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森林防火病虫灾害的跨区域合作与协同治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林业森林防火病虫灾害的跨区域合作与协同治理

孙光岊

巍山县大仓镇信访办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林业森林面临的火灾、病虫灾害现状,并探讨了不同区域林业灾害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接着,文章指出了当前林业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包括防治体系不完善、技术手段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公众意识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跨区域合作与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其在林业灾害防治中的适用性与可行性。最后,文章详细阐述了协同治理在林业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包括预防、监测、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等阶段。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林业灾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灾害;跨区域合作;协同治理;防治策略;可持续发展

引言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和林产品,还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林业面临的森林火灾、病虫灾害等威胁也日益严重。这些灾害不仅给林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一、林业森林防火病虫灾害现状分析

林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然而,近年来,林业面临的森林火灾、病虫灾害等威胁日益严重,给林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

(一)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如雷电、自燃等;人为因素则包括烧荒、野炊、烟蒂等不慎引起的火灾。森林火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火势蔓延迅速、燃烧面积广、扑救难度大等。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仅会造成林木资源的巨大损失,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病虫灾害

病虫灾害是林业生产中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林木品种单一化等。病虫灾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传播速度快、危害面积广、防治难度大等。一旦发生病虫灾害,会导致林木生长受阻、产量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林木死亡。同时,病虫灾害还会破坏森林生态平衡,引发其他生态问题。

二、不同区域林业灾害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差异性表现

在森林火灾方面,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润、植被茂密,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容易蔓延且扑救难度大;而北方地区则由于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火灾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往往更为严重。在病虫灾害方面,不同区域的病虫种类和危害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南方地区的松材线虫病、北方地区的美国白蛾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二)影响因素分析

1.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导致林业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持续高温、干旱等,这些都为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2.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对林业灾害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例如,针叶林由于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更容易受到病虫灾害的侵袭;而阔叶林则由于树种多样、林分结构复杂,对病虫灾害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

3.人为活动:人为活动对林业灾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过度砍伐、烧荒等人为活动会破坏森林生态平衡,降低森林对病虫灾害的抵抗能力;而合理的林业管理措施则可以有效减少林业灾害的发生。

三、当前林业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防治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林业灾害防治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信息不畅,导致防治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同时,基层林业部门的防灾减灾能力也相对较弱,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二)技术手段落后

在林业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等方面,我国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例如,在森林火灾监测方面,部分地区仍采用人工巡查的方式,效率低下且存在安全隐患;在病虫灾害防治方面,缺乏高效、环保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三)资金投入不足

林业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方面。然而,目前我国的林业灾害防治经费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导致一些地区的林业灾害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甚至出现“等靠要”的现象。

(四)公众意识不强

林业灾害防治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然而,目前我国公众的林业灾害防治意识相对较弱,缺乏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这导致在应对林业灾害时,公众往往无法有效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四、跨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合作理论

区域合作理论强调不同区域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在林业灾害防治中,不同区域面临着不同的灾害风险和挑战,通过跨区域合作,可以整合各区域的防治资源、技术和经验,提高应对林业灾害的整体能力和效率。

(二)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在林业灾害防治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协同治理,可以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和作用,形成合力应对林业灾害。

(三)跨区域合作在林业灾害防治中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1.适用性

跨区域合作适用于不同区域之间林业灾害风险差异较大、防治资源和技术分布不均的情况。通过跨区域合作,可以整合各区域的防治资源和技术,提高应对林业灾害的整体能力和效率。同时,跨区域合作也适用于应对具有跨区域性特点的林业灾害,如森林火灾、松材线虫病等。

2.可行性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为跨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跨区域合作的技术手段也日益丰富和完善。此外,国内外许多成功案例也证明了跨区域合作在林业灾害防治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协同治理在林业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协同治理在林业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应贯穿于灾害预防、监测、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等各个阶段。

(一)预防阶段

在预防阶段,应加强林业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明确不同区域的灾害风险等级和防治重点;推广生态林业建设模式,提高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加强林业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二)监测阶段

在监测阶段,应加强林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提高灾害监测的覆盖面和准确性;利用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林业灾害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建立林业灾害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三)应急响应阶段

在应急响应阶段,应建立健全林业灾害应急预案和指挥调度体系,确保快速、有效地应对灾害;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工作,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应急响应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

(四)恢复重建阶段

在恢复重建阶段,应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和模式,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和质量;加强灾后评估和总结工作,为今后的林业灾害防治提供经验和借鉴。

综上所述,协同治理在林业灾害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加强主体协同、制度协同和技术协同等方面的建设和实践,可以形成合力应对林业灾害,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在未来的林业灾害防治中,应进一步加强协同治理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和体系,为应对林业灾害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晓瑞,宗学政,王明玉. 野外-城市交界域的火管理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2023,59(6):149-158. 

[2]李汶静,张恒. 我国森林火灾保险研究进展[J]. 内蒙古林业科技,2022,48(1):58-64.

[3]王光菊,陈毅,陈国兴,等. 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协同治理分析:机理与案例验证——基于福建省5个案例村的调研数据[J]. 林业经济,2020,42(10):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