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塑造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2
/ 2

全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塑造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彭瑜婷

皖江工学院 安徽省 马鞍山市 243031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的发酵池。全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传播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飞跃式变革,以抖音、快手为首的短视频媒体,以微博、微信为首的社交媒体,以小红书、知乎为首的内容分享平台的出现,促使我国舆论环境向信息内容碎片化、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速度迅捷化、传播路径复杂化等方向转变。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和知识传播机构,其舆论塑造效果不仅对学校形象和声誉产生重要影响,也对青年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影响深远。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舆论塑造;影响因素;对策

1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意义

1.1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是培育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应有之义

社会的不断变迁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热点和利益关切事件的看法,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网络社会的基本行为主体,大学生是实现互联网强国的关键力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作为主要的网民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媒介的赋权使得大学生的表达自由得到了提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舆论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尤其是在高校网络舆论中,大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进行观点表达,这种表达也反映了他们作为大学生的民意。高校网络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方面是片面化的倾向,有些大学生只看到问题的一方面,没有全面地了解和思考;另一方面是从众化的倾向,一些大学生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盲目从众,缺乏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一方面是娱乐化的倾向,一些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更倾向于参与娱乐化的话题,而忽视了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的性质、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这种引导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思想觉悟和判断力,还能够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正能量,重视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2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

网络舆论在高校师生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新型网络传播媒体的主要用户和受众群体,高校师生利用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进行信息传递、知识获取和情感交流已成为常态。网络已成为他们主要的信息渠道,而网络舆论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判断和行为选择。鉴于网络舆论在高校师生中的重要性,高校亟需加强对其进行监管。引导师生依法用网、绿色上网、和谐相处、理性判断,并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从而传播正能量成为重要任务。加强网络舆论监管不仅有利于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还能提高他们的网络法治意识,净化网络传播内容,并调节网络失范现象。

2全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塑造影响因素

2.1高校形象和声誉

高校的形象和声誉是对舆论塑造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公众对高校的认知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象和声誉。例如,一度在互联网上流传的中国高校“江湖绰号”,这些绰号大多是根据高校的地理位置、校园文化以及专业特色形成的戏称,同时也有一些高校因为一些问题被冠上特殊的别称。通过高校的“江湖绰号”可以看出该高校在公众心中的印象。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声誉和形象受到社会关注,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可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更容易引导舆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学校一旦在教学、管理、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出现不良事件,就会大大降低其舆论控制及引导能力。

2.2媒介传播效果

伴随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时空界限被打破,H5、VR、AR等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真实、生动且丰富。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使得信息在传播活动中往返流动,舆论引导模式呈现交互化的特点。

3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舆论塑造策略

3.1要坚持柔性引导,以主流引领支流,以主流遏制“逆流”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场中的重要力量。然而,封、堵、删等强势措施往往难以疏导网民情绪,因为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新的措施来优化高校网络舆论场。改变传统高校舆论引导的“居高临下”姿态。需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话语导向,了解他们的关切和需求。通过与大学生的对话和互动,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新媒体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劲引擎。通过整合高校的资源和专业知识,可以打造一个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网络平台。这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思政工作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3.2夯实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做好网络舆论工作关键在人。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尤其是结合专业和人才优势,组建一支由党委领导,宣传部门牵头,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力军,包含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权威专家学者、网络技术人员、优秀家长代表、学生干部代表在内的专兼职高素质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有方法、有步骤地开展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要加强队伍的媒介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让每一个成员能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熟悉网络舆论传播规律,懂得各种网言网语,善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引导舆论。要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国内外热点问题的引导解答、释疑解惑。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各科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强化思想引领和理论辨析。要加强对学校方针政策尤其是涉及师生利益的相关文件制度的宣传阐释,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舆情危机。要培养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加强分类管理,引导他们在网上舆论场主动出击、敢于亮剑,传递主流声音,壮大主流舆论。

3.3优化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机制

当下,高校媒体传播矩阵多以校园网为主体,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为羽翼,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为补充。为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高校应拓展更多的新媒体平台,比如用户活跃度较高的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知乎等新媒体平台。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关注传播内容、价值传播和舆论引导。高校媒体要优化传播内容,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寻找与学生有共鸣的话题,坚持反映学生心声、书写时代进步,用“沾泥土”“冒热气”“接地气”的新闻报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打造接地气、有个性、满足学生情绪价值的高校媒体。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将传统的图文和音视频、H5、直播等相结合,更加生动形象地传播媒体内容,增强高校媒体主流舆论引导的说服力、可信力和影响力。

3.4做好工作总结,营造积极舆论氛围

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应当重视舆情的监测和分析。要及时罗列舆情清单,关注热点事件和网络舆情,了解学生在这些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思想困惑,并给予解答和引导。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舆情事件,抵御错误思潮的侵害。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在课堂上运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和新颖活泼的形式,丰富思政教育课堂的育人模式,提升育人效果。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有趣的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

结论

总结起来,高校需要不断适应和引领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变革,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加强师生的舆论教育,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舆论信息。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宿燕琴.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困境及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9):152-154.

[2]刘昱琪.新媒体时代强化高校舆论引导路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22(5):92-95.

[3]吴素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21(3):127-132.