果,根据监测数据和现场实际情况,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对于达不到治理效果的点位,需要进行修复措施的调整和优化。通过以上措施,某环境工程施工单位加强了对修复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工作,确保了污染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治理效果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该单位定期对现场进行监测和管理,根据监测数据和现场实际情况评估治理效果,并进行调整。这些措施帮助该单位提高了污染修复效果,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做出了贡献。

3.3 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

1)施工单位应注重技术研发,组织专业人员参加各种污染修复技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和培训班,学习国内外最新的污染修复技术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研发和改进,不断提高污染修复效果和经济效益。2)积极推广和应用成熟的污染修复技术和方法,如原位氧化还原、渗透反应墙、地下隔离带等,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应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和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3)施工单位应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为业主提供全面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帮助业主解决污染修复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和难题,提高污染修复效果和经济效益。某环境工程施工单位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修复技术和方法,提高污染修复效果和经济效益。同时,该单位也注重技术咨询和服务,为业主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帮助业主解决污染修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4 结语

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本文介绍了生物、化学、物理修复和综合修复等主要技术,并重点探讨了化学修复技术的工艺比选与优化。此外,从施工单位角度探讨了提升效果的措施,如加强现场管理、监测和评估以及技术研发和应用。本文旨在为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玮,王明玉,刘丽雅,等.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技术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5(2):7.

[2]雷鸣.对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研究[J].门窗, 2018(21):1.

[3]宋乐乐,王继誉.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