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层CT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3

 512 层CT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研究

黄军,罗刚,陈丰

赣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512层CT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有效性。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8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进行512层CT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评估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50%),并计算出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在冠状动脉段水平上,CT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99.3%,PPV为85.7%,NPV为99.8%。结论: 本研究表明512层CT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在心房颤动患者中能够有效排除冠心病。

【关键词】CT扫描; 冠状动脉; 心房颤动

近年来,随着多排 CT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其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1]。多排 CT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检查技术,通过快速采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冠状动脉成像,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准确评估。相比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 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 具有操作简便、检查时间短、创伤小等优势[2]。由于心房颤动患者存在较高的冠心病风险,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512层CT探测器作为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高分辨率、快速成像和大容量数据采集能力,使得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成为可能[3]。此外,512层CT还能提供三维重建图像,并通过虚拟内镜技术可视化病变部位,提高冠状动脉成像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同时,512层CT的非侵入性特点避免了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所带来的风险和不适,使得冠心病诊断更加便捷和安全。因此,研究512层 CT 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 CT 成像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价512层 CT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统计学原则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38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17例,女性占21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 58.5±6.0)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研究标准[1]。排除碘对比剂过敏和肾功能不全患者[2]

1.2方法  在进行检查之前,患者需做好适当的准备工作。包括获取患者的临床病史、确认患者没有对碘造影剂过敏史,并告知患者应忌口数小时以避免胃肠道气体干扰图像质量。在CT扫描前,向患者静脉内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剂量应根据患者体重和肾功能调整,以最佳增强血管成像为目标。扫描参数设置: 使用512层CT扫描仪进行扫描时,采用以下参数进行设置:螺旋模式、螺旋采集时间、针对心脏的螺旋速度、螺旋宽度、螺旋间距、螺旋重叠率和扫描方向。参数设置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优化。确定CT的扫描范围,通常包括整个心脏和相关血管结构。使用心电图监控触发方式,以确保在最佳心脏舒张期进行图像采集。通过CT扫描仪收集的原始数据将被传输到计算机进行重建和处理。重建算法可选择心脏运动估计或其他运动校正方法来减少运动伪影[4]。CT图像由我院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放射科医生进行评估和分析。评估包括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钙化程度、斑块特征和狭窄程度等。辅助软件可以用于自动或半自动分析。所有心房颤动患者在进行512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后的1周内接受了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分别以冠状动脉段、血管和患者为单位评估的显著狭窄情况进行对照。

1.3评价标准和指标 采用美国心脏协会(AHA) 冠状动脉分段法[5],评价冠状动脉段的图像质量(按照 4 级评分标准)。以管腔狭窄≥50% 定义为显著狭窄。评价直径>1.5mm 的冠状动脉段。以冠状动脉段为基础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是否有显著狭窄。在 CT上显著狭窄定义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50%[6]。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了512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房颤动患者中诊断显著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并使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用McNemar检验比较了冠状动脉CT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差异。采用kappa分析评估了两位评价者之间的一致性。通过设置P<0.05作为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图像质量评分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38名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CT成像评估,并纳入了439个冠状动脉段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其中77个段存在解剖变异或直径小于1.5 mm的情况,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未进行具体评价。经过综合结果分析,发现152个段的图像质量被评为优秀,占总数的34.6%;30个段的图像质量被评为良好,占总数的52.4%;46个段的图像质量被评为一般,占总数的10.5%;而11个段的图像质量被评为较差,占总数的2.5%。根据本研究结果,两位评价者在图像质量评分上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Kappa值为0.71(参见表1)。我们对429个冠状动脉段落进行了综合评价。在这些段落中,约有4.0%的区域存在着冠状动脉管腔显著狭窄(≥50%)。此外,有26例患者未出现冠状动脉显著狭窄情况,(详见表1)。

表1图像质量评分[%(n)]

图像评分

总计

(n=38)

1个心动周期重建

(n=11)

2个心动周期重建

(n=5)

3个心动周期重建

(n=17)

4个心动周期重建

(n=5)

1

35.3(155/439)

36.7(48/131)

38.9(21/54)

31.5(64/203)

43.1(22/51)

2

51.7(227/439)

55.7(73/131)

48.1(26/54)

53.7(109/203)

37.3(19/51)

3

10.5(46/439)

7.6(10/131)

9.3(5/54)

12.3(25/203)

11.8(6/51)

4

2.5(11/439)

0(0/131)

3.8(2/54)

2.5(5/203)

7.8(4/51)

2.2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以冠状动脉段为单位进行评估时,512层CT具有高度的敏感性(94.7%)和特异性(99.3%),阳性预测值(PPV)为85.7%,阴性预测值(NPV)为99.8%。在以每支血管为单位进行评估时,512层CT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96.7%,PPV为82.4%,NPV为98.9%。在以患者为单位进行评估时,512层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2.9%,PPV为81.2%,NPV为96.3%。此外,两组在检测冠状动脉显著狭窄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两位评价者对于CT显著狭窄的评判一致性较高,Kappa系数为0.79,(详见表2)。

表2  CT诊断的准确性比较[%(n)]

项目

敏感性

特异性

PPV

NPV

P值

以冠状动脉段为单位(n=429)

94.7(18/19)

99.3(407/410)

85.7(18/21)

99.8(407/408)

0.623

以每支冠状动脉为单位(n=106)

93.3(14/15)

96.7(88/91)

82.4(14/17)

98.9(88/89)

0.249

以患者为单位(n=38)

90(9/10)

92.9(26/28)

81.2(9/11)

96.3(26/27)

0.487

讨 论

高层数的CT扫描仪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细微结构和病变可以被更准确地观察和评估[6]。这对于心房颤动患者而言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常伴有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增加的问题。其次,高层数CT技术可大幅缩短扫描时间,从而降低了患者曝光剂量,并提高了图像质量[7]。这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来说非常关键,因为他们通常需要多次复查以监测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此外,高层数CT在心脏成像中具备更广阔的范围,能够覆盖整个心脏,包括大血管和周围组织,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512层CT技术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具有显著优势。

在心房颤动患者的研究中,针对心率(HR)在65次/分钟以下波动的情况,我们采用了单个心动周期进行图像采集。这种方法能够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并且不会受到心率差异的影响。然而,当心率超过65次/分钟时,我们需要进行多个心动周期的采集并进行多扇区重建。针对本组患者,由于部分患者存在心率过快的情况,我们最多使用了4个心动周期进行图像重建。这一策略允许我们更准确地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冠状动脉情况。通过多个心动周期的采集和重建,我们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图像信息,并有效地排除由于心率波动引起的图像模糊和伪影。此外,我们还应用了适当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图像的清晰度和诊断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的实施还需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率管理措施。对于心率较高的患者,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药物控制或心率调节,以确保图像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心房颤动患者的冠状动脉CT成像研究中,我们不可忽视CT电离辐射的影响[8]。为了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心脏CT检查需要采用各种低剂量方案。其中一个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是通过降低管电压来实现。以往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情况下,降低管电压可以显著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保持图像质量[5]。这是因为较低的管电压可以提高X射线的吸收效果,并增强对比度,从而在更低的辐射水平下获得清晰的图像。然而,应该注意到降低管电压可能会引起图像噪声的增加,从而影响图像的诊断准确性。因此,在选择适当的管电压时,需要综合考虑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之间的平衡。此外,也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重建算法的优化和噪声抑制方法的应用,进一步改善降低剂量方案的图像质量。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系列方法来降低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首先,根据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我们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特别是对于体型瘦小者,降低了辐射剂量的水平。为了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我们采用了前瞻性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相比于传统的螺旋扫描,该模式可以避免小螺距重叠,从而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使用512层CT宽探测器的优势使得前瞻性心电门控模式应用更加可靠,并有效地避免了错层伪影的出现。此外,辐射剂量还与曝光窗的宽度密切相关。较宽的曝光窗可以获得更多的重建时相,但也伴随着较高的辐射剂量。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率情况合理选择曝光窗的宽度,以平衡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之间的关系。

尽管我们的研究结果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其主要局限性在于入组样本量相对较少。此外,入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率较低,因为大多数患者是术前排除冠心病的检查对象。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的有效性,今后的研究需要扩大样本量。

综上所述,512层CT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方面具备有效性。由于其较高的阴性预测值结果,可以用于术前排除合并心房颤动的低风险患者的冠心病,并且对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的研究,我们将致力于扩大样本量、优化辐射剂量控制,并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以不断提升心脏CT成像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管延芳,杜桂迎,周伟,等. 心房颤动患者单心动周期绝对时相收缩末期冠状动脉CT成像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29(06):552-557.

[2]孙秋德.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血清尿酸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J]. 实用医药杂志,2020,37(12):1090-1092.

[3]王涛,苏洁,于子腾,王扬.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脏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0):206-207.

[4]孙萍,张怡,王华斌,郭兆凌,姚杰.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测定评估CAD患者冠状动脉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装备,2020,17(10):54-57.

[5]运用256层CT对冠状静脉与冠状动脉解剖关系的研究[D].青岛大学,2020.

[6]李术刚. 螺旋CT冠状动脉校正性对比剂浓度差值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体会[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7(06):125.

[7]曾明亮,钟凌英,邓玲玲. 64排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中的诊断研究价值[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20):82+152.

[8]陈冰,谢海锋,巫程泉. 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03):320-3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512 层CT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研究”(项目编号:GZ2016ZSF15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