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内在特征和实践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0
/ 3

浅谈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内在特征和实践路径

王春晓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243000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随着科技创新的提质增速和高端产业的勃兴融合呈现的高级形态,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选择和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战略举措。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内在特征和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探讨新质生产力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创新;高质量发展

1.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1.1 生产力的转型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内在关键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石器狩猎、捕鱼、采摘,形成了山顶洞、河姆渡、半坡等人类文明。在距今一万多年前,人类利用自然规律,创造条件,开始农耕和畜牧,人类文明出现重大转折,由原始文明进入农业文明。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经济社会迎来巨变,人类文明开始高速发展,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并伴随着电气和原子能的应用,人类对自然的能动性改造达到了顶峰。目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兴起,人类生活已进入到万物互联的智能化、信息化、智慧化阶段。可以说,每一次的产业革命,都会产生与当时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转型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内在关键。

1.2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可靠保障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扩充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1.3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占制高点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以三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进入新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型生产力,信息科技向下细分的各个领域,将颠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科技变革已经到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且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首要任务。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时代,正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占制高点。

2.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特征

2.1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高水平现代化先进生产力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论述,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新的组合,加上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共同形成的一种生产力新质态。从字面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生产力。“新”与“旧”相对,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核心主导是科技创新,是代表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质”是生产力水平由量到质的提升,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由突破性技术革命、生产要素新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而形成的高水平现代化先进生产力。

2.2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

现代产业体系由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同构成。现阶段,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来源包括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技术和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工程、未来网络、深海开发、空天探索等领域的前瞻性未来技术,这些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行进,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3 新质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绿色生产力

在前几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人类在享受生产力大幅提升带来的红利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等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现阶段,人类追求的是绿色、智能、科技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表现出的高效能、高质量、绿色低碳等特征,显著区别于传统的资源型、能耗型的生产方式,是代表着绿色转型发展的生产力,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生产力,更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绿色生产力。

2.4 新质生产力是大国竞争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从前几次的工业革命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生产力的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哪个国家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并将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哪个国家就有可能占据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被少数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受到不利影响。在这个大背景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我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在大国竞争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创新。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3.1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发挥科技创新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科学阵地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依托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2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是紧密相联的两个概念。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跃迁;新型工业化是以新一轮科技产业创新为引领、以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为根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工业化过程。在实践当中,要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双向驱动。

3.3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4.对十七冶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4.1 以科技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深化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在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上下功夫,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品质建筑产品,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可以说,智能建造就是住建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一种体现。

近年来,公司始终秉承“创新驱动、技术先行”科技理念,不断强化技术支撑作用,首次实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等级为优秀,在全国建筑施工行业和安徽省均排名第2,累计授权专利突破5000件,其中授权发明近1100件。此外,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企业构建敏锐的感知能力、智慧的决策能力和高效的执行能力。围绕“数字化企业大脑”建设架构,深入构建应用数字决策类、数字管控类、数字现场类三大核心业务场景,实现“一屏管全局”。下一步,十七冶要以科技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以智能建造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4.2 以深化改革抢滩新质生产力“新蓝海”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国资委提出,要大力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坚持长期主义,加大布局力度;坚持投新、投早,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十七冶一直是国企改革的典范。在国务院国资委2022年“双百行动”考核中认定优秀,获五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先进单位”和中冶子企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价“A级”,并再次入选最新一批“双百企业”。下一步,要继续深化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带动新产业持续前行。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今年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部署安排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类投资;推动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适度超前推进5G、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市场布局中,既要聚焦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做大做强”;又要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前布局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五大未来产业,依托十七冶智能建造,突破“空白点”、攻坚“薄弱处”、抢滩“新蓝海”。

4.3 以人才引育释放新质生产力“新红利”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军和主力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让人才这个“红利”,释放更多“活力”。要通过人才要素集聚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优化人才战略布局,加大制造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等,为智慧建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十七冶共有4个国家级、4个省部级、5个市级研发中心及1个一流平台,形成“4451”的研发中心构建体系。同时,十七冶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基础上,先后成立1个省级、3个市级大师工作室,厚植炼钢精炼“国家队”、电气安装调试等技能创新土壤。在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上同步推进、协同发展。下一步,要持续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具体实施十七冶“千人计划”,为新质生产力释放更多人才红利。

结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机遇、新产业、新赛道,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抓住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阐释,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2]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06):25-38.

[3]石光辉《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共产党员网》,2023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