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生菜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邢春景

昆明市呈贡区农业农村局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在生菜栽培过程中,时常面临各种病害的威胁,常见病害的发生,会导致生菜减产,严重危害生菜生产,引起较高的生菜种植经济损失。因此,本文针对生菜种植中常见的霜霉病、腐烂病、灰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病害的病因、发生的条件、具体的症状表现,同时提出了农业防治、化学药物防治措施,以期作为生菜栽培中常见病害防治中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生菜病害防治;霜霉病;腐烂病;灰霉病

在生菜整地、播种、定植、田间管理等过程中,一旦放松对常见病害的防治,易提高病害发生的概率,从而影响到生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在生菜常见病害中,真菌类的病害严重危害生菜的茎叶,使茎叶出现病斑、腐烂、霉菌等,其中尤以霜霉病、腐烂病、灰霉病发病率较高且危害较为严重。需通过常见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以提高常见病害防治的效果,保护生菜种植的安全。

1.生菜霜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1.1霜霉病的发生

生菜霜霉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生菜的叶片,天气潮湿的情况下,在叶片的背面长出白霉,天气干燥时,如果病斑连成一片,致使整个叶片干枯发黄,病情严重的情况下,生菜叶片的正反面均会形成较厚的霜状霉层。该病的病因是真菌霜霉目侵入,病程与温度和湿度有关,病菌对温度与湿度较为敏感,适宜在15℃~20℃环境下生存,在昼夜温差大、阴雨多湿的天气情况下,病程较短。在天气温度适宜并且田间湿度高的条件下,生菜易感染该病,且幼苗期与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生菜成株后,叶片较大,危害也更为的严重。由于该病为真菌感染,传播的途径较多,借助风、雨、种子、病株等传播,病菌孢子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入叶片组织。在昼夜温差大、天气潮湿、温度适宜时,生菜植株及叶片表面存在水层或水滴时,真菌孢子大量繁殖,增加了生菜感染该病的概率,并加重病情,甚至是连作发病。

1.2防治措施

霜霉病防治需从选种阶段开始,选择抗病品种,如植株为深绿色的品种,对于真菌霜霉目有着良好的抵抗力,或者是当地多年种植,已经对该病形成抵抗力的品种。为了避免生菜种子或是病株残体传染该病,田地应间隔2年轮作,以消除田间真菌霜霉目。在生菜栽培阶段,培育并栽培壮苗,带土定植,保证密度的合理性,株行距可按照18cm左右设置,增加田间的透气、通风性,降低田间湿度,可减少该病的发生。在定植之前,按照每亩2500kg的施肥量,施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加快缓苗的速度,提升生菜苗的生长质量,达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的目的。生菜栽植时,如果天气温度较低,可以覆盖一层地膜,或者是在生菜生长过程中,增加中耕的次数,达到保水保墒的目的,防止土传病害。在生菜整个田间管理过程中,控制好田间的湿度,如建立良好的排水系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在田间干燥的情况下,适时浇水,维持土壤湿度,为生菜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发现生菜感染霜霉病后,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可使用的药物有65% 代森锌 500 倍液、50% 甲霜灵·锰锌 500 倍液,为了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需交替使用药剂,喷雾防治,保证药剂落到叶片的背面,间隔5d喷雾一次,共用药2次或3次,注意在采收前的半个月不可用药,以保证生菜食用的安全。

2.生菜腐烂病的发生及防治

2.1腐烂病的发生

丝核菌是导致生菜患上腐烂病的诱因,病菌传染的源头是土壤中潜伏的病菌,或者在生菜栽培阶段,施入的有机肥中携带病菌。该病菌首先侵害的是生菜植株的基部,逐渐向着叶柄、叶片、叶球内部侵染,发病的初期为黄褐色的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发展为灰白色的病斑,并且附着一定数量的菌丝,病部呈现腐烂状,有稠状物溢出,且伴随恶臭味,病情发展至严重程度,可导致生菜整株腐烂。该病为真菌病害,病菌易在25℃~30℃及高湿环境下生存繁殖,通过生菜叶柄、叶片、茎枝的伤口与裂口进入植株内部,潜伏于田间环境之中,借助浇水与昆虫传播。该病好发生于田间管理粗放及种植密度过大的生菜地。生菜种植管理不到位,使生菜长势较差,植株瘦弱,抗病能力不够,在田间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易引发该病。生菜遭受虫害侵袭,植株上存在伤口,同样会增加腐烂病发生的概率。生菜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透风性差,增加地表湿度,且加剧生菜之间的生存竞争,致使生菜生长不良、植株不够健壮,给予丝核菌侵入的机会。

2.2防治措施

基于腐烂病发生的环境与田间管理的诱因,结合丝核菌的传播途径,在该病防治中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种子杀菌,为了保护生菜苗期的健康生长,在播种之前对生菜种子进行杀菌处理,可选择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药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然后再进行催芽,以有效防治苗期病害与种传病害。2)做好栽培管理,在整地阶段,全面清理干净田间的植物残体,并集中处理。栽植后加强田间通风排湿,降雨季节需及时的排出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并且要及时摘除老叶、病叶、伤叶等,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为了避免浇水导致的腐烂病传播,在田间干旱时采取小水勤浇的方式,避免浇水过大增加田间湿度。还可喷施新高脂膜600倍液,在生菜植株表面形成一层高分子膜,能起到隔离病菌的作用,使生菜免受腐烂病的危害。3)药剂防治,在翻耕整地之前,对土壤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全面喷洒96%恶霉灵3000倍药液,可杀死土中的丝核菌。发病后治理病害阶段,可选择使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50%消菌灵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发病初期间隔10d喷雾1次,持续用药3d。病情严重阶段,间隔7d喷药1次,共用药3次。为了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的效果,建议交替使用药物。

3.生菜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3.1灰霉病的发生

灰霉病好发生于越冬茬生菜,如果是苗期发病,生菜幼苗靠近基部的叶片先出现水浸状腐烂,基部为红褐色、其他发病位置为褐色病斑,上面覆盖着灰色霉层,属于真菌病害,生菜的死因为基部腐烂。该病菌的生存能力强,菌丝体、分生孢子寄生于田间植物残体,跟随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适宜的生存与繁殖温度在5℃~31℃之间,生存的适应能力强,并且在田间湿度超过90%时易发。病菌可通过生菜植株上的伤口、裂口及新生叶片侵入,导致该病菌在田间传播的主要原因是浇水、农事活动及高温高湿的环境等。

3.2防治措施

    基于灰霉病的病因,在该病防治中可采取农业防治、药物防治措施。在农业防治方面,培育壮苗,注意苗期预防,苗床土使用50%多菌灵进行处理,并保证床土的细碎与松软,播种后注意育苗棚温度的控制,夜间大约10℃、日间18℃左右。在定植之前,施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然后选择壮苗定植,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定植后做好中耕除草工作,保持土壤的透气性,提高生菜植株的健壮水平,降低该病发生的概率。在药物防治方面,整地阶段喷雾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消杀田间土壤及环境中的病菌。发现生菜感染灰霉病后,可喷洒专门治疗灰霉菌的化学药剂,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施佳乐 5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交替用药,每7d喷药一次,共用药3次。

结语:生菜常见病害的发生与田间温湿度、生菜自身长势、田间管理、农事活动等相关,在常见病害的防治中,应通过田间温度、湿度、水肥、病源等的有效管控,栽培阶段的种子杀菌、土壤灭菌及发病后的化学药物治疗等手段的结合运用,达到预防与治疗相互结合的目的,进而实现对该病的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孔令波.辽西温室生菜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 2022,(13):3-3.

[2]范蓉蓉,廖晨,于冬冬,等.温室大棚生菜病虫害防治技术[J].肥料与健康, 2022,49(3):7-7.

[3]柯农.及时防治莴苣霜霉病[J].农村新技术,2023(2):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