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器维修的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航空器维修的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李丙杰

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摘要:随着航空业蓬勃的飞跃发展,航空器维修安全议题日益引发广泛关注。本文的核心目标是对航空器维修中的安全风险管理进行深度探究,通过研究风险管理体系SMS的理论构架、精确识别并详尽分析各类风险因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策略,旨在全面提升航空器维修的安全标准。

  关键词:航空器维修;安全风险;风险管理

  引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与人为因素相关的飞行事故,已由原来的 20%增加至 80%;与维修人员相关的飞行事故,也呈上升趋势,还有 些飞行事故,主要是由维修不当造成。航空器维修是确保航空安全的重要环节,其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由于维修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安全风险始终存在。因此,对航空器维修的安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航空器维修安全风险管理体系SMS

  航空器维修安全风险管理体系SMS的理论框架基于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科学及风险评估,通过全面和层次化管理识别、分析、控制与监控潜在风险。该框架包括必要的组织机构、问责制、政策和程序。(CCAR398《民用航空安全管理规定》) 组成部分和要素包括:1)安全政策和目标;2)安全风险管理;3)安全保证 ;4)安全促进。

  1. 航空器维修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航空器维修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确保飞行安全、降低潜在事故概率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在航空业中受到高度重视并被严格遵循。它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2.1危险源识别

  (1)技术层面:对航空器各系统及其组件进行细致入微的审查,包括但不限于发动机、飞控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结构件等,识别可能因设计缺陷、材料老化、磨损、疲劳裂纹等因素导致的风险源。(2)人为因素:评估维修人员的行为和能力,如技能水平、培训状况、工作负荷、疲劳程度、注意力集中度、决策制定过程等,以及是否遵守操作程序和安全规定,以防止因人为错误或疏忽引发的安全风险。(3)环境条件:考虑维修作业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洁净度、照明条件、噪音干扰、地面设备安全状况等,这些都可能间接影响到维修质量及安全性。(4)供应链管理:检查航材、工装的质量保证、适航认证、储存运输条件以及供应及时性,确保使用的零部件无质量问题且符合法规要求。

  2.2风险事件识别

  识别出可能发生的特定风险事件,例如航材错装、工具丢失、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维护计划执行不充分,以及未严格执行维修手册规定的操作步骤等具体情形。

  2.3风险场景构建

  结合实际情况构造可能出现的风险情景,模拟不同情况下可能导致的差错链,预测各种风险如何从单一事件发展为多重故障或事故。

  2.4风险分析与量化

  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其发生可能性(概率)和潜在后果的严重性(影响)。这通常采用定量方法如概率影响矩阵、故障树分析(FTA)、故障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危害和维修差错决断方法(MEDA)等技术工具。通过数据统计、历史案例研究、行业标准对比等方式收集信息,对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量化。

  2.5风险优先级排序

  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潜在影响的乘积,将各类风险按严重程度进行排序,确定需要优先关注和处理的风险项目。

  3.航空器维修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

  航空器维修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核心目标是预防和减少在维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确保飞机在执行飞行任务时达到最高安全性标准。以下列举出关键的控制策略:

  3.1完善维修规程与政策制定

  在航空器维修风险控制中,编写和维护详细的手册和工作单卡是关键,详述操作步骤、标准流程、检测要求和工卡顺序,确保统一精准操作。建立严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QSMS)至关重要,质量安全管理应当作为全员参与的行为,通过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工作规范的方式予以保证。严格执行QSMS能有效监控维修各环节,预防失误,保证适航状态与飞行安全标准,提升效率、准确性,降低不规范维修引发的风险,增强航空运输安全性与可靠性。

  3.2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强化

  维修人员定期全面培训,确保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掌握复杂流程和技术操作,并严格遵循规定步骤。系统化培训使他们理解关键要点、识别风险及预防措施,准确执行工作以避免发送差错。严格的资格认证体系是团队质量保证基础,要求每位维修人员通过考核认证,持有对应工作授权证书。

  鉴于航空技术快速发展,持续学习更新知识技能至关重要。单位应鼓励员工参加进修课程、研讨会和技术培训,紧跟行业标准、适航规定和技术进步,以保持维修团队与时俱进的技术水平,提升航空器维修安全性和效率。

  3.3构建系统化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航空器维修安全风险管理中,采用SHELL模型、FMEA和FTA等先进工具至关重要。FMEA深入分析设备组件故障模式及效应,识别风险链路并预判失效原因与影响,助于制定预防措施降风险。而FTA构建故障树模型展示故障路径及其概率,揭示逻辑关系,帮助维修团队定位关键风险节点,为决策提供依据。结合两种方法,维修单位定期评估各类维修活动风险,量化风险等级,综合考虑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合理分配资源、优先处理高风险任务,有效提升风险控制效率,并确保重点聚焦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环节,保障航空器运行安全。

  3.4严格质量控制与监督制度

  航空器维修作业中,实行严谨多层质量检查:自查自纠、现场监督检查与独立质保审计。首先,维修人员按标准自查工作,确保正确执行并符合规范要求;其次,团队内部通过现场监督检查强化监督,提升整体维修质量的一致性。再者,独立质保部门专家依据行业政策定期全面审核维修活动,防止遗漏风险,并提供改进建议。同时,利用先进技术如NDT和智能诊断系统精准检测飞机部件潜在故障,提高问题诊断准确度,再配合后台飞机实时监测系统和可靠性分析能力,有效保障航空器安全性能及快速高效维修响应。

  3.5优化工具与设备管理措施

  维修航空器时,工具与设备的良好状态和规范使用是确保维修质量和安全的核心。团队需严格执行以下步骤:

  (1)保持工具设备良好性能,定期检测保养,确保符合国际和行业标准,如定期校准计量工具、及时更换部件。(2)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全程跟踪工具流转(采购入库到领用归还),以防止丢失或误用,降低风险。(3)加强操作培训,通过规程培训与安全教育提高维修人员正确使用工具的意识和技能,强调按手册规程操作,杜绝因操作失误引发安全事故。

  3.6强化可追溯性与记录管理

  在航空器维修中,详尽且可追溯的维修记录至关重要。每份记录应包含全面信息:工作内容、执行人员、时间、工具设备、材料消耗和工时等,以及部件维修历史如更换、次数、维护类型、周期及检测结果,便于追踪历史状态与性能。同时,记录要求涵盖原始数据及其解读评估,以利于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现代航空维修行业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将纸质记录转为电子化管理,通过维修信息系统实现实时录入、存储、检索、统计分析,提升效率并确保准确性。电子维修记录便于长期保存和快速查询,有利于故障或事故时迅速定位问题源头,并提供分析事故原因的依据,助力团队优化维修策略、降低风险,持续改进维修流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论

  本文通过对航空器维修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降低航空器维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高维修质量和效率。然而,航空器维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改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张雷.航空维修质量与安全管理探究[J].中国航班,2019(13):1.

[2]陈金瓶,程楠.航空器维修的质量控制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21):11-12.

[3]周志恒.航空器故障因素分析及维修质量和效率的改进方法[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